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按:本篇文章来自《印象笔记打造写作系统》第19期学员@桑毅 分享,他用笔记本+标签的组合方法,把印象笔记从近乎失控的收集工具,变成了有序的知识创造流,贯穿于生活、工作和学习。并通过「见感思行」卡片,让干货也能写的妙趣横生。在清晰明确的人生道路上,直线前行。
如果你不想印象笔记沦为失控的收集工具,也想用它把「知识创造流」变成源源不断的「知识现金流」,这篇文章也许能给你带来启发。
作者:桑毅
先问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听说过「莫比乌斯环」:
拿一张白的长纸条,把一面涂成黑色,然后把其中一端扭转180°,就成为一个莫比乌斯环,它在循环中扭曲。一张白纸的正反面,看似不可能交汇,但是在莫比乌斯环中,只要沿着正面不断前行,最终就会走到反面。一只小虫可以爬遍整个曲面而不必跨过它的边缘。
这个具有魔术般的性质的纸环,莫是由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Mobius,1790~1868)和约翰·李斯丁于1858年发现。
全年,一部名为《想见你》的台剧火了。这部豆瓣评分9.2分的作品让人上头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在它那个看似无比完美的“莫比乌斯环”剧情。
每个人都追求有序,努力做好信息的分类管理;然而有序的尽头,一定还是有序吗?我为了管理好文档,建立文件夹,分门别类。我非常执着地坚持着,希望分得很细。我希望每当我想找一个文件的时候,脑子里面可以清晰地指出它所在的地方。我一直以为这体现了有序,这种有序,会反应在效率上。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文件夹的数量,从几个,变成了几十;文件夹的层级,从三层,变成了八九层。“我找一个文件,就像是剥一个洋葱,一层一层地剥开所在的路径,呛得满是泪水。”而有的文件既可以放在文件夹A,也可以放在文件夹B。我分的类太多了,记不清了,效率也不存在了。最终我放弃了,我的分类体系崩塌了,蒙上一堆灰尘,我再也不想看一眼。
从失控的收集工具
到有序的「知识创造流」
2015年,我报名参加叶老师的易效能,叶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印象笔记。
由于印象笔记跨系统同步,初次作为备忘录和记事本用途,感觉非常方便,可以取代手机自带的备忘录软件。继续发掘,我发现思维导图软件可以直接导出到印象笔记;手机的“分享到印象笔记”功能,可以更方便地把自己感兴趣的文章保存到印象笔记。随着文章数量和类型越来越多,不可避免地再次面对分类问题。我保持克制,没有分太多笔记本类别。但是感觉我的笔记本随地撒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目的性,没有体系感。
而且我隐隐觉得这样的分类不够用,内心仿佛有一头被关起来的野兽,等待出笼的机会,笔记本失控是迟早的事情。
从上图片可以看出,我以前的印象笔记本的分类就是单一的把收集回来的信息,按照文件夹思维把它归类安放好,并没有做下一步的处理。直到前不久,我看到印象公众号一篇“用印象笔记,打造高效写作系统”的文章,就像小孩看见了五彩的糖果,脚下再也挪不动半分。欢喜老师在写作系统课中,提出了“少分类,多搜索”的原则,落实到方法上,就是“笔记本+标签”的管理模式。笔记本其实是我们能看到的工作记忆,工作记忆能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可是储存容量有限。根据阳志平老师的4×5原理,一般人类处理舒适的工作记忆广度为4,表示最多可以同时处理4个信息;5表示我们的思考深度不要超过5层。所以我们应该建立的笔记本组,数量不要超过4个,笔记本的层级也要严格控制。标签是另一个维度的分类,它打破了容器属性的限制,你可以把笔记打上多个标签。但存储上,笔记只能放进一个笔记本(文件夹)里面。文件夹是一对一,标签是一对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索引。今天,最基本的单位是信息流,高效处理信息的方式变成了标签和搜索,需要什么信息,一键调取,马上得到。只是不加思考地囤积,笔记和“我”之间其实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才会“收藏即冷藏”。
突破对笔记本身的认知,使用笔记本行动和创造。才能让笔记和“我”之间有了关系。欢喜老师提出了“知识创造流”,根据「DIKW金字塔模型」,我们通过不断积累维度信息来全面认识世界。从数据(Data)里挖到信息,从信息(information)里得到知识,从知识(Knowledge)里获取智慧(Wisdom),才有了真正的生活。在操作方法上,DIKW金字塔提出研究与吸收资料、进行资料整合、汇整信息成为知识与将知识应用于决策。运用到笔记本系统中,也就是建立收集Collect-创造Create-项目Projects-归档Archive四个层级。高手做事都有体系感--流程化、标准化、结果化,凡行动皆有结果交付。
笔记本与标签搭建
