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飞趣说诸子百家文字版:3兵者,诡道也

来源:青年学者张一飞的视频内容,网上都有。

说明:本浪兄花了上百个小时、多次整理的文字版,来之不易,大家珍惜吧。特地用红色字体,标出来各种重点内容和问题,以便快速查看。

2.1兵者,诡道也

大家好,从这一讲开始,我们将分别进入,先秦诸子的各个流派之中,来近距离的观察,他们的思想遗产。但是在此之前,必须做两点说明。第一呢,由于时间还有技术上的原因,我们不可能把这些代表人物的所有思想,全部都摊开来讲,我们只能挑选,相对比较重要的点来解读。        

第二呢,这些讲评也好,解析也好,它仅仅代表我一家之言。

其实,不要说内容,就连文言文中许多字词的意思,到目前为止,可能学术界,也没有完全的达成一致。所以更何况,是文字背后的观点。因为汉语是一个冗余度非常高的文字,尤其是文言文,冗余度,英文叫做redo dency,就是单位字词,能表达的意思的数量。

我们的古汉语,它的这个冗余度之高,足以让所有西方文字,瞠目结舌。大家可以去买一本古汉语词典,我们一个字或者一个词,它极有可能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意思。但是西方文字,比如说英语,我们可能最熟悉,他的一个单词,对应五六个意思,可能就了不得了。如此复杂的文字,他在排列组合出来,形成句子段落文章。那么它的字意文意的争论之大,可想而知,但是我相信高手在民间,我们完全可以在私下相互切磋。

不管是这个所见略同,还是各执起见,我想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都是大有鄙夷的。这一讲,我们首先来进入兵家的世界。有人可能会问,难道不应该这个先讲儒家吗?儒家不是对后世影响力最大吗?怎么会从兵家讲起?问大家,注意我们前面曾经说过,诸子百家的逻辑起点,或者说他们要回答的问题是不同的,尽管他们都要回答一个总的问题,那就是中国将向何处去。

当然是他们时代的中国,它是侧重不同。这也是我们前面提到说,诸子百家很多时候,并不具备辩论的基础。原因就在这,兵家要回答的问题是,在战争完全不可避免的情况之下,国家应该怎么办?而儒家要回答的问题是,在我们还可以做出选择的前提之下,个人和国家,应该如何建设他们所处的社会。

那么,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客观现实而言,孙子他明显是更加脚踏实地的。而且兵家的渊源,较之儒家也是更为深远的。因此我们从兵家来入手,兵家的先祖,其实可以追溯至商朝,要甚至更远。我们现在有一部合订的书,叫做六韬三略。相传里面有一部分是姜太公所作,也就是姜尚,后世也有人叫他吕望。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汉朝初年的黄石公,就是逼着张良给自己捡鞋子的那位,说是他的作品。

三略,现在不太能确定,但是六韬,肯定是姜尚所作,这被认为是兵家的鼻祖之作。那么,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孙武的时代是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齐国,是孙武的出生地。孙武写出了孙子兵法,当时叫做兵法十三篇,这本书应该说,是集兵家之大成的,而后世包括尉缭子,包括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这些书都没有能够超出,孙子兵法所涵盖的范畴。

这本书它主要讲什么呢?有一部分是战争哲学,有一部分是战争技术。我们这一讲和下一讲,讲他的战争哲学,再一讲会涉及他的战争技术。孙子用兵的灵魂是什么呢?他给战争规则定的性是一个字,叫诡,诡异的诡。而对于诡的阐述,在孙子兵法这部书里面,前前后后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叫诈,奸诈的诈。换句话说,不管是隐藏自己的意图,扭曲对方的认知,还是引诱对方欺瞒对方。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对方不知我,这和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想法是一致的。我们要知己知彼,当然至少要让我们的敌人不知彼,这样我们施展计谋的空间就扩大了。所谓兵不厌诈,在这个层次上应该怎么做呢?

叫做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当然这只是几个例子。比如我们能做到的,却要让对方认为我们不能做到,所以对方就没有了警惕。而我们会使用哪种方式行动,就要让对方认为,我们不会用这种方式。这样就会一旦用了这种方式,就会让敌人惊慌。而我们距离敌人很近,要让敌人认为我们很远,这样他们就大难临头犹不自知。反过来我们离敌人很远,我们就像让敌人,认为我们离他很近,这样他们就会战战兢兢,草木皆兵。

由此可见第一个层次,诈这个层次,主要的功能,还是迷惑敌人,让敌人在信息方面产生误判。

第二个层次叫做乱,这是一个使动用法,就使敌人混乱。

不管让他的指挥中枢失灵也好,让他的内部势力分裂也好,让他的情绪波动起伏也好,让他的体力疲惫不堪也好。如果诈是为我们自己用计,拓展了意识空间,那么乱,就是为我们用计,提供了现实空间。

具体怎么做呢?孙子举的例子,叫做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段话比较长,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用利益,来引诱它,在混乱中袭击他,如果对方的基础很扎实,我们就要悉心防备。如果对方异常强大,我们就要避其锋芒,如果对方易怒,我们就刺激他,让他抓狂。如果对方很谨慎,我们就调动他,让他骄傲。如果对方很安逸,我们就逼他奔波劳累。如果对方很团结,我们就离间其中。

在制造了混乱之后,我们就可以攻击他们没有防备的地方,出现在他们绝对预料不到的地方,进而获得胜利。英文叫做appear in the places where will not expected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是要让对方脱离其熟悉,且具有优势的状态。进入到一个对于对方,不管是指挥官还是普通的士兵,进入到一个反常的返程的情形。这样就会产生混乱。不管是情绪的混乱,还是体力的混乱,还是建制的混乱都行。

诡的最后一个层次,叫做奇,奇特的奇。能做到奇这个层次的名将,中国历史上可能不会超过二十个人。

有人可能会问,你刚才不是已经讲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了嘛。这不就是奇兵突击。大家注意这种奇,他仍然处于乱那个层次。就是第二个层次,趁乱袭击,要很乱的其他战术配合使用,他是放在最后的。

我们说的第三个层次的奇,是回归自我的。所谓以正合以奇胜,就是我们用直接的方法,合乎常理的方法,谁都能想得到的方法来参与战争,用奇诡的战术。谁都想不到的方法来获得胜利。为什么说,他回到了自我的层次,孙子在他的书里面说,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你什么意思呢?

