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培刚‖解读刘家垭
“山西大槐树,摇天咯吱吱。”
明初永乐(1403年)年间,部分移民从山西大槐树开始辗转迁徙,一路风尘,最后选择了竹林关作为其安身养家之处。他们身上有两个特征:“走路手背抄,小脚趾成两瓣。”被人们称为上户(上河,上湖)人。刘家垭人为上户刘氏一族。大户刘在刘家垭分为五门人,古路河分为三门人。
到了明末清初,清廷颁布了《垦荒令》,从江南西坝,安徽安庆府等地一些家族,跋山涉水,迁居到竹林关,称下户(下河,下湖)人,或客家人。也有人直接称乎“南蛮子”。
刘家垭人祖上迁至龙驹寨,其地名鹰落寨,繁衍生息。随着环境的变化,又迁徙到其东南的西岭柳林子。清初,搬迁到张塬南河口塬山的刘家垭,原名偏沟岭,见这里山环水绕,土壤肥沃,就安心定居在这里。其祖先娶张塬张家女为妻,嫁妆为老虎凹土地。老虎凹树木参天,时有老虎出没。为开垦这块地,刘祖每天燃起篝火,不让它熄灭。张家时常在岭子梁上张望,如烟断,则女儿女婿有可能命丧虎口,遂有“刘家垭,老虎吼”之民谣。
刘家垭常以居于风水之地为誉。
其穴位“凤凰穴”,大台坡和对门坡相连为"凤凰单展翅",其下相连两条梁为“凤凰伸腿”,东边有竹林关八景之一的桃花谷,背面紧靠另一景南丈沟天险绝壁天谷崖,西边有峻峭曼妙的月越崖。早晨,太阳从东岗上升起,傍晚,落于月越崖之巅,正是“小镇八景一凤凰,振翼天谷崖之旁,东岭梁山旭日起,月越崖晚醉夕阳。”
(天姑岩)
(大磨盘)
刘家垭人神族画卷犹存,成最重要之古物。
每年正月初五为刘家大祭祀。排行大致为“章理汉成学,永玉锡志德,安培福寿长,忠厚传家远,富贵益千年。”目前,以安培富字辈居多。资料记载较详细的“学”字辈,大多传述的为刘学龙故事。其下弟兄四人成家,分家以“大黄石头”为界,分上院,下院,东院,西院。上院和西院为大黄石头背后人。弟兄四人均分有大碾子,石磨子。老茬人(年龄较大的人)清楚八大标志性物件的位置。其碾子重两千多斤,方圆三四公里无此巨石,老路是羊肠小道,先人们是如何把碾盘运来支起的?已无法考证。弟兄四人共用一口老井,如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老井水质甘甜,哺育一代又一代人,近年被无知者破坏,令人扼腕叹息。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府在刘家垭成立了完全小学,一百多户人分为两个生产组,建成前场和后场打谷场。前梁开挖有防空洞,修建了涝池,机井,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修了大坝,水库,排洪大渠直通张山洼渠。这期间,当地流传有顺口溜,是当时形象的写照:“刘家垭,四条梁,包谷只长四指长。天晴炸裂子,下雨垮鳖子(泥石流)。筒子鞋,陪嫁妆,下雨踩泥进洞房。”又因沟渠,梁坡多长枣刺,洋槐刺,香花刺,村民刘麻子编了一个顺口溜:“麻子麻,上树䎬(坡),狗一咬,刺一拉。串成串,丸成蛋,醋一溜,油炸烂,乡亲美味梦里边。”随后,政府又修建上丹凤的公路,途经南河口——南丈沟——西岭。八十年代初,又修通了垭子到村中的土路。现今修了桥,打了水泥路面,村民拉来了自来水,形成了水电路三通。
刘家垭不乏小有名气之人,古代西院有一先人力大无比,喜欢伸张正义,打抱不平。相传能手提千斤碌碡架在大树垭山,无人取得下来。近代有“挽裤入丹江,石缝秧苗壮”的丹凤农业局刘德平,引领龙驹寨人修建良田千亩,造福一方百姓。还有德艺双全的二黄艺人刘安良,竹林关供销社诚信望众的刘志珍,豪爽仗义的镇长刘平均等。昔日刘家垭可谓人杰地灵,贤士如潮涌。随着城镇化脚步的加速,刘家垭有如一杯残阳,有点沧桑没落了。
这一古朴,独特的小村,何时再续辉煌,展示她的另一种风情呢?我期盼着。
作者简介:刘培刚,小名三民,陕西丹凤竹林关人。好爱读书,写文,都市放牛,诗意生活。
丹凤97花卉,美丽的世界有温情
地址:丹凤烈士陵园西隔壁
电话:无心18740746323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南 东篱 远洲
主编:丹凤晒晒
责编:方子蝶 张小莲 白月光 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自媒体支持:淮安文学坊
无言年华
温暖相见
家在商洛
大乾州
新新文学
力荐悦读
投稿注意:
1:原创,首发
2:附200字以内个人简介,图片一张
3:邮箱3071085012@ qq.com 或者15591980848
4:赞赏即稿费。详情见往期平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