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往事:玄武门之变背后隐藏的真相(2)
泊爵先生按:自古以来,一个仁弱的太子和一个战功赫赫的弟弟都是一对充满戏剧性的组合,前鉴不远的表叔就是靠军功逆袭了自己的大哥太子杨勇而当上皇帝的。700多年后,明朝的燕王朱棣举起了清君侧的大旗,逆袭了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表现突出,也动起了逆袭自己大哥朱高炽的念头,不过由于解缙的一句“好圣孙”,朱棣下定了立朱高炽为储君的决心。朱高煦逆袭失败,最终被自己的侄子明宣宗朱瞻基扣在铜缸内烤成了乳猪。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十一月攻陷长安,立隋炀帝十二岁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李渊任大丞相。第二年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政变,勒死隋炀帝。李渊废杨侑,自立为帝,国号唐。
唐朝立国之初,政权并不稳固,陇右、河东、河北、江淮、江南一代都有割据势力的存在。
李世民认为,是时候表演真正的技术了。
大唐帝国往事
唐朝建立的时候,李世民才十九岁,这个时候,我们一般还在上大学,但李世民已经展现出了一个卓越军事将领的素质。他率兵东征西讨,几乎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他虽然年轻,但是一大批谋士和悍将都甘心聚在他的麾下。宋老生、薛举、薛仁杲、刘武周、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这些隋末枭雄,统统成了他的手下败将。
李世民不是那种站在队伍的后面挥着旗子指挥别人上的将领,每次作战,他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他善于骑射,并且对自己的箭法很自负,在攻打窦建德的时候,他曾经对尉迟恭说:“寡人持弓箭,公把长枪,二人相副,虽百万众亦无奈。”
至于李世民的箭法到底有多好,李建成和李元吉最有发言权。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建成用自己的生命验证了李世民的箭法超群,见证人就是一旁的李元吉。
李世民在北方用兵的同时,李靖也率兵平定了江南。到武德六年的时候,大唐帝国已基本确立了在中国的统治。
由于战功赫赫,武德四年(621年)李渊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行台尚书令,食邑三万户。立国之初,他已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是一个很大的官,位列武官之首,职位在亲王、三公之上,仅次于名义上的文官之首三师(太师、太傅、太保),终唐一朝,只有李世民获得过这个职位。
天策上将可以自置官署,自己可以在官署内设三师官员。这个职位给了李世民合法发展自己班底的权力。司徒是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一,唐朝时的司徒没有实权,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唐朝时,行台相当于是中央政府的临时派出机构,行台尚书令可以理解为临时派出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
此时的李世民威望和势力一度超过了太子李建成,成为大唐帝国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自古以来,一个仁弱的太子和一个战功赫赫的弟弟都是一对充满戏剧性的组合,前鉴不远的表叔就是靠军功逆袭了自己的大哥太子杨勇而当上皇帝的。700多年后,明朝的燕王朱棣举起了清君侧的大旗,逆袭了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表现突出,也动起了逆袭自己大哥朱高炽的念头,不过由于解缙的一句“好圣孙”,朱棣下定了立朱高炽为储君的决心。朱高煦逆袭失败,最终被自己的侄子明宣宗朱瞻基扣在铜缸内烤成了乳猪。
强弱是相对而言的,太子李建成也不是酒囊饭袋。
从太原起兵开始,到进入长安的这段时间,李建成的军功同样可圈可点。
太原起兵之时,李建成率兵用九天时间就平定了西河,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
在进图关中的的时候,李建成率兵扼守潼关,兼守永丰仓,有效了的防止了进攻长安的唐军腹背受敌。
除此之外,评定山东也有李建成的一份功劳,这里的山东并不是指今山东省,而是崤山和函谷关以东的广阔区域。先看一下李建成的一份简历:
武德二年,李建成率军平定了祝山海作乱。
武德三年,李建成率兵镇守蒲州,对突厥形成武力威慑,保障了李世民毫无后顾之忧的去打窦建德。
武德四年,稽胡大帅刘仚(xian)成作乱,李建成率兵平叛。
虽然李建成的军功履历已经很丰满,但是仍然比不上李世民。其实,这并不是因为李建成能力不行,而是自从他当上太子之后就很少出去带兵打仗了。
我国封建社会很早就形成了一种惯例,就是储君一般不外出带兵打仗。《左转》上说:君之嗣嫡,不可以帅师。首先是因为战场凶险,一旦储君有了三长两短,那是动国本的事情。其次,打仗只是国家事务的其中一个部分,并且打仗并不是常态,太子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如何治理好一个国家。
