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名窑和民窑瓷器共同构筑瓷器外销的繁荣局面
南宋 德化窑系白釉刻花纹乳钉纹四系兽纽盖罐
瓷器历来是中国古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口货物中的大宗。它不仅因造型、纹饰、工艺融入了中国的审美意趣和人文内涵,更以其美观、耐用而广受东西方国度青睐,一直是中国主要的输出商品。沉船考古遗址上所载瓷器为我们提供了中国瓷器外销更为直接的证据,不仅可以窥见当时陶瓷贸易之盛,更可以分析这一时期外销瓷器的品类和生产水平。13至17世纪,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东亚板块的繁盛时期。本文将结合13至17世纪的历史背景,结合若干沉船出水瓷器,来展现此时期陶瓷外销的风貌,以抛转引玉,希望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界同道,共同探讨这段波澜壮阔的中国陶瓷外销图卷。
南宋 磁灶窑绿釉菊瓣花口碟
公元前2世纪之后,中国商品扬帆过海走向世界,各国货物也纷纷销往中国。在整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输线上,瓷器和香料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货物品类。中国瓷器、丝绸、茶叶等源源不断地输出海外;海外各国的香料、宝石和各种特产也持续流入中国。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一个涵盖太平洋西岸和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巨大海洋经贸圈的繁荣景况。
南宋 黑釉碗
13世纪之后,中国主要的外销瓷器窑址包括浙江的龙泉窑、越窑,江西的景德镇窑、吉州窑,福建的建窑、德化窑、漳州窑、义窑、磁灶窑,广东的西村窑、潮州窑,北方的磁州窑、耀州窑等。这些窑口的产品在中国沿海沉船中被发现,是瓷器外销的有力证据。
元 磁州窑褐彩龙凤纹罐
宋元时期,中国瓷器的外销迎来了新的高潮,以北方的磁州窑、钧窑、耀州窑、定窑和南方的龙泉窑、景德镇窑为代表的六大窑系,为陶瓷的大量外销提供了充足的货源。东南沿海地区的窑场,如福建的德化窑、磁灶窑、义窑等,多仿烧名窑瓷器,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个外向型的制瓷手工业生产体系。
元 磁州窑褐彩龙凤纹罐 (局部图)
元代,疆土空前辽阔,亚欧大陆原有的政治疆域不再成为贸易的羁绊。海洋贸易与陆地贸易一样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且规模更大,元朝沿海主要贸易港口超过20个,广州、泉州、庆元(今宁波)等港口日夜吞吐着大量的陶瓷产品,而泉州港更是超越广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忙的贸易港口之一。龙泉窑、钧窑、枢府窑、元青花等器物在海外大量发现。
元 龙泉窑青釉洗
下表列举了宋元时期中国沿海的若干重要沉船,其中广东海域的“南海I号”沉船,是重要的南宋时期沉船。“南海I号”沉船位于广东上川岛西南约3海里处,沉船地点水深22-24米。1987年8月,交通部广州海上救助打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在广东的川山群岛附近海域搜寻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莱茵堡号(Rimsberg)时,声纳探测仪发现了“南海I号”。进过历次的调查,发现沉船主尺度长约24米、宽约10米、船艏宽度3.8米。2006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南海I号”沉船实行整体打捞及保护方案。“南海I号”船载文物最大宗的是陶瓷器,尤以瓷器为主。瓷器主要是当时南方著名窑口的产品,大部分源自江西、福建和浙江三省。其中以江西景德镇窑青白瓷,福建德化窑青白瓷,磁灶窑酱釉、绿釉瓷,闽清义窑青白釉以及龙泉窑青瓷为主,器型包括壶、瓶、罐、碗、盘、碟、钵、粉盒、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