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推“结果”,统计学揭开写作真相,原来名家都在恪守这2条原则
作者/麦青稻黄
首发:麦青稻黄(maiqingdaohuang)
一本书的封面能够透露什么信息?
统计学告诉你:作者封面名字大小与作者知名度成正比!
以美国知名作家斯蒂芬·金为例,他的大卖作品《黑暗的另一半》名字占据整个封面47%;而处女作《魔女嘉莉》,比例只占整个封面不到3%。
你也许会说,这无非是书商的营销动机,不就是鼓励读者冲着作者名声去购书?谈什么统计学?
不急,来看下一题:
如果一个作者刻意隐瞒自己的身份,能把真实作者找出来吗?
看起来似乎有些难,但统计学告诉你:可以!
20世纪80年代,恐怖小说作家“理查德·巴克曼”身份成谜团:是确有其人?还是知名作家的另一个代名?
然而,面对翻天覆地的全国争论,原作者始终保持沉默。作者不开口,难道就永远无法揭开真相?
并不是!当有人把巴克曼的4本书与最畅销的50位作家进行比较,结果得出:斯蒂芬·金更可能写了这些作品,并且196次分析,196次全中。
最终,“巴克曼”浮出水面,斯蒂芬·金不得不承认自己就是巴克曼的真实身份,理由只是:他不满当年某出版社一年只出一本书的信条。
用数学来分析文学?这听起来似乎异想天开,可大数据证据凿凿。甚至,统计学还揭开了历史上三位美国开国元勋著作权署名疑案!要知道,在统计学介入以前,这个争论长达150多年之久。
作为美国宪法的圣经——《联邦党人文集》是美国政党重要文集,出于种种原因,当年出版之际,其中有12篇文章作者未署名。但是,大众都知道全国只有汉密尔顿、麦迪逊、杰伊三位元勋才有资格撰写这部巨作,这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并沉默了十多年。
然而随着《联邦党人文集》对美国历史意义越来越重要,三位元勋不约而同都把这些作品列入了自己的著作清单。
3位都来认领,只有1位是真,到底谁才是真正的作者?为此,历史学家展开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争论。可争来吵去,谁都没有科学依据说服对方。
转机发生在1963年,哈佛大学莫斯特勒教授和芝加哥大学华莱士教授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俩人通过比对三位元勋使用词频和概率,最终让历史之争尘埃落定——原来,麦迪逊才是真正的作者!
并且,莫斯特勒教授和华莱士教授的统计方法、统计结果均得到统计学家和历史学家们的共同认可。
世纪疑云揭开,从“成果”逆推“结果”的统计学,道出一个事实:无论表象如何,都能通过蛛丝马迹,揭开真相!
虽说写作是文字与标点的组合,这个世界上能够熟练运用写作技能的人太多,但是一如人的指纹具有独一无二性,每一个作家的文字里也各自隐藏着自己的指纹,以及那些藏在文字背后的独家写作秘笈。
《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就是这样一本基于统计学,用数字来研究文字的作品。作者本·布拉特通过分析比对1500部经典文学作品,以及上万部同人小说,逆推验证出世界上成功作家们之所以成功的写作金律,为广大写作爱好者提供正确的写作方向和方法。
事实上,写作准则是:万事化简,没有技巧,才是最大的技巧!
对于写作者而言,写作目标几乎是一致的,那就是:写出受读者欢迎的文章。
可身为作者,却常常内伤,因为“欢迎or不欢迎”的评价权掌握在读者手里,如何才能得到读者肯定?
回想起自己最初在论坛写帖子的时候,常常是辛苦码字却无人问津,无比沮丧。期间,曾有一位网友引起了我的注意,每每只要他出帖,下面总能盖起高楼。好奇的我也进去一条条查看读者对他的评价信息,其中有一条至今都令我印象深刻:
“看你写的文章一点都不累,别人讲了一堆道理,我啥都没看懂,但是你三言两语却让能让我大彻大悟……”
原来,真正的好文章是带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我审视自己的文字,那些华丽的辞藻修饰,除了感动自己,只会让读者反感。
从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调整,尽量让自己的语言平实起来;渐渐地,也收获了网友们的跟帖互动。
到底什么样的文章才受读者欢迎?在这些年的写作过程中,我探索着真相,却一直模模糊糊,直到读了《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才恍然大悟:越受欢迎的作品,越少用副词。
▲低频率使用副词的作家,经典之作,副词使用最少
所谓副词,通常是指在句子中表示行为或状态特征的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等;在西方的用语里,常常以“ly”结尾。
如果说要推举一位简洁作家代表,那么非海明威莫属。他一直以文辞简洁而闻名,这种简洁的风格正是他有意选择的结果。海明威始终坚信,一部文学作品,应该尽可能精简,只保留最核心的部分,多余的文辞只会损害作品。
和海明威保持相同意见的还有《搏击俱乐部》的作者恰克·帕拉尼克,他也曾著文反对以ly结尾的副词使用。
作家做的,正如他们说的一样吗?
