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63 2024-07-30 18:55:50 63.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提要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为无为——外则“事无事”,内则“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大事,小事,多怨,少怨,统统报怨以德,德者,直心也。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从可行易行处作手,行动第一,行胜于言,直心而行,觉行即行。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从精微而广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好事多磨,苦尽甘来。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古人作文,是有整体结构的。为无为,这是整体性的,而具体分化为两个方面。味无味,身体性的,属于修身层面,通达于内圣层面。事无事,事务性的,外在的,通达于外王层面。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一直在讲,到底怎么做,德经就是阐述方法的。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大小多少,形和质,这是整全的描述。也就是所有事情。报怨以德,也就是以德报怨。在此,我们必然引孔子说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在老子这里,德系着的是道,也就是以道报怨。就如同解铃还得系铃人,从根子上解决问题。怨怎么生出来的?明白整体的发生,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这是明道,因循内德。到了孔子这里,德已经和“道”分开了,德有了当时公认的含义,德系的是礼。而“直”,通达于老子的得,就是直面问题,不绕弯子,直接去寻根溯源,把问题解决彻底。老子就是这样的一个智者,是一个究竟的探索者。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很多时候,一个究竟的探索者,往往是立意高,在现实中推行不下去。在老子这里,不是这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总归会有行道之路。你看,老子一定也不逃避,可谓最直之人。老子的思想,最具有当下性,就是此时此地此人此事。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圣人讲求和光同尘,讲求大象无形。圣人的眼光,不在个人利益,不在一时,而在天下,在时间之永恒——四方上下,古往今来。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这就是不设限,保持开放。地基并非做好的就不改变了,而是时时在加深加厚。你看,我们中国的文化发展,眼光是长远的。从开天辟地到尧舜禹这一段,是一期工程。从夏商周到清末,这是二期工程。从清末,到遥远的未来,这是三期工程。现在正处在第三期工程的开端。中华文化的建设,工期长,布局深远。我们这个文化大生命,一直在成长。我们一直说,这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这是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而我们自己知道,我们这个文化还在青年时期——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是我们这个文化的特色。你看这句“圣人犹难之”啊,就是说,我们中国人擅长搞基建啊,基建狂魔,还是有更深一层涵义的,中国这五千年,一直在搞基建。这个工程的目标是什么呢?是以人道合天道,天人合一,无为而无不为。这是向天取法,齐天之道。所以,如果这个文化真的跟着西方走了,那这几千年的大工程建设就算烂尾了。所以,说文化复兴,其实就是跟进第三期的工程进度,“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兴,就是从隐到显,由质复文,“图难于易,为大于细”,这个过程,和我们每个有都相关。 赞 (0) 相关推荐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企业...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企业之事必做于专,管理之事必做于精! 《道德经》第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 ... 道德经解读: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话出自<道德经>第63章,它的原文如下: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 ... 德经之十、不出於戶、以知天下 帛书校订本: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白话通译本: 不用出远门,就能够知道天下大事.不用看窗外,就能知道自然规律.走出门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为无为 事无事 味无味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 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猷难之, ... 小国寡民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80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 ...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9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有没有"无怨"的人? 孔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81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信实,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7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8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关于& ...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6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 ...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5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是生产者,其生产出的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4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上一章讲"天网恢恢,疏而不失&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