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从哪里来?(4)
四、污染来源之硬件篇
发生污染的时间段,主要是在出锅后冷却接种培养初期这一段。小规模的生产里,条件比较差的,要靠操作的严谨来控制污染。而大规模生产条件优越,则必须通过管理和检测维护等一系列工作来保证这个条件的效果能够始终如一。
所以同样需要分别讨论其关键所在,操作过程接触的条件的好坏,大家可能容易理解,但哪些东西容易被忽视,从而不能做好其消毒工作,是应该狠加严肃的。
1、小规模生产模式的器械问题
一般农户生产时,起初都是以平菇之类抗性好,生长快的品种为开端,如果菌种质量好、其他配套工作也没有问题,接种大概就比较随意了,尤其是学了发酵熟料方法的,更加可以比较容易的做到几乎无污染。
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对于发酵做的不够好、或者灭菌也不理想,菌种又偏弱的情况,平菇也同样可以有大问题,大面积污染也不少见。但最危险的恰恰是平菇生产的成功人士,因为他们会因此养坏习惯。
很多人把食用菌生产的无菌和消毒概念与生活中的讲卫生等同起来,这个是荒唐的事情,但两者还是有关系的。对于食用菌生产,环境卫生的讲究是减少环境杂菌的前提,但器械的消毒和物料的灭菌,则是一般卫生概念所不能替代的事情。不仅前期生产是这样,后期管理也是这样,操作过程的交叉感染也是源于器械问题的。
所以器械消毒必须做到无死角,不出问题也别麻痹大意,在许多萌发较慢的菇种生产上,这是尤其要小心的。器械既包括接种工具还包括手、以及菌种的包装。常见问题包括工具消毒不够,不用消毒酒精擦手、接种箱漏气、菌种使用前的外部消毒等。由于各自使用的工具不一样,无法一一列举,重要的是知道所有参与到工作中的器械,不处理好就是污染源。
2、大规模生产的设备问题
大规模生产的,既有手工操作也有机械操作,同时又有环境净化,按道理应该是不容易出问题的,不过,据我们了解,出问题的也相当多。
而这种优越条件出事的,基本上除了出现菌种问题外,都是在硬件的管控方面做得不够好,比如设计时留有不该有的通道,密封方面没弄好。还有就是空气过滤设备的滤层损坏、老化、没及时更换等。
空气净化解决不了器物消毒死角问题,这个条件下一般小型操作工具都是伴随原料灭菌处理的,所以大体上不会出现问题,问题通常发生在较大型的机械方面,这是一个很容易忽视的死角。所以很多人抱怨设备不靠谱,实际上不是人家设备不靠谱,而是使用者的管控不到位,没有能够确保消除隐患。
而净化条件还使用手工操作接种的,最容易出问题的是工作服和人体自身的消毒。使用固体菌种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特殊情况,那就是菌种还存在特殊的潜污——内包污染,即外表看不出,但内部存在一团杂菌的情况,这种情况不能说少见,尤其在制种使用中心孔接种的情况下。
3、发酵生产的时效性问题。
发酵料生产表面看没有硬件问题,其实也是有的,这就是冷却过程的保护和接种后的保护。
工厂化双孢菇的方法,目前有三种模式,一种是三次发酵直接保障菌丝生长过程,这个就不是我们这里涉及的东西(老实说,这个咱也不太明白)。而另一种模式就包括打包料和二次发酵散料上床,这个过程里,沾染环境恶性杂菌机会也是有的,这就有空气环境和运输设备设施的消毒要求。上床完成二次发酵的模式里,菇房的散热过程如何既要保护原料不失水不污染,就采取人为通风(有过滤)模式保护原料。
而对农户来说,发酵料生产的这个时段,通常是使用覆盖物如薄膜或者消毒过的报纸。注意,薄膜可要厚一点,太薄的容易贴料哦。
草菇生产基本上也类似,不过草菇因为播种温度较高,冷却时间比较短,所以影响比较小,但大家注意一下,进入低温季节,小鬼伞要少得多了,为什么?一方面环境里的孢子少了,第二就是冷却时间更短,被小鬼伞感染的机会也就少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