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未锈蚀的天下第一剑在新加坡参展时受伤,从此不再出国展览
1973年6月,我们国家和日本恢复邦交的第一年,周恩来总理特批了一把2500余年的古剑前往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为有幸一睹这把名剑的风采,在祝辞中“对中国政府这种特殊的照顾与好意”表示衷心的敬意。
这是一把什么剑,需要周恩来总理特批去日本展览呢?
那就是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的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
春秋越王勾践剑是一把含有锡的青铜剑,全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 4.6厘米,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同心圆的厚度在0.2—0.8mm之间,凸起达到0.5—2.2mm之间,各圈的间距在0.3—1.2mm之间,在两千五百年前没有车床的时代,能做出这么精细的剑非常罕见,可见中国古代匠人技艺之精湛。
越王勾践剑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没有锈蚀痕迹。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从刃锋利,前锋曲弧内凹。研究人员曾经测试过,一下子就能破26张纸。
上海市博物馆研究院谭德睿在通过3000倍的放大显微镜的观察后,从百分之一毫米厚度的金属表层发现了化学处理痕迹 ,据质子射线荧光分析成分和表面装饰进行分析的结果,证明春秋越王勾践剑主要用锡青铜铸成,含有少量的铝和微量的镍,灰黑色的菱形花纹及黑色的剑柄、剑格都含有硫。这是因为越王勾践剑是一把复合剑,复合剑需要二次浇铸:先以专门的剑脊范浇筑剑脊,然后在剑脊两侧预留出嵌合的沟槽,再把铸成的剑脊放入范中,铸造剑刃。
在剑的正面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和背面镶有绿松石等饰品 。这种鸟篆体流行于吴、越、楚、蔡等国。根据各种判断,确认了这剑的主人是越王勾践自用剑。也就是说,越王勾践曾经自己用过这把剑。古代,剑是权力的象征,国君到王室贵胄都会佩剑,剑可能是用来打仗,也可能就是平时佩带的。大家熟悉的荆轲刺秦,秦始皇嬴政上朝议政就带着剑,那剑就不是打仗用的,要说防身,也只能说是顺带防身。正巧荆轲去行刺,嬴政开始的时候还没有反应过来,大家喊了“王负剑”,他才想起来这事儿,拔剑而出的。所以,佩剑在古代的意义和打仗没有必然联系。
不过,越王勾践剑怎么跑到了楚国国境呢?更神奇的事是他一辈子的仇敌吴王夫差的矛也跑去了楚国。1983年湖北江陵马山出土了一柄吴王夫差矛。
这把吴王夫差矛也是青铜铸造,长29.5厘米,两面脊部均有凹槽,凹槽基部有铺首装饰,铺首有孔可系绦,銎部中空,器身遍饰精美的几何形花纹,上篆错金铭文八字:“吴王夫差自乍(作)甬(用)矛”。
这里就很明显地说是吴王夫差的矛。
专家们目前尚未解释出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怎么跑一起去的。有人猜越王剑是勾践送嫁女儿给楚王时的嫁妆,后来被楚王送给一个贵族。还有人说,是楚国打赢了越国得到的战利品。
我也只能猜猜,毕竟楚国,吴国和越国之间是接壤的,三国经常会打。吴国更是在阖闾的时候差点把楚国给端了。夫差虽然比不上阖闾,但志向总是有的,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了帮助孔子保全家乡鲁国,曾经利用了夫差这个心理,利诱夫差北上伐齐,后来夫差又去打晋国,晋国国君搞了个黄池会盟,找夫差过去谈谈心,越王勾践趁机北上攻吴,夫差搞得没捡到好,背后被捅一刀,元气大伤,再后来就被越王勾践给灭了。
也许夫差的随身武器作为战利品被越王勾践捡回去了。后来,越王勾践迁都到了琅琊,今天的山东临沂。不过,后来越国被楚国打残了,越王被杀,再次迁都回浙江,楚国可能是那时候拿到了勾践传给子孙的剑,还有那把夫差矛。因为保存勾践剑的是楚悼王的曾孙,楚悼王在位时间,就是阖闾的年代,所以推算下,也就可能是楚国打赢越国,把两件宝贝都带走了。当然,这都只是猜测了。
黄池会盟
1984年12月,为迎接香港回归,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同赴香港展出,此展览命名为《江陵出土越王勾践剑与吴王夫差矛展览》。
越王勾践剑第三次出展是1993年在新加坡举办的“战国楚文物展”。1994年8月24日撤展时,由于新加坡方工作人员操作不慎,使一块有机玻璃柄板卡在了勾践剑的剑刃上。剑拆下后,我方发现剑刃部有一道长0.7厘米、宽0.1厘米的新伤痕。这让很多人很生气。
这次展览之后,越王勾践剑再也不出国门了,被列为“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越王勾践剑从此只在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国内展出。
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的国宝鲜为人知,这里再次推荐大家入手一本《国家宝藏》2020年日历,这是继2017年《国家宝藏》栏目后,一款《国家宝藏》系列书籍日历,包含了六十多个博物馆个的366个国宝以及他们的小档案。
年底了,不管是自用还是送人都得抓紧了,中国人送礼送早,这是传统礼仪。日历内容详实,印刷清晰。
许多国宝你都未曾看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