《遥远的救世主》书名“遥远”的含义?

遥远的救世主,遥远的并不是没有,只是遥远而已。遥远有多远?这是作者希望你在书中去寻找的答案。

书名《遥远的救世主》在书中至少有两处重点呼应的对话内容:

一、芮小丹与王明阳对话:

王明阳说:“神是什么?神是根据人的需要造出来的。”

芮小丹说:“这就是《圣经》神学理论上存在的问题。《圣经》的教义如果不能经受逻辑学的检验,可能在实践上就会存在障碍。如果经受了逻辑学的检验,那表明神的思维即是人的思维,就会否定神性。换一种说法,神性如果附加上人性的期望值,神性就打了折扣。然而神性如果失去了人性的期望值,那么人还需要神吗?”

王明阳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问道:“既然你我的观点一致,而我又没有资格评价《圣经》,那么,你的资格又是从哪儿掉下来的呢?”

神之所以是神,是因为神与人是有区别的,如果神变得和人一样,那必然神就不是神了。如果神还需要报恩,佛还需要争那一炷香,那神也不神,佛也不是佛了。所以这个事情不能接受逻辑的检验。一旦接受,神就不是神了。

其实作者在这里没有点明,通过逻辑的检验的结果,就是根本没有神的存在。这才是贯穿这本书的一个核心话题“遥远的救世主”。在后面点明了,在丁元英和智玄大师的对话中,也详细论述了神佛其实根本不存在。

芮小丹平静地说:“《圣经》神学是关于人类精神的学说,是关于人的灵魂净化、升华,人的行为高尚、正典的学说。一味地攻击或捍卫神的真实性与否,都是愚昧的表现。前者没有理解基督教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后者没有理解基督教的真正境界。”

《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只是作者为了向世人揭示自身“文化属性”与自身命运的因果关系,从而去改变自身的“文化属性”而改变自身的命运。所以一味地攻击或捍卫本书性,都是愚昧的表现。前者是没有理解作者那颗慈悲的心,后者执着在一个虚假的故事中没有理解作者真正的境界。

芮小丹说:“基督教的应许不以现实利益为交换,不参与社会利益的分配,这使得她能适应不同的生存空间,而她对信徒的道德要求无疑具有社会价值。”

芮小丹说:“基督教相信,太高的道德平台需要太高的教育、太深的觉悟和太复杂的炼造过程,是一道靠人性本能很难迈进的窄门。于是,基督教便有了神与人的约,有了神的关于天国与火湖、永生与死亡的应许,让凡夫俗子因为恐惧死亡和向往天堂而守约。这是智与善的魔术,非读懂的人不能理解。但《圣经》告诉世人了,要进窄门。”

王明阳咄咄逼人地追问:“什么是窄门?”

芮小丹说:“不因上天堂与下地狱的因果关系而具有的极高人生境界,就是窄门。

王明阳无言以对,默默地看着芮小丹,眼睛里流露出钦佩的神色。

芮小丹说:“进了窄门,神立刻就会告诉你:我是不存在的,神就是你自己。但是,证到如此也并不究竟,神是什么?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王明阳茫然地问:“天国在哪儿?”

芮小丹庄重地说:“天国在你心里。””

救世主在哪儿?救世主在你的心里。

二、丁元英与智玄大师的对话:

丁元英说:“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碦。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晚辈个人以为,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所以这时候就有了丁元英第二段的“论证”回答,所谓佛,就是觉性,人人都有,但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明性都能觉悟(当下觉悟)。人相可坏,大概可以粗浅的理解为人会死,但觉性并没有生死。还拿刚才捡钱的例子,人在捡钱的时候,很容易见利忘义。如果当时觉醒了,知道自己贪了是不对的,这就是即觉即显。要是没有觉醒,就自己贪了。这个觉性就被屏障了,被贪这个“灰尘”给蒙蔽了。没有这个贪念的时候,也不存在觉醒这一说,彻底解决了贪念的问题就等于涅槃了。觉性圆满之佛乃佛教人像之佛,意思是说,修行圆满了,就成佛了。这时候这个佛,是人所认为的那个“佛”,并非真正的那个佛。但我们注意,圆满意思就是这个修行这个事情有个“边界”,并不是佛说的无量,不是说佛都是无量吗?这咋还能圆满?所以如果佛有量,就不是佛。修行圆满成的佛就是人自己认为的佛,不是真的佛。因为佛法无量,觉性无量,并不存在什么圆满不圆满一说,更没有个名字为“究竟圆满”的东西。

所以看到这里,我们就应该知道,豆豆是借着丁元英的口,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神佛的存在,如果有,那就是在你的心里,在你心中出现各种贪嗔痴慢疑时候的你觉醒的当下,你觉醒了就是佛,所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豆豆给书起名叫遥远的救世主,遥远并不是没有,你要是觉得是庙堂里的佛那就遥远了。但要是你心中的觉醒,那救世主就存在,就是你自己。

丁元英与智玄大师的对话,是本小说的核心观点,与书名《遥远的救世主》遥相呼应,甚至也是本小说书名的由来。从而说明了为什么救世主是遥远的,即是遥远的,那就说明实际上是存在的,但此“遥远”非彼“遥远”。只要你愿意,再遥远的终点,你仍然可以达到,也只有达到之后你才会发现,这个救世主不过是你自己。


再回到说丁元英回到神位,这个神位可能只是各位读者封予的“神”而已,丁元英可不这样认为。丁元英在小说中就回答了芮小丹关于“神话”的理解:

丁元英抽着烟思索了一会儿,说:“这世上原本就没什么神话,所谓的神话不过是常人的思维所不易理解的平常事。”

所以哪里的什么神位,不过是平常人的思维所不易理解的平常事而已。那不过是你以为的神而已。事实上那里有什么神。


看到有提到“道术”的话题,这里我把“道术”的逻辑关系也梳理一下:

“有术无道止于术”的意思是,有道的条件下,术才是术。没有道,这个术就不是术了。所以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道才是前提条件,切勿本末倒置。但从术入手去悟道是可以的,但执着于术,就偏了。

也就是说,术,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以事情的本质为基础出发,又如何能解决的了问题呢?所以脱离了道的术,就啥也不是了。

所以“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这句话不是单单说道是规律,术是手段后者方法这么简单,而是要明确理解道和术的逻辑关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