事实上,李渊登基之后,李建成就一直以太子的身份帮助李渊处理日常政务,可以认为是“常务副皇帝”。李建成宅心仁厚,政治谨慎,思路清晰,在单独处理政务期间,从未出过大的纰漏,国家事务处理的有条不紊,从这一点来看,李建成确实是一个很合格的储君。借此,李建成在文官集团有很高的威望。
从种种迹象来看,李世民和李建成二人的势力几乎旗鼓相当,很可能无法共存。无论哪一个人当了皇帝,另一个都有“功高震主”的嫌疑。在封建社会,“功高震主”的人几乎都没有好下场。
李建成和李世民就像是蛰伏于大唐帝国这座大山上的两只猛虎,一山不容二虎,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政权稳固之后,外来威胁解除了,两人的明争暗斗也悄悄的展开了。
先看一下两人的实力:
李建成是太子,有一个成语叫名正言顺,这个词很好的保证了李建成在这场PK中的优势地位。在班底方面,李建成有文官集团的支持,还有四弟齐王李元吉辅佐。
我国从西周时期开始,立嫡立长的政治传统已经基本确立下来了。大家可能会有一个问题,在确定国家领导人方面,为什么要论资排辈,立贤立能不是更好吗?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稳定永远是第一位的,即稳定压倒一切。贤能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如果立贤立能,那么在正式立太子之前,皇帝的儿子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证明其贤能,无外乎搞政绩、搞声望、搞军功等等。
在皇子们激烈竞争的同时,大臣们也会主动站队或者被动站队,整个朝廷就会分立成若干个派别相互明争暗斗,这些竞争一旦白热化,有可能会造成朝政的混乱,更严重的有可能会引起兵变。
如果皇上有足够的手腕和能力能够压住各派势力,皇上活着的时候,各派势力不敢明目张胆的作乱。等皇上百年之后,必会有一位皇上生前认为的比较贤能的皇子继承皇位,那么其他的皇子和大臣们有很大的概率会遭到清洗,那很可能是一场血流成河的人间浩劫。
当然,这位新继位的皇帝也会有儿子,随着他的继位,他的儿子们又会开始新一轮的皇位争夺,大臣们又得重新站队,最后变成皇位争夺战的牺牲品,一不小心就会身败名裂甚至亡家灭族。如果遇到一个软弱的皇上,那么皇上自己的性命都会成为问题,在政治斗争中,亲情往往一文不值。
如此下去,整个政权就会陷入新皇帝继位和皇子们进行皇位争夺战的恶性循环当中,当然,这个循环根本不会进行太久,因为如此不稳定的政权会十分脆弱,很容易被其他政权所取代。
在我们这个人情社会,凡事都树立一个客观标准将会非常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在高考和公务员考试这两大人才选拔制度上,仍以客观分数为唯一或者是主要标准的原因。
立嫡立长就是一种客观标准,它确立了一种秩序,明确了皇位继承权的顺位,在这个客观标准的约束下,第一顺位继承权的皇子就会安安心心的学习治国之道,第二顺位的皇子或许还可以熬一熬,熬到大哥死在皇帝老子的前面,如果死掉的大哥又恰好没有儿子,也就是没有皇太孙,那么第二顺位继承人就有机会上升为第一顺位继承人。当然,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这种情况非常少见。连二顺位继承人升级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其他顺位的继承人几乎可以断了继承皇位的念头了。这样下来,皇子们和大臣们都能安心工作,这个庞大的帝国机器就能有条不紊的运转下去。
因为有若干大臣来辅佐,一个才能平庸的皇上如果愿意听从大臣们的建议,他仍然存在着能治理好一个庞大帝国的可能性。相反,一个能力突出但独断专行的皇帝要么把国家带入辉煌,也么把帝国带入深渊,要么既带入辉煌又带入深渊,例秦始皇、隋炀帝、汉武帝。
所以,立嫡立长的制度并不是最好的皇位继承制度,但肯定不是最坏的,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制度。
这就是太子李建成的突出优势所在,更何况,李建成是一个治国能力有目共睹同时性格更具有包容性的太子。
李世民的班底就是秦王府的那帮人,有他四处征讨过程中搜罗的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悍将,也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文臣。
在京师的武装力量方面,太子李建成直接掌管“东宫六率”,即“太子左右卫率(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姚汝能的职位)”、“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另外还有两千“长林兵”。齐王李元吉掌管左右六护军府、左右亲事府、账内府。
秦王李世民直接掌管的京师武装力量跟四弟李元吉差不多,左右六护军府、左右亲事府、账内府。
除了这些硬实力之外,还有一派势力不可忽视——“枕头风集团”,说白了就是李渊的那些妃子们。
但是这些妃子都一边倒的支持太子李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