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邓散木《篆刻学》:“巧”与“拙” 2024-08-07 00:21:21 严格来说,巧与拙是创作理念,或者说是创作风格,不仅仅是篆刻章法,不过,既然邓散木先生将其归入章法一章,我们照学就是:印有以巧胜者,有以拙胜者,惟“巧”不欲其纤媚,“拙”不欲其板滞。徐三庚朱白文印,赵之谦之朱文印,每有故为屈曲,失之纤媚者。徐三庚最被人诟病的,就是纤媚过多。但实际上,喜欢他的人,认为他是“吴带当风”,妩媚有姿; (徐三庚:有所不为)诟病他的认为他是“让头舒足”(这其实是吴让之批评赵之谦的话),但实际上这依然是审美的差异。我们看徐、赵的印,的确有这样的作品。 (赵之谦: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我们知道,实际上到了最后,赵之谦渐渐减弱了此类印风的创作。为了吴让之“让头舒足”的批评,赵之谦曾经大发议论,在《书扬州吴让之印稿》(文末有链接)中,将“徽”、“浙”两派的拙与巧讨论得非常充分,我们建议大家要弄清篆刻的“巧”与“拙”的问题,最好结合徽派、浙派作品认真读一下这篇文章,要比下面这一段邓先生对西泠诸家的评判更丰富细致。不过,我们还是把邓先生的原文中的这句话读一遍:西泠诸家,力求古拙,以拘于规矩,遂成板滞,皆非正格也。邓先生认为西泠诸家的力求古拙,最后到了板滞的地步。其实,丁敬、蒋仁的很多作品,在古拙之中,另有鲜活灵动之趣,不能一概而论。就是说:不能一棍子打翻一船人。 (丁敬:丁敬身印)什么是“拙”,什么是“巧”,邓散木先生这样定义:所谓巧,谓字本平正,挪移其间架,使之流走;所谓拙,谓字本圆转,平整其笔画,使就规矩。亦有其字本巧,更挪移之使益其巧者,其字本拙,更平整之使益其拙者,凡此皆视印文而异。他认为平正是拙,圆转是巧,平正的字,加以挪移,使之流走,就是往“巧”的方向努力;同样,如果字本身是圆转的,加以平整,使它规矩,就是往“拙”的方向努力。这当然是“狭义”的巧拙理论,我们可以把巧拙推广开来:凡是加以人工修饰加工的,一般就是巧;凡是保持天然本来面目的,一般就是“拙”。举个例子,甲骨文、金文中的字,即使有圆转的文字,它依然呈现“拙”的面貌;唐楷中的字,即使端正平正,它依然会呈现“巧”的面貌。也就是说,邓散木先生的巧拙理论,不够全面。不过,先生举的例子,很能说明他所表达的巧拙问题: (巧拙举例之一)例四十八,印面两字,“杀梦”,“杀”字的篆法是经过调整的,左上的“乂”被篆作“爻”(这实际上是杀字的古文写法,算它的异体字),右边的“殳”被高高举起,这实际上是改变字形的“巧”化;而“梦”字下部改变了篆法,并且让其与边框相黏连,这实际上是“求稳”,就是求“拙”的手段。这方印,“杀”字本拙,则巧化了它;而梦字下部的“夕”,实际上是在求拙中仍保留一份巧思,做了圆转处理。例四十九,印面四字,“哭社印信”,这是仿汉朱文印式,本应平正端正。但这方印中的“哭”字左上的“口”,与“社”字的右下角“土”字做了接边处理,这是拙中之巧的处理。 (巧拙举例之二)例五十,印面六字,“海畔逐臭之夫”,这方印的六个字,只有“臭”和“之”这两个字保持原本篆法外,其他四字,全部做了“巧”化处理(具体巧化手段一望即知)。例五十一,印面四字,“任祖棻印”,这是一方仿汉朱文印,但是“任”字的末笔篆作弧线,用以逼近“印”的上弧。“祖”字,则改变了右“且”部的篆法,以破除板滞。