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道德经》《道德经》闻风悦记No.42 2024-07-30 00:28:27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先拿一个现象来看。古人想要搞清楚太阳的运行规律,他们就观察啊,每天看它从哪里升起来,又从哪里落下去。他们观察久了,发现这太阳的运动有奥秘啊!大概每隔一个“两次拉便便的间隔”的时间,它就再一次从那个地方升起,并且他们很喜欢这个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感觉,他们认为这是天神给他们的赐福,于是呢,部落的个别有见识的人就专门观察研究太阳的运行规律,以及探求太阳的作用。他们发现几乎所有经过太阳照射的地方,植物长的好,野兽也多。于是他们这一群人就研究太阳,进而研究天,研究地,研究万物,研究星辰运转之道。这样经过几千年的观察研究积累,研究的成果就运用在族群的方方面面,生产啊,生活啊,健康啊,文化啊等等。他们发现在天地自然日月星辰都有道,人啊,顺应这个万物之道呢,就能过的好,若是任意妄为呢,有可能就过不下去。嗯,尝到了“道”的甜头,人自然就想着把这个道的奥秘给紧紧抓住啊,要掌握在手里啊。这些有着极高智慧的人,就想着把散落在万事万物中的道统一“收集”起来,他们就能够感受到有那个整全的、终极的道,是一个整体,这就是道生一。这个“一”呢,可以说是道的别名,也可以说是整全之道,道之体,这样说都没问题。好,就在有顶级的智者说我抓住了这个“一”的时候,这一瞬间“一生二”,你只是抓住了“一”的外套,甚至是你只是扯掉半截袖子,甚至是你只是看到“一”的影子而已,这个“一”你是死活抓不住。最顶级的智者终于明白了,道之体是抓不住的,只能抓住道之相,那么既然抓不住你,那就不抓了啊,就和道友好相处吧。这一瞬间,是“二生三”,也就是与道合而立“象”,这里就有天人合一思想的开端。好,这个象呢,既有道之体,又有道之相,既非道之体,又非道之相,游乎两者之间。更厉害的是,万物都可以抽出一“象”,通过万物之象可以通达道,可以明道。好,这就是“三生万物”。象思维一旦建立,万物之象都可以抽出来了。这就是我们的抽象思维,也是道思维。象具有“时”之性,也具有生命性,不可被固化,不可被对象化。万物之象,化而为一,则为太极。万物之象,化而为二,而为阴阳。乃至于为三才,四象,五行,八卦,为六十四卦,乃至于为我们的象形文字。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所以,可道,其为“道之相”,常道,为“道之体”。“象”则为“众妙之门”。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孔子亦是以“象”贯通其学问。2.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负“道之相”而抱“道之体”,立象以尽其性命。3.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所以,人之所恶,其实就是落在“相”里。所以啊,王公,能够负“孤﹑寡﹑不谷”而抱“德”,故能为王公。4.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立象,故而不被或损或益所左右。这如同中医的辨证施治,不会被单一的症状所迷惑,也不会认为哪个方子专门治哪种病这样的对象化思维。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这是道的传承,以象明道,薪火相传。6.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强梁”,就是刚强的,一根筋,固定化思维的人,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是要引以为戒的。后记:这样解读这一章,是一次冒险,一次即兴的探索,开始并不知道能不能把这一章说清楚,也不知说清楚了多少。这是迂回战术,旁敲侧击,这只是一种解读视角,希望对读者能有所启发。 赞 (0) 相关推荐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之心得分享 第四十二章 冲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 ... 徐慎檀:《道德经》释义第四十二章 大家好! 现在是今天的国学经典每天读的时间,请大家给自己的心灵十分钟,我们一起来学习<道德经>,体会古圣先贤的智慧.今天我们学习<道德经>的第42章,下面大家一起把这一章的原文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本来就是一,怎么又生一?道生的一,是冲气,冲气之时,混而为一,不分彼此,故仍统称为一.但冲和之气,已不是道,而是道的产物,所以说道生一 ...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道德经>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国学,重在义理.儒道两家思想中多含国学义理,学习国学最好的方法是学习儒道两家经典,主要 ...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阴阳平衡才是道 为了让各位朋友能更准确地了解到道德经的原貌,我先把笔者的师父道家天仙丹法正宗传人金童子的注解呈现给大家,然后谈谈我的理解. 金童子: 道生万物 尹喜问: 常听说抱元守一,一是不是就是道呢,守一就是守道 ... 道者,万物之奥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62 62.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 小国寡民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80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 ...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9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有没有"无怨"的人? 孔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81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信实,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7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8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关于& ...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6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 ...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5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是生产者,其生产出的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4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上一章讲"天网恢恢,疏而不失&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