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优化设计在澳洲住宅与商业地产中的应用
建少爷:土木工程专业硕士,一个喜欢跑步阅读和写作的小胖子。
专家介绍:黄思灏,女,上海市人,博士。全球知名设计公司WSP澳大利亚分部结构、环境及能源部门的Associate Director,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兼职教授,获悉尼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学位、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士学位。研究领域:专长横跨民用住宅、商业大楼和工业建筑设计与施工,致力于幕墙结构在静力和动力荷载作用下组合效应的研究。学术兼职: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特别会员、澳大利亚国家工程委员会注册结构工程师。曾任GHO、Carlibre Consulting主任工程师。
讲座内容:结构优化的理念在澳大利亚被广泛应用于住宅、商业地产及工业结构设计及施工。在不影响结构强度的前提下,结构优化可以帮开发商节省开支,承建商减少材料、缩短施工周期。结构优化的理念不仅用在改善现有的结构设计而且应该用在项目设计开始的阶段。本报告介绍了结构优化的理念在澳洲最近几个工程项目中的具体应用。
简单介绍
澳大利亚典型的住宅与商业建筑,后张法或混凝土框架建筑,层数在5-40之间。也有钢框架的住宅与商业建筑。
在施工方法上面,由于澳大利亚人力较贵,在施工时多采用预制的梁板柱,也就是国内正在推广的装配式结构。相对而言,预制结构比现浇结构要贵一点,但是由于施工速度快,施工周期短,施工人员较少,总体比较而言还是比现浇结构更经济一些。
另外也简单介绍了几个在澳洲开展业务的开发商、设计公司和建造商:
在澳洲的中国开发商主要有保利和碧桂园,也是跟黄教授长期合作的单位了,建造商(施工单位)有一个被中国交建收购了。
结构优化
首先结构优化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建设成本,缩短建设世界,提高可建设性,减少建筑耗材,最终减少碳排放。
其次,结构优化的基本原则包括:设计安全、复合建筑标准和规定、根据结构知识和经验熟练运用第一原理、不能过于保守。
结构优化设计流程大致如下:
充分了解项目。
与开发商、建筑师和其他设计顾问密切合作,以启动一个有效的设计方案。
高效、明智地进行结构分析。充分了解风荷载和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强度和可用性状态(在澳洲,20层以下主要考虑地震荷载,20层以上主要考虑风荷载)——不可对设计软件过分自信。
了解建筑结构内其他建筑构件如何协同工作,如立面构件、轻质隔墙及其固定件等。
与建筑商密切合作,了解施工方案、施工单位的施工方法、施工成本(人工和材料)。提出适当的结构体系,如采用预制结构或预制构件等。
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的时间:在项目开始时——方案设计和设计开发过程中,以及在施工开始阶段提出结构优化方案。
另外介绍了三个实际案例,两个保利的一个碧桂园的。主要做法是在别的设计公司结构设计方案和图纸出来以后,由黄教授带领的团队对结构图纸进行优化设计,包括:删除地锚、删除不必要的剪力墙、增加典型楼板跨度、删除不必要的柱和墙等等做法,甚至还引入了新型结构,具体的结构示意图就不放上来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信我。
案例讲解完毕后就是结论了:
结构优化应该应用于整个设计过程当中;
结构优化有助于开发人员和承包商实现其商业目标,且能够创造更有效的结构;
重视结构优化有助于我们的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终减缓全球变暖。
讲座感悟
一开始看到讲座的宣传海报,就被这位女教授的学历震惊了。同济的本科,澳洲的硕博。我辈学渣只能仰望。听完这场讲座,收获很多,感触也蛮多的: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以前的学生现在的国外专家、学者回国工作或作学术报告,我觉得非常好,有利于中国与国外的交流,有利于中国行业与国际一流的行业/公司交流,从而提高我们自身的水平。
建筑出大师,结构从无大师。以前听说过这句话,不知道真假。我想在结构设计方面,也是有大师的,只是不那么为人熟知罢了。黄教授说结构设计师要有自己的立场,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能一味地去迎合建筑设计师。那些建筑师就是拿着开发商的钱为自己博取名声,根本不管结构能否实现,怎么奇怪怎么来。
结构设计真的是一个技术活。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设计经验,根本做不来。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沉淀和积累吧。
希望中国的广大施工单位早日跟国际接轨,改善国内工人尤其是项目管理人员的处境和待遇。我们大天朝虽然号称“基建狂魔”,但都是无数土木人和农民工背井离乡艰苦奋斗出来的,却并没有或者说大多数没有得到他们应有的待遇和尊重。城市,让生活没美好,那么城市的建设者是不是也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
注:文中图片来自黄教授讲座PPT,大部分内容也是根据黄教授讲座总结而来,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土木小生:与你分享土木研究生的日常和土木行业的江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