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成专栏:出手

该出手时就出手,危难时刻显身手。

——题记

这事儿发生在三十年前的秋天,距现在已经有些久远。

那时我在县教育局工作,喜欢交朋结友的我,常到一位爱写作的同事家里与他聊天。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我去他家谈天说地,没注意时间长了,一看巳是晚上九点多了,便急忙告辞回家。临走,他出门看看天,虽有几颗星星,但仍然灰蒙蒙的,便要给我寻手电,我仗着自己刚三十出头的年纪身强力壮,视力又好,便婉言谢绝,独自骑着新买的“凤凰”自行车,沿着丹江南岸的坡根拖拉机路向北而行,走着走着,还高兴地吹起了口哨——因为,刚才同事告诉我:五月里投给省级一家教育刋物的论文昨天见报了,这无疑对以后自己的升职起到重要作用,怎么让我不兴奋呢?

同事家离我所在的单位约六七里路,中间要经过三个村庄,还要经过一大片包谷地,即将成熟的包谷地象无边无际的海洋,在夜风中发出“哗哗”的响声,像是许多人在其中走动,又像是许多人在里边絮语……走着走着,我忽然有些害怕,如果有人藏在里面猛地扑出来打劫,我一个人如何对付?是束手就范,还是挺身搏斗?想着想着,浑身竟打了个冷颤,脑海里浮现出最近发生的一桩同学被抢劫又被伤害的案件——

那是上周六的下午,我的一位师范同学从学校放学下班骑摩托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高一矮两个农民打扮的中年男子,站在公路的岔路口向他问路,其中那个大个子背着黄帆布挎包,手里拿着一根擀面杖大小的木棍,同学也是好心,平时爱管闲事,就停下摩托给他俩指路,正说话间,那高个子扬起木棍,朝同学的头猛击几下,霎时同学懵了,又挨了一棍之后,就人事不醒了。不知停了多长时间,一睁眼,自己已经被拽到公路不远处的包谷地里,那俩个抢劫犯在掏自己身上的钱和粮票,见他醒了,又扬起木棍要打,同学坐起来央求俩人:“二位老哥,你俩个能在半路上弄这事,想来是手里紧张,我身上没多带钱,外一百三十块钱你都拿去,我这儿还有一块上海表和这支金星钢笔也都给你们,我也不报案,咱们交个朋友吧!”说完,搜腾了自己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递给俩人。原以为事情就过去了,谁知俩人走了几步,叽咕了几句,返回来掏出刀子朝同学大腿根扎了三刀,然后骑着同学的摩托扬长而去……

同学是被路过的一个拖拉机司机救起送往医院的。我们几个去看望时,听了他讲述的经过,我心里很生气:你人高马大,正值壮年,怎么让俩个没你身强力壮的人抢了个没值啥?还挨了几刀?真窝馕,要是我……话没说出口,但表情已告诉了他我的意思,他当时愧疚的笑了笑。谁知,现在自己竟在这空旷的庄稼地边公路上,还没遇上什么,却吓得浑身起了鸡皮疙瘩……

怕鬼就有鬼。正在我胡思乱想之际,从一望无边的包谷地里钻出了俩低个儿黑影,凶神恶煞地往路中间一站,一前一后把我堵在中间,其中前面一个的抓住我自行车的车把,低声喝道:“下来!”

我的头脑里霎时一片空白,浑身的汗毛“刷刷”地竖了起来,从小到大,自己可是没有遇见过拦路抢劫啊!甚至与人打架的事也没有,这俩个抢人的贼,你抢我干嘛呀?我既没钱,又没啥值钱的东西,就这辆新自行车,还是攒了半年工资才买的,你抢去了,我回家骑什么啊?几秒钟的时间,我的思维转得比银河电子计算机还快,想到了攒钱的不易,想到了那天自己还责怪同学不敢与抢劫犯斗争,暗暗地告诫自己:沉着!冷静!这俩个家伙,个子没有自己高,劲儿也不一定比自己大,他们一定认为你不敢出手,思想肯定放松,要不让他们得手,你以后还怎么见人?如何去学校给学生讲思想品德课?整天学英雄,学模范,遇到了真抢劫你就成了松包、草蛋?想着想着,一股勇气涨满全身,我一手抓着车把,一手攥紧了拳头,朝着朦胧中站在车前的黑影脸上狠狠地猛击了一拳!凭感觉,那重重的一拳击在他的鼻脸凹,只听得“啊——呀——”一声,黑影仰面朝天倒在了路边的水渠里……

我知道,后边还有一个——说是迟,那时快,趁着前边的还没爬起来,我双手稳把,将自行车猛地朝后一撞,那家伙没想到我来这一手,“唉呀——”一声朝旁边躲去,我飞身上车,蹬着就跑,他立马还醒过来了,一只手去抓车后座,好像挨住了又没抓住,我丝毫不敢怠慢,两腿蹬着车子飞一样地跑,跑过了庄稼地那一段沙路,跑过了其余的两个村庄,又跑过了丹江桥,越过了西环路,头也没敢回,怕俩人从后面追来……回到家,额头冒着汗,浑身觉得冰凉,摸摸,衬衣湿透了。妻子问我怎么啦?我喝了口水,细细讲了一遍,妻子倒了盆热水,让我洗洗脸,抹抹汗,把我左瞧瞧,又瞅瞅,看了又看,说“还行啊,像个男子汉!”

我笑了笑,有点自豪地说:“你把罗成当娃哩?你面前立的是一个正儿八经的男子汉,甭门缝里看人——看扁了!”

“呵呵,还牛起来了——来,赶紧把里边衬衣换了,刚才肯定吓你一跳,这会又吹起牛来了?”

“我吹牛还有点资本,放到你,试试?”