为此,作者布拉特针对15位公认的名作家,将他们的167部作品放在一起,统计每10000个词中的副词使用率,结果显示:E.L.詹姆斯以155个副词居高位,斯蒂芬·金105,海明威则没有辜负他简洁大师的荣誉,只有区区80个,大师的称号名至实归。
再把样本放到海明威身上,从他所有作品分析中发现:他的经典之作正是副词使用最少的那些,比如《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
▲高频率使用副词的作家,最受欢迎的作品,仍然是副词使用最少的
当然,不同的作家会有不同的写作风格。虽说伟大作品大多倾向使用较少的副词,但也不排除例外,比如诺贝尔奖得主辛克莱·刘易斯。
刘易斯也是一位被公认的伟大作家,但相比海明威,他的副词使用率显得远远高出很多,平均每10000个词中有142个,比海明威多出77.5%。
可是,即便刘易斯是个反例,但是通过对他的作品分析,我们却可以发现:刘易斯的成功依然遵循“越受欢迎作品,副词使用越少”这个定律。其被公认的两部最伟大著作《大街》和《巴比特》,是他最受欢迎的,也是最简洁的作品。
事实上,无论作者本人是不是认同使用副词,但是大数据验证得出:无论是哪一类作家,他的成功作品,一定是他行文中最为简洁、使用副词最少的作品。
虽说副词的使用不是判定一部作品好坏的唯一标准,但对待副词的态度,却能看出一个作家的敬业程度。不用副词,也能将故事、人物演绎得栩栩如生,在这背后,势必是需要作家花下精力去删除不必要的冗词,才能呈现给读者最完美的作品。
作家对作品的专注度,值得我们学习;作家都在遵守的写作金律,更值得我们普通写作者去实践。
我曾经在一个写作营抱团学习,有一次大家在群内报选题,正当我报完选题觉得告捷之际之际,编辑突然在群里“怒怼”我:XX,你再用感叹号,立马毙了你的选题!
心里一惊,仔细一查看:原来自己的报的4个选题里,有3个被我华丽丽打上了“!”,无比突兀。于是赶紧灰溜溜将感叹号删了重新发过去。
在《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一书中,另一条经过统计验证的名家写作准则是——慎用感叹号。而最早公布这项写作规则的是《危险关系》的作者伦纳德,2001年,他将这个观点首次发表在《纽约时报》上。
同样,本书的作者布拉特用统计学进行了验证。选取伦纳德45部作品进行感叹号使用分析,发现得出:在写作生涯的初期,伦纳德在书中使用感叹号数以百计。2001年前的作品中,每10万字里就有57个感叹号;而在2001年后,当伦纳德提出“少用感叹号”倡议后,他将使用率减少到了每10万字,只有10个感叹号。
伦纳德遵循的写作原则,其他作家也是这么认同吗?
事实上,亨特·华生·福勒在《现代英语用法辞典》提出更加锐利的说法:“诗歌以外的文体要少用感叹号。在记叙文中用过多感叹号显然是写作者缺乏经验的特征,或是一个人想在平淡无奇的内容里加入一点虚假的刺激。”
一个感叹号使用,真能鉴别出“富有经验的作者”和“缺乏经验的作者”吗?
布拉特将统计样本放大,选取100部最近畅销作品、100部最近获得各类文学奖的作品为“富有经验作者”的代表,选取网络上2010年到2014年之间所有超过6万字的同人作品为“缺乏经验作者”的代表,两者一比对,真相立刻出炉:
在《纽约时报》畅销榜上的作品中,每10万字81个感叹号;当代文学奖获奖作品98个;同人小说则是392个,足足是“有经验”组的4倍。也就是说同人小说作者使用感叹号的数量远远多于职业作家。
统计学再次用数字分析告诉我们:越受欢迎的作品,感叹号使用越少。
一个标题符号的使用,却是一部作品走向成功的基石,其实仔细分析,不无道理。
虽说使用感叹号能够使人引起重视,但是大量的感叹号却会冲淡文字本身蕴含的力量。能够恪守这条写作规律的作家,和慎用副词的作家一样,他们势必仔细斟酌笔下每一个用词,才能避开感叹词,一样表现出如同使用了修饰词一般的效果。
副词和感叹号,虽说只是最不经意的一个词、一个标点,可它的背后承载的却是一个作家对写作的态度,力求用最简洁的表达方式道出最具效果的话语。
想起中国的一句老话:大道至简。写作的终极技巧,不也印证同样的道理吗?
为什么费劲千辛万苦,用一堆复杂的数字去推算文字的组合规律?
其实在翻阅这本书的一开始,我一直质疑着作者的“愚蠢”之举,这本书的意义在哪里?可是越往后翻,越往深处想,我却不禁感慨作者的伟大创举。
在人人都是作者的时代里,同样是文字与标点的组合,为什么作家可以以此为生,并赢得名声?他们赚钱立名的背后一定藏着自己多年实践摸索出来的成功秘籍。但,不是谁都愿意袒露分享。
如果统计学能够通过分析验证出作家提出的观点,或者统计学能够揭示出作家不愿意透露的技巧秘籍,并且数据说明一个成功作家正遵循着这些准则,那就意味着:这就是写作获得成功的真正秘诀。
知微见著,擅把握者,才更接近真相。更关键的是,让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才能让自己望得更远,离成功更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