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五一五)南顶碧霞元君庙
据北京地方志记载,南顶碧霞元君庙即在永定门外大红门附近。现在这里叫南顶路,南顶路在丰台区东部、朝阳区南部,西起丰台区大红门南顶村,向东依次与光彩路、榴乡路、宋庄路相交,东至朝阳区小红门一带,是一条东西向城市次干道,因南顶村得名。这里是民间道教信仰的胜地。明代南顶路边建有碧霞元君寺,俗称南顶庙,此时已有土路。
碧霞元君是道教正一派的主要神明之一,是“主神掌管人间的东岳泰山大帝之女”,民间通常称这些碧霞元君庙位为“东顶”“南顶”“西顶”“北顶”;这些称谓可能是为描述其地位较高。明代开始北京及周边的百姓都非常信仰碧霞元君。因为普通的宗教场所,少有地位这么高的女性神明,较普通男性神来说,更加亲民,更受女性信重的推崇。并且让普通比较保守的女性也可以有祈福还愿的场所。
南城外的碧霞元君庙有两座,一座位于马驹桥,俗称大南顶。另一座坐落在北京城正南中轴线的南延长线上,叫小南顶。小南顶位于南苑西海子大红门北侧的凉水河北岸,中轴线东侧,坐北朝南,西南方正对着南苑大红门。小南顶虽然规模不及大南顶,但因地理便利,建筑有特色,庙会吸引人,影响力很大,从而逐步成了南顶的代称,后来提到南顶,多数人都直接想到这里。
小南顶地处几条道路的交汇处。从永定门到南苑大红门的官道并不完全是直线,在海户屯略向东偏,等到南顶附近再向西偏些。小南顶就在官道的东侧。小南顶地处三条东向的道路的汇合点。在庙左是一条通往东北向通往刘家窑方向的路,庙右侧偏南另有一条东北向去往石榴庄方向去的道路比上一条略偏南些。在南顶南侧还有一条向正东东凉水河北岸通往马驹桥方向的道路。这条道路是凉水河的北岸河提之下的道路。凉水河北岸的一条蜿蜒绵长的土山上面种满柳树,这是乾隆时期梳理整治凉水河后,清淤堆积而成修成的九龙山,是这一带小有名气的风景。
南顶建于明代有正德五年(1510);当时名为御制灵通庙,庙内留有修建成因的碑刻。清朝康熙五十二年(1713)重修。乾隆三十八年(1773)在清理凉水河的同时,拨帑再度重修。
南顶娘娘庙即小南顶,小南顶有山门三间,筒瓦硬山顶,中有石卷拱门,两侧有石卷拱窗。山门两侧有砖砌旁门。进门有殿三重。山门内有钟鼓楼,前殿供奉碧霞元君。
初建于明代,清朝康熙、乾隆年间,两次由皇帝下旨重修,乾隆时期重修在山门外添建牌坊院,院落东西各添建三卷三间七楼的砖砌琉璃牌坊,整个牌坊院由矮墙环绕,正南无牌坊,只是在矮墙上留下了通道。庙有殿宇三层,前殿供奉碧霞元君,有御题匾额“神烛碧虚”;中殿供奉东岳大帝,有御题匾额“神功出震”;后殿供奉斗母娘娘,有御题匾额“妙握璇杓”,牌坊中部两侧各有石匾门外有两座石牌坊,左边题“广生”、“长养”,右边题“群育”、“滋蕃”。这两个牌坊等级很高,甚至高出很多级别档次比南顶高的寺庙。可能是因为南顶对着南苑大红门,形似南苑的影壁一样,如寺庙等级太低,无法和南苑皇家园林匹配,故增加两个皇家气魄的高大牌坊,能有效地提升小南顶的等级,达到在视觉上同大红门和谐统一的目的。《日下旧闻考》一书中曾言,南顶庙中的题字均为乾隆皇帝御笔。碑坊原为南顶庙放生池前的牌楼,为四楼三柱七券门式,楼顶为筒瓦大脊蝎山顶,五彩重昂斗拱。现已无存。
五台山有五台,北京城有五顶。“顶”是北京百姓对碧霞元君庙的特有称呼。相传碧霞元君为东岳大帝的女儿,专司人间姻缘、祸福。清代文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京师香会之盛,唯碧霞元君为最。庙祀极多,而著名者有七:……一在东直门外,曰东顶;一在长春闸外,曰西顶;一在永定门外,曰南顶;一在安定门外,曰北顶;一在右安门外草桥,曰中顶……每岁之四月朔为元君诞辰,男女奔趋,香会络绎,素称最盛。唯南顶于五月朔开庙,至十八日,都人献戏进贡,悬灯赛愿,朝拜恐后。”
南顶路上当年的庙会盛景,在清人的众多笔记中尚可窥见一斑。清代震钧《天咫偶闻》中描写道:“永定门外碧霞元君庙,俗称南顶,旧有九龙冈,环植桃柳万株,南邻草桥河。五月初,游人麇集,支苇为棚,饮于河上。亦有歌者侑酒,竞日喧阗,后桃柳摧残,庙亦坍破,而游者如故。”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是碧霞元君诞辰日,五顶皆有庙会。南顶的庙会与众不同,是农历五月初一至五月十八。每年庙会,正值初春郊游时节,南城官员百姓,多借烧香还愿之际,同时在凉水河北岸一代游玩。同时庙会之时这里商贩云集,在路两旁多有亭幛席棚,各种特长小吃齐全。清末民初永定门外的南顶一代还盛行赛马,更是其他庙会所没有的。因南顶离城不远,交通便利,地域开阔,水草丰美,风景如画,所以小南顶一直香火旺盛。直到光绪年间因庙会期间赛马秩序混乱导致斗殴伤人,且影响永定门交通,从此南顶庙会被官府禁止。
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中说:“每至五月,自初一起,开庙十日,士女云集……至夕散后,多在大沙子口看赛马。”沙子口路亦是现在光彩路东南的一条小岔道,住户零星。任谁也想象不到,当初盛大的京城跑马会,便是在这不起眼的地方举行。
历代北京文人均为南顶庙会留下过作品,如嘉庆时的李文耕《喜闻过斋诗稿》中曾有“南顶竹枝词”八首,描述南顶庙会时的繁荣热闹场景。文人吴岩有《游南顶庙》诗云:“柳映江亭水映桥,碧霞宫殿郁迢遥。年年五月开香社,大好风光慰寂寥。”
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光绪慈禧出逃,时局混乱,小南顶和周边的寺庙已及南苑都遭到了破坏。这期间山门顶部完全坍塌可能被恶意焚烧过。八国联军撤军后,清政府无暇顾及南苑以及周边的寺庙任其荒废。此后整个南苑一带全部衰落,南顶也逐步破败荒芜,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筑已经完全无存,只有两座牌坊留存,文革期间牌坊也破损、拆除,原址先后由北京氧气厂、北京橡胶五厂占用。1995年“群育”石匾还在附近住户找到过,现在经过拆迁,石匾也不知所踪了,小南顶已经没有一点痕迹了。南顶今已不复存,空留下了南顶路、南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