妻子想了想,没言传。

作者简介:

张书成,生于1956年12月,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政府公务员。商洛市作家协会会员,市诗歌学会会员,丹凤县作协理事。

从上世纪 90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在《金秋》、《先锋》、《共产党人》、《当代陕西》、《教师报》、《陕西教育》、《工商时报》、《农民日报》、《陕西农民报》、《法制周报》、《文艺报》、《商洛日报》、《丹江潮》、《山泉》、《丹水》等发表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数百篇(首),《万湾农家乐》、《旅游遐想》等获丹江旅游征文二等奖。部分散文、诗歌被收入《采芝商山》、《丹风文学》丛书,巳由北京团结出版社结集出版《棣花细语》散文集。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 南    东 篱    丹竹

主编:丹凤晒晒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七月未笺

自媒体支持:

大 乾 州         无言年华

温暖相见        家在商洛

新新文学        松风阁语

作者往期作品阅读:

书成专栏:举报

张书成‖尴尬

张书成‖藏在心底的秘密

张书成‖父亲的硬气话

张书成‖缘分

张书成‖父亲给我说“媳妇”

张书成‖丹江岸边

张书成‖老师赠我一首诗

张书成‖石缝中幸存的烈士后裔

张书成‖走进大峪沟

(0)

相关推荐

  • 徐雪鸿:大山下,那惊心的一幕……

    那一年,我在新疆昌吉师专学美术,最后一个寒假到来时,我应邀去女友家度假.女友家住天山脚下,从乌伊路下了车,沿着雪地上稀稀拉拉的脚印我们上路了.头顶上太阳朗朗地照,眼前却是雪花在飞,飞舞的雪花在阳光下发 ...

  • 【行走】杨辉峰:商南走笔

    商南,衔豫接楚,地联八县.依秦岭东南而居,缘丹江润泽而兴.融秦风楚韵,集南北文化,物丰民淳,山水旖旎.商南,历久弥新,人文荟萃;资源丰富,潜力巨大,拥有"中国茶叶之乡"." ...

  • 西北作家||特霞:寻找故乡

    寻找故乡 文/特霞 翻过秦岭,穿过灯火通明的隧道,就踏上了故乡的土地.一簇簇红叶在车窗外闪电般后退,两边群峰疾驰而过.刚下过一场雨,地面湿漉漉的,就像此刻我的心. 离开故乡二十多年了,多少次梦回,故乡 ...

  • 阿西 || 母校商州夜村中学,我永远的眷恋 ||“一人一城一故事”优秀征文选登(50)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quo ...

  • 【散文】童年的冬天

    童年的冬天 一 我常常怀念童年的冬天. 印象中,童年的冬天,毛毛雨总下个不停,天气很冷,冷得最像冬天.山村人家的房檐下,常常挂着冰棱子,不紧不慢地滴着水,风喘着气呼呼的吹,打在脸上,刀绞般的痛,吹在纸 ...

  • 书成专栏:举报

    我在县城里一所学校教书的时候,遇到一个惊得出了满身冷汗的事情,虽过去多年,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个秋天的夜晚,我在宿舍里备课.批改作业时,觉得有些饿了,便踱到不远处的小灶房,想找点东西充饥. 走到门口, ...

  • 书成专栏‖那些年,我们锅里煮些啥

    退休以来  我渐渐地喜欢上了做饭.这是因为现在做饭,要米有米,要面有面,油盐酱醋一应齐全,烧的是燃气,至差也是干柴或电,"干柴细米面,只显人历练(能干.手巧)",并且做饭的人是&q ...

  • 书成专栏:半块坨坨馍的记忆

    到家乡的一所小学给学生讲写作课,未讲前,在校园里溜达了一圈,瞥见饭厅的餐桌上扔了许多吃剩的馒头,有的咬了一口,有的剩了半截,还有的完好无缺--觉得很可惜,很心疼,遂问身边一个男孩:"你们咋把 ...

  • 书成专栏:远去的纸喇叭

    我家门头上 有个小喇叭 祖国前进的脚步声 传进山洼洼 -- 这是我四十多年前写一首小诗,现在看到它,不由得引起了对风靡十多年的纸喇叭的回忆,虽然它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过来的人,仍对它怀 ...

  • 书成专栏:阿里山的姑娘

    出高雄市向北车行大约一个半小时,就到了著名的阿里山脚下: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盘山公路之行,就到了半山腰的阿里山茶场,当地人叫高山茶体验区. 站在这海拔约1200米的半山腰放眼望去,身后是重重叠叠.郁郁葱 ...

  • 书成专栏:老家的竹园

    我的家乡圪崂,座落在棣花古镇腰山中麓的天坡之下,村名圪崂,实际上是一条长达十多里的山沟.许多人家的房子依山傍水而建,原来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后来变成砖木结构,现在都变成了砖混结构.但不管房子怎样变化, ...

  • 书成专栏:助学金

    1977年冬,在举国万头攒动的高考大军中,我榜上有名,但入学通知书下来以后,却使人大失所望--被录取到了本地一所师范学校.想想教了四十多年书的父亲每日起早贪黑地忙碌却常遭人歧视,过着极端清苦的日子,我 ...

  • 书成专栏:取名趣谈

    (一) 我小时候跟母亲去村后的山沟里割草,山沟里住了一户人家,那老汉是个孤寡老人,也是村里的五保户,叫"没名". 怎么叫"没名"呢?母亲告诉我:他父母都是文盲, ...

  • 书成专栏:元岭上的笑声

    端午节过后,几个同学便相约去峦庄,看望阔别了四十年的老同学姜显银,从西安赶回来的女同学李芝引和她的"掌柜的"老冯,一大早驱车到棣花接着我和王公学,便一同汇集到丹凤县城,与另外四个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