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街之62

“不断云”石栏,在大天井右侧,系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所作。他是宋代后裔,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自幼聪颖,广读诗书,任真州司户、参军等职。南宋灭亡后,辞官回乡,闭门不出,与妻子管道升(青浦小蒸人)常到颐浩寺逗留,读经作画。赵孟頫画长卷“不断云”这云彩一团一团,一圈一圈,形状各异,有疏有密,有大有小,故也称“不同云”。

颐浩寺方丈见到这云图,极为高兴,请了著名石匠,根据长卷的云图,雕凿在一块块石头上并将石头安放在当年的大雄宝殿前,围在荷花池四周,组成石栏,周长40多米,甚为优美壮观。清顺治年间大雄宝殿,不慎被大火烧毁,“不断云”石栏,被长期淹埋在废墟中,到1992年重建颐浩寺,在整理地面时,才发现这珍贵的石栏,但损坏很大,只剩20多米,但云图清晰,鲜活精彩,不愧出自名家之手。后人将这些残存云纹刻石围成一座小荷花池,池内无水。

“古石碑”在颐浩寺山门左前方,有一个四角形亭子,亭内竖着一块古老的石碑,碑名为《颐浩禅寺记》。碑高1.5米,碑宽0.5米,碑文共700多字,记述了颐浩禅寺的发展历史。这碑石因战乱,被长期淹埋在瓦砾下,经挖掘恢复原貌并特地建造了仿古碑亭,供后人瞻仰。

碑石全文大意是:宋景定初年,开始建寺,建在淀山湖之金泽,距松江七十里。至元戊子,建大雄宝殿,构造大山门翼庑,还有楼台堂室,后又复建大阐山门,建圆通殿,治洪钟登殿。后又造昆庐阁奉千佛,其后又运土为阜,累石为峰,以壮颐浩禅寺的形势。

  

碑石写了颐浩禅寺建造年代、发展、扩建的历史。

金泽古镇对古银杏树(儿女树)的《约法三章》

在金泽镇颐浩禅寺遗址有两棵高大的银杏树,比寺内的古银杏略小一些,称它们为儿女树。西域高僧在金泽镇种植了两棵银杏树,三百年后长成参天大树。现在这两棵树,高30米,身围2.5米,如两顶大伞,挡风遮雨。回顾三百多年历史,它们所在的寺院,曾有几次兵灾,几次大火,寺院已荡然无存了,而它们都能活过来,现也成为金泽的历史古迹。

金泽颐浩禅寺遗址----弯弯的树木穿墙而过,乃一大奇观

金泽颐浩禅寺遗址

金泽颐浩禅寺寺前桥

金泽颐浩禅寺山门

金泽古镇桥乡船

金泽古镇桥乡船----坐船一次30元看5座桥(迎祥桥、如意桥、放生桥、普济桥、普庆桥),耗时20分钟;再坐船一次60元看4座桥(塔汇桥、天皇阁桥、万安桥、林老桥),耗时45分钟,方向是相反的两条水路。可能是价格比较贵,坐船的人并不多。

金泽古镇上塘街牌楼

塔汇桥横跨北胜浜,跟天王阁桥隔河相望。建桥年代较久,明嘉靖年间重建,系单孔石梁桥,为古镇的闹市中心。清乾隆三十二年,即1767年春,地方疏浚市河,民工们在水底深处,发现巨桩无数,排列整齐,是古塔的塔基。塔汇桥桥名由此而来。古时桥、庵、塔三大建筑物相处一起,现庵和塔已毁,只剩一座桥,这桥几经修建,从原来的石孔桥,变成水泥石板桥了。

金泽塔汇桥头的江南风韵状元古楼,原饭店现茶楼

天皇桥在下塘街,与上塘街的塔汇桥遥遥相对。因桥北堍有天皇庙,即以庙名为桥名。

天皇阁桥初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按原样重建三孔连拱桥,桥的正中有石刻如意图案并有浮雕“轮回”“宝幡”“连座”等多种佛教图案,拱圈石内侧有八仙吉祥图案,桥的楹柱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等字样,是典型的佛教文化。三国时东吴大将甘宁之墓,厚葬于天王庙下。天王桥,于1994年被列为青浦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