搭建笔记本的第一步,其实是梳理目标,首先关注“做什么”。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只有真正集中精力在当前要做的事情上,才能促成真正有力量的审视。在构建创造流体系时,审视生活的目的,我才发现自己的工作与写作可以看作一体。一直惯性地认为工作只是工作,而写作是写作,后来我才想到,写工作报告、做ppt、学知识做笔记,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写作,都是创作,都是我融合了看过的资料和大量的思考才创造出来的。我忽然就觉得,归根结底,我生活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创作。■(定位)我是谁:汽车工程师/投资者/写作爱好者/终身学习者■(归档)我要交付什么结果:①成为资深工程师,每年完成1~3个重要目标。②打造“三个钱包”,实现财务自由。③创作投资笔记,在经历2~3轮牛熊转换以后,出一本书。③成为以创作为乐趣的写作架构师,保持终生学习的态度■ (项目)我要聚焦什么项目:① 终身计划:晨夕日记。②5年计划:精读250本书,做好知识输出;结合实践,形成自己的投资系统。③ 1年计划:工作上聚焦汽车产品开发④ 近期计划:28天完成印象笔记的写作系统架构师■ (创作)如何分解目标达成项目:① 丰富各版块的见感思行卡片② 用最小单位的卡片输出优质内容,打造写作系统■ (收集)有方向的输入才有输出:①输入想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信息②输入能成为优秀投资者,实现财务自由的相关信息③输入能成为优秀写作架构师的相关信息对于标签的分组和管理,我采用了根据MECE原则,标签必须不重复不遗漏。「不重复」意味着问题的细分是在同一维度上并有明确区分、不可重迭的;「不遗漏」则意味着全面、周密。我将标签分组为#学习,#生活,#工作,#投资,我的MECE的底层思维,是人机料法环。所有的大类都拆分成:人物,工具,产品/原料,方法,环境。每个细分领域再遍历,基本就找全了。搭建好笔记本和标签,就相当于解开了从有序到无序的莫比乌斯环,而我也清晰了人生的方向,将在知识创造流的道路上,源源不断地得到知识的现金流。
用「见感思行」模板
搭建写作系统的一砖一瓦
当我明白知识创造流的重大意义之后,立即开始尝试创造见感思行卡。传统的写作是「一次性」写作,不是在积累,而是在消耗。
这种写作很低效,写一次算一次,每次都要一个词一个词地敲打,就像盖房子,和泥、砌砖、一块一块往上摞,都是粗活。下次开始写,又得像盖房子一样,推到重来。到头来,每一篇文章的输出,只是简单的字数堆积。这种积累并没有让知识之间产生联系,难以提升写作水平,更难获得真正的复利。一个人的写作想要具备复利效应,且能保证持续做下去,首先应该搭建一套写作系统。——欢喜见:如实记录生活、学习、工作上的一些事情。比如写日记、读过的书、看过的文章等等用自己的话讲述下,这里注意下,不要曲解原意,不做任何延伸。感:记录的事件中哪些引发了你的情绪,比如喜怒哀乐、惊讶、感动、鼓舞、沮丧、恐惧等情绪反应,具体到什么样的场景、什么样的动作激发了你的情绪,把它写下来。引发情绪,说明「见」到的观点和你现有的认知有冲突,有冲突才会有思考。思:接下来是思考,你的收获是什么,有哪几点是需要改进的。当我针对一篇文章,或者一个知识点写见感思行的时候,写作很容易呈现心流,完全沉浸在码字之中。彼时,我心如止水,灵感却如火山喷涌,恨不能一气呵成,将思绪尽墨纸上。对这些卡片打上标签,进行存放。当我写作想要表达相关的知识的时候,只要一键调取,就能看见我创作过的这些素材,直接拼接即可形成一篇好文。积累的见感思行卡片越多,我们获得的写作复利就越强大。一张是我结合《写作这回事》中的一段话做的知识卡片,斯蒂芬·金描写了一个悲剧女孩的人生,我用卡片解读斯蒂芬·金镜头运用的启示。
另一张是李敖关于如何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表达的技巧解读,我也很喜欢,和上一张卡片放在了一起。
这个见感思行模板让我快速地进入了感悟和创作的状态,我能感觉到我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着自我认知,见感思行,点亮智慧,这种感觉,真的妙不可言。
前面我已经领悟到,自己的工作与写作可以看作一体。写工作报告、做ppt、学知识做笔记,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写作,都是创作,都是我融合了看过的资料和大量的思考才创造出来的。我工作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创作。我从事产品开发多年,我的日常工作,要求我表达方式严谨,凡事要以数字为证,丝毫不能出错;表达要突出重点,将核心思想放在最前面,去掉多余的叙述;表达要直观,重图表,轻文字。然而这样的表达方式,缺少了一缕灵魂。那么现在,我有了一个更明确的方向,将语言表达艺术和专业知识融合起来,注入有趣的灵魂,让其变得妙趣横生。当然是可以的!我在听齐俊杰老师的“老齐的读书圈”的时候,曾说过:我们用生动的故事讲解晦涩的概念,用近期发生的案例替换书中久远的案例,不仅能够还原80%的原书的内容,还加入了我们自己的观点,和其他的书籍知识进行关联。
有没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我们做的见感思行卡片,不就是这样子的吗?见——收集到某一领域的信息,感——认知冲突,引发情绪,思——思考、关联、收获,行——指导自己行动。过去我喜欢用思维导图来记录知识,思维导图讲究的是提炼和联系,比较侧重的是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