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器”是什么?老祖宗的忠告
君子是古代男性的群体榜样,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普通百姓,都希望能成为一个君子。因为君子的道德高尚、学识渊博、行为举止优雅,完全符合一个完美男性的标准。
孔子理想中的君子形象,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十二个字将君子的人格,进行了系统化、多方面、多层次的界定。
孔子还提出了君子“三达德”的观点:“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那么“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器”指的是什么?老祖宗的忠告。
一、什么是君子?
《国风·郑风·风雨》中有云:“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君子”一词并非孔圣人首创,早在先秦时期的诸多古籍中,就曾多次出现过,一开始指的是君王的子嗣,后来才和道德挂钩,多指代品行端正、道德高尚的男子。
“君子”作为孔子眼中的理想化人格,曾被孔子多次提及并阐述。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仁、智、勇的结合体,并且还要具备不忧、不惑、不惧的品质。君子和小人是对立面,因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由于君子的品格高尚,所以他们做人、做事都十分坦荡,而小人则只会干一些蝇营狗苟之事。
更为重要的是君子还要有一颗仁慈的心,其实,要想成为一名君子,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按照古人对君子要求来看,简直就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战。
二、《易经》中的君子
《周易系辞下》有云:“君子藏器于身,伺时而动”。这句话乍一看让人十分不解,作为一名君子为什么要藏一把锋利的匕首呢?
难道君子之勇就体现在这个方面吗?很显然“藏”和“器”都并非本意,而是隐藏着更为深刻的道理。
君子一定拥有高尚的品德,以及卓越的才能和高超的本领,这是作为一个君子最基本的素质。
但是一个真正有才能的君子,绝对不会到处卖弄自己的本事,借此得到别人的赞美,进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作为一个君子只在必要的时候,去显露自己的才华,
所以“藏”在这里有隐藏、谦虚、谦逊、不显露之意;而“器”字的本意指的是用具,在这里被引申为才能、才华、学识、能力等等。
要想成为君子就必须有“器”可藏,否则就是一个没用的废物点心,也就谈不上成为一个君子了。
既然君子有“藏器”的本领,那么就必须要具备“伺时而动”的耐性,这种感觉就像一个下山猛虎一样,虽然拥有捕猎的本领,但是却从来都不会轻易暴露自己,总是会选择一个最佳的时机,然后瞅准机会一击即中。
三、伺时而动
所以“伺时而动”常常用来比喻学好本领,等待一个施展的机会。也就是说自己虽然有本事,但却不会随意向别人炫耀。
因为他们知道炫耀的代价,最后可能就是以失败而告终。举一个大家都熟知的例子,诸葛亮身负经济匡世之才,但是在“三顾茅庐”之前,却隐居于隆中草庐。
他只需要等待一个机会,就可以一飞冲天。诸葛亮创作的《出师表》中,真切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从最初的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再到“及遇先主,为报知己,乃愿出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充分的体现出了:“君子藏器于身,伺时而动”。
伺时而动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态度,无论是“隐忍”的懦弱还是“勇敢”的莽撞,这两类人都不能被称为是君子。因为按照孔夫子的说法,君子的“隐忍”绝非是懦弱,他们“发”也不是莽撞,只不过是身负才能等待一个施展的机会而已。
君子就算有隐忍的品质,以及高尚的品格,而且还很会隐藏自己的才华,但关键却在于一个“器”字。如果没有“器”就没有隐藏的必要了,也就无所谓时机不时机了,也就更谈不上所谓的君子品德了。
结 语
君子不仅是孔子理想中的人物,而且也是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的道德楷模。他们不仅拥有高尚的品质,而且也要有让人信服的本领,这还不算最重要的事情,因为最重要的是什么都有了,但却不去炫耀也不用来引以为傲,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不被人欣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