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独立”就是花老公的钱、依赖对方?心理学家这样解释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约翰·邓恩(John Donne 1571-1631),沉思第17篇。
引用邓恩的一句话作为开头,也是对现代人届时所身处的环境有感而发,风月无关,情字难解。
不难感觉得到,现代人每个人将自己圈在手机里画地为牢,亦或者是一种取悦自己的生活方式,亦或者倦于与其他人交流,在工作中和生活中,其实交流的场景和频率非常高,但好像仅仅是工作需要或者是表面关系的维持。
纵使频率上升,但身处人群中的归属感和愉悦感却越来越难以感知,而这种疏离感不仅仅存在于职场中,更有甚者会衍生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爱情、亲情、友情等等方面,为什么会频繁在这些关系中产生疏离感呢?
在《关系:适度依赖让我们走得更近》一书中,罗伯特·F·伯恩斯坦给予了这样一种答案。
适度依赖简单可以理解为,在一段关系中,让对方能感受到在这段关系中的两者都是被对方所需要的。
曾在一部风靡很久的韩剧《请回答1988》就曾有一段,当正焕的妈妈离开家中一段时间后回来,家里被爸爸和孩子们收拾得有条不紊,应当感到放心的妈妈却好像并不开心,而当爸爸察觉后,故意把家中搞得乱七八糟,这时妈妈的劲头才开始上来。
家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其实这便是一种适度依赖的表现,妈妈需要在家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在家里的贡献是被众人所感受到的,这种贡献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爱意。
处在这段感情中的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并给予回应,这便是一种舒适而正确的关系。在每一段关系中,保持适当的依赖是很有必要的。
袁咏仪曾经在访谈中便提出,“我很独立,独立到我就是在花老公的钱。”
花丈夫的钱本身一定不要去曲解,不是说一味地享受恋爱关系中任意一方的物质财富这种叫依赖,而是双方都在享用对方所回应给自己的感情和所给予的物质,这种双方都在适度依赖对方的感情,一定是促成这段关系升温的关键,但是注意一定要适度。
我也曾运用一个婴孩时期的案例去推出了两种概念:生命早期的“依恋风格”和“关系剧本”。
1. 安全型依恋:这段时期的孩子们认为只要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会有值得信赖的人出现并协助自己,这类孩子拥有更为自信的处事原则,会使自己在处理问题时心态变得平静,也就是有安全感。
2. 焦虑型依恋:这类孩子脑海中存在悲观因子,并会在整段感情中将这种悲观放大,认为自己身边的人总有一天会离开自己,自己终将处于一人,孤独感很强。
3. 回避型依恋:这种孩子跟上一种焦虑型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有意识的自行回避与他人的接触,甚至回避他人情感上的橄榄枝,会刻意与其他的人保持距离。
这三种行为会分别产生,“有人会帮我。”“帮我的人会走。”“我没有别人帮。”三种情感体验,而这三种情感体验中的第二者会很容易形成过度性依恋。
而什么是适度依赖呢,在每一段感情中,不要将自己放在束缚着对方的角度去处理任何问题,在依赖别人的同时要明白,自己是独立自主的,需要做到的是请求他人的帮助,并在他人帮助后给予一定意义上感情的回报。
甚至可以在自己寻求帮助的同时与他人一同对所请求帮助的事情进行解决,而不是一味地苛求他人的帮助或者感情去弥补自己情感上的孤独感。
不要让对方感觉自己被套住了,被绑住了,这便开始了过度依赖的进程。
在一段令人舒适的依赖感情方式中,每个人应当都是独立的个体,自己一定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强大的自我意识,寻求帮助仅仅是为了加深自己与对方的联系,而不是使自己变得只有对方才能解决问题这种不成熟的思想。
这会使双方都感到很累,因为他人会感受到自己养了个事事都需要自己去做的“巨婴”,而自己会很容易产生不满足感。
正确的方式是:自信,同时也在信任着对方,在对方面前做真实的自己,对方也在自己这里得到了安全感,不是捆绑,而是相融。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de Charms, R. (1968). Personal causation: The internal affective determinants of behavior.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