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责任的第一承担者(上)

近日,《中菇》公众号发表文章《香菇菌棒问题严重!河南、湖北、陕西多地告急,天灾还是人祸?》,披露今年香菇生产中的坏棒问题。此外,5月4日还有一篇《惨!今年香菇坏棒严重,菇农在流泪!》的文章,谈到了部分坏棒原因。

但我读过后有一种感觉,就是老是把责任推给别的因素,更少讨论问题出现的核心原因,忽视栽培者自身的问题。而4月底至五月初,我到陕西山西等多个基地,了解观察他们的工作实际,深感问题并非外部因素为主,而是菇农自己的问题更多。另一方面,网上也有许多人对问题的实质在进行争论,但这些争论都很偏,都是找对方的说法的不确之处反驳,而脱离了现实。下面我就中菇所提出的问题结合我所看到的情况做一个分析,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天气没有责任

香菇目前工厂化程度不高,确实面临天气的问题会更多。所以许多人就把一切问题归结于天气的影响,这很有推卸责任之嫌。

在今年的三月和四月,我在一些基地看到操作者(基本上是河南西峡的专业制棒队伍)的问题,跟他们提出意见要改正,但这些人几乎如出一辙的说:我们一直就是这么干的,效果都很好。

北方许多地方都是冬季制棒,越夏后进入出菇或利用区域性条件夏季出菇。我们其实很清楚,冬季制棒的时候,自然环境是干而且冷的,这样的环境下杂菌基数很低。即使由于干燥造成了尘土飞扬,其实能够带来的污染并不会严重,因为尘埃不是生物,本身不构成污染因素。另一方面接种后持续低温,让杂菌很难竞争过香菇菌丝,香菇菌丝的耐冷(5-6℃就可以缓慢生长),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毕竟优势的形成只需要在萌发期有几个毫米的生长就能彻底取得优势。

所以,冬季的轻易的成功,让很多经验主义者变得盲目而轻率,觉得香菇生产就这么简单。

缺乏逻辑概念、生物与非生物概念的人,完全不知道在春天由于雨水和温度上升带来的影响到底是什么,觉得春季空气还更干净,而不明白,在透明的空气里,看不见的杂菌数量已经大为上升了。他们唯一的感觉是空气的温度提高,这显然是错误的结论,所以必然导致进一步的错误——春天用冬季可以容忍(并非正确)的粗放来进行工作,那么污染率的大幅度上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反观南方的夏季制棒秋冬出菇模式,白天最高温度常常是37℃以上,却基本上能够保持5%以下的污染率,为什么,因为南方的操作者掌握的技术严谨程度和精细程度是在正确概念之下的,所以面对恶劣得多的环境条件都能正常生产。

事实上,天气总是在变,而什么是技术,不是操作的程序和动作,而是在程序动作间的协调以应对,防止杂菌进入。所以,实际工作中的细节处理,恰恰要根据天气来变,不变,那就玩完。

二、烧棒多数不是烧死,而是憋死或被杂菌打死

烧棒,本质不是因为气温,因为越夏期间的空间温度超过35℃也很正常,春季即使怎么高,也不至于高到这样的程度,所以,烧棒因为高温致死的基础证据是不正确的。只有环境气温高过香菇菌丝的承受力上限,才可能是烧死。

香菇菌丝的产热,与其生长速度关系很大,但菌棒温度并非一下子热起来,而另一方面,香菇菌丝随着温度上升到某个限度生长速度就会减慢,然后产热也会下降,从而走向一个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会“烧死”菌丝的。

温度升高的同时,香菇菌丝对氧气的需求也随着温度上升而上升,氧供应不足,才是香菇菌丝的最大危害,刺孔工艺,就是根据这个特点而发明的!

环境温度高超限的出现,一个是闷棚,这就是人的问题,另一个是堆紧太久,不及时翻堆,在白天的上午快速升温之下造成热量的无法散失,这也是人的问题。

及时脱外袋或者翻堆除膜,是解决菌棒透气的重要环节,许多人拖拖拉拉,觉得反正现在还不热,等天气突然一热,想翻又来不及,出现问题,这又是人的问题了。

有些杂菌,喜高温耐高温,染上这样的杂菌,温度一高,香菇的竞争力下降,抢不过又打不过,只有死路一条,那也还是接种带入杂菌没被压制的问题,依然不要怨天气。

至今很少人会对发菌期管理有足够重视,能够把握好发菌管理的服务人才也不多,我在陕西某基地和制棒承包老板说,要他在二次翻堆后计算污染率,每包工钱加一点,那老板断然拒绝,说责任太大,不敢承担,可见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并非我个人胡说。

(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