一定要认识到:“巧”与“拙”是相对的,对巧拙的处理实际关乎一个篆刻家的审美选择,关于“巧”“拙”的深层理解,请认真学习赵之谦的《书扬州吴让之印稿》。 赞 (0) 相关推荐 海派篆刻家单晓天篆刻选,邓散木高弟单晓天篆刻欣赏 海派书法篆刻家单晓天,浙江绍兴人,幼年随父定居上海,受家庭熏陶,以小楷为日课.上世纪40年代初分别受业于邓散木.唐云和沈禹钟诸大家,在沪上颇有知名度.其印以古玺.汉印.封泥为宗,不涉明清印派樊篱,固体 ... 细读《篆刻学》:邓散木先生认为这些刀法不能称之为“刀法” 讲完执刀.运刀,邓先生的<篆刻学>专设了"辟谬"一节,其实就是邓先生针对前人刀法理论中错误的刀法和错误的理论进行了逐一的批评和辩证.原文照读: 前人论刀法者,有正入刀, ... 细读《篆刻学》:看邓散木先生是如何评价自己的老师 读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已经到了上编流派部分的最后一篇,邓先生称之为"赵派".实际上,所谓的"赵派"不是赵之谦的流派,而是后世熟知的赵石先生所开创的 ... 细读《篆刻学》:邓散木眼里的秦官印与实际秦官印的差别 书接上回,在讲完印章起源之后,邓散木先生将话题转向秦代官印.为什么要先从秦官印开始说呢?因为: 三代玺印,大者数寸,小者才至累黍,自天子以至庶人,所佩执者皆得称玺,质以金玉,纽以龙虎,亦各惟其所好.迨 ... 细读《篆刻学》:篆刻的“款识” 读<篆刻学>接近技法部分的尾声,是款识部分.款识如书法创作之落款,是篆刻创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一个人学会刻印,还不算是一个完备的印人,还得学会刻边款.老办法,还是原文照读,另加 ... 细读《篆刻学》:关于篆刻刀和“印床” 我们的细读<篆刻学>系列已经读到了全书的最后一章"杂识". 所谓的"杂识",邓先生有解释: 杂识云者,凡工具之选择,印材之判别,制泥拓款之法则,以及 ... 细读《篆刻学》:篆刻用到的那些石头 接着读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说说"印材"的事儿. 古时印材多用铜,尤精者则用玉,或有用金银者,以区别品级贵贱耳.及元代王冕元章始以花乳石作印,一时文人以其易受刀,竞相 ... 细读《篆刻学》:关于印泥 (注:在印材一节,我们略过了玉印.金印.象牙犀骨印.水晶玛瑙等印.竹木印.磁印紫砂印等石料之外的异材篆刻印材,因为对于一般的篆刻人来说,最常用的印材,还是石料,邓先生关于其他异材的介绍,参看原作即可. ... 细读《篆刻学》:刀法之“如何运刀” 写在前面的话: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有"课徒稿"性质,所以,他的很多东西是有强烈个性在内的,他所说的某些"真理"性的东西,往往需要站在其他流派的角度 ... 细读《篆刻学》:篆刻刀法之“执刀方法” 篆刻技法之中,刀法是较为重要的一项,也是最为篆刻学习者较为重视的一项,本课我们开始学习邓散木先生<篆刻学>一书的<刀法>一章. 刀犹笔也,笔有中锋,有侧锋,刀亦有中锋有侧锋,书 ... 细读《篆刻学》:篆刻章法——“边缘”的处理方法 这一节是章法这一大章中的最后一节.讲篆刻作品中,印章"边缘"的处理方法和基本原则. 印之有边缘,犹屋之有墙垣也.大抵白文印多于四周略留空地,以当边缘,比如: (白文印逼边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