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如何“黏”?
太极拳的运动就是去除人行动中的惯性思维方式和在行动中习惯的用力方式。这又首先是思维的校正过程。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来体会自己膀子的重量:可以通过别人来感觉,把膀子搭在别人的肩头,然后想象这条膀子完全不受自己支配,当对方感觉到有重量时,你就是处于放松的状态。还可以让对方随意上下移动,重量不变,你的放松就是正确的。然后根据对方感觉你重量的不同,自己去体会有重量时你的感受,然后抓住这种感受自己练习抬起手臂。大多数人都能够从这种练习中感觉到手臂放松的沉。这种别人感觉到重量,而你没有用力,或者套路练习自己没有用力但又感觉到自己膀子很沉就是太极拳的'不用力’。通过象'权物’一样的放松与沉的训练,全身贯通后身体的任何部位都是化解矛盾的组成部分,'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一身上下都是太极’。也如同给全身装上了锤头,'即浑身上下都是拳’,把进攻和防御有效结合,把局部和整体有机联系。”
“知觉运动”简单说就是婴儿学步的运动方式,所以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所以“柔”是“黏”的物质条件。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不是求分开,而是追求在双方认可的接触状态之中让对方承担接触的负重,这是问题的核心。你只有掌握了'蝇虫不能落,一羽不能加’的灵敏反应,才可能把自己的体重交给对手承担,相反也只有掌握了'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灵敏反应才可能不承担对方的重量,点到即知才会出现点到而止。”
“连”、“随”都是动词,“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连”、“随”实际讲的就是个“走”字。先有主动的“粘”,“连”是确立“己”随“彼”动的动机,“随”则是保持适应“彼”的运动的应和,就是“引进落空合即出”。
这些动作虽然看起来是“舍己从人”主要的目的却是保持“黏”的接触中我方始终保持有利的位置。“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运动中的“走”是“黏”的表现形式,“顺”与“背”在相互转换,而高手双方“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运动中双方就形成了黏在一起的感觉。从而达到“粘、黏、连、随不丢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