声音不过五种,宫商角直羽,这当然这是古音,但是这五种声音他交织起来变化,它可以产生无数种乐曲。如果可以穷尽的话,我估计作曲家,他就成了一个高危职业,你不知道哪一天音符的这个排列组合就没了,但是他是无穷无尽的。而颜色基本也就五种,红黄绿白黑,但是能调调出无数种色彩的组合。味道不过酸甜苦辣咸,但是他能做出无数种口味的饭菜,战术也一样,他只有奇正,只有这么两种,但是他交织变幻,可以产生无数种战术。

换句话说,战术的制定,用兵的过程,它其实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这和音乐家作曲,画家作画,厨师做菜,他是一样的。这种所谓的奇,他是指挥者的个人天赋,他的意识、性情、知识结构等等、这些主观因素的结合体。这样我们把,兵者诡道也,这样一个定性,把它给解剖来看。而我们就会发现兵法的本质,这个诡字,它是一个一个以诈乱奇这样三个层次,结合起来的立体体系,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陈陈相因。

在古今中外的战例中,我们不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三个层次的例子。我们先来看这个最低级的层次,就是诈这个层次。我们刚才说过,这个层次的目的,就是让敌人产生误判。我们中国三十六计里面有反间计,有树上开花,声东击西等等,它都属于这个层次的计谋。比如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就在这个诈字上,做足了文章。

当时由于美国,在经济领域冻结了大部分日本的资产,还有资源进口。日本的战争资源举步维艰,当时已经和中国开战了很多年。日本军部就决定对美国作战,当然日本,他也深知自己和美国在国力上差距甚大,所以他只能采取偷袭的战术。这就是后来这个珍珠港事件。仅仅从战术的角度上来讲,这次偷袭是很成功的,基本上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半年之内,一直都由日本占据主动,尽管在战略层面,这是一招昏棋。

这次偷袭的成功,就取决于日本的两个措施。第一个措施是军事层面的,日本的联合舰队,在驶往珍珠港的时候,他选择了北部航线,从阿留申群岛那里走。我们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日本选择了一条非常远的道路,大概是正常道路和距离的两倍。但是这条道路是人迹罕至,基本上不会遇到什么商船或者军舰。而在美军侦查范围之内的海域,日本把自己的军舰,全都布置在本国海域之内。这样美国他认为日本的军事力量,离自己非常远,都在本土,所以就放松了警惕。这就是孙子说的,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第二个措施是外交层面的。日本在开战之前,做出一副尽最大的努力,在争取和平解决两国经济冲突的样子。甚至到了当天,就是偷袭珍珠港的当天,还在与美国进行非常细致的谈判,这就是孙子说的用而示之不用了,已经计划要用军事手段来解决问题,做出一副努力,争取和平方式的样子。

这两个措施,就造成了美国的战略误判。日本以非常微小的代价,重创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如果不是当时恰好,美军的航空母舰群在外巡逻,而日本极有可能就此拥有太平洋的制海权。这样一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他极有可能延迟很久才能结束。所以在诈这个层次,仅从军事角度来讲啊,珍珠港事件里日本的表现,这是一个典范。

第二个层次是乱,他的目的是使敌人分裂的混乱,当然最好他自己覆灭。

我们看到三十六计里,比如像离间计,美人计、无中生有,借刀杀人,他都属于这个层次的系统。典型的案例,在三国演义中比比皆是。比如郭嘉遗计定辽东:当然这是演义,曹操在攻略河北,到了最后的关头,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和袁熙,逃到了辽东公孙康的地盘。郭嘉在自己的遗书里面说,公孙康这个人对于二袁,绝对有提防之心,而二袁又不会甘居人下。

所以这两伙人无论如何,是搞不到一块去的。如果我们进攻辽东,他们为了生存就会团结一致。如果我们不动,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就会自相残杀。于是曹操没有进兵辽东,公孙康为了防止二袁夺自己的地盘,设下鸿门宴,杀掉了袁尚和袁熙,把他们的人头送给了曹操,这是不是就是亲而离之。敌人很团结,你就要想想自己怎么行动,才能让对方分裂。比如曹操,他的行动就是不动,对方就能分裂。

再比如像吕蒙,白衣渡江去荆州,关羽去攻打樊城,孙权集团这个时候,就想要黄雀在后,拿下荆州,但是关羽还是留下了很多守军的。于是吕蒙称病,让一个没有名气,但是极富谋略的陆逊,来担任这个东吴的都督,并且给关羽写信说,你看我也不知道,吴侯他到底怎么回事,就把我这样一个读书人,调到前线来做指挥。我一个读书人哪里会打仗吗?所以还是要靠将军,你来多加指教。

现在听说,将军在北方作战顺利,不如把荆州的军队,全都调到樊城前线,好一鼓作气灭亡曹贼。这个蜀军的胜利,就是吴军的胜利。所以,兄弟我看好你,关羽大喜过望,心说什么陆逊没听说过,于是就把荆州的守军全部调到前线,结果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根本就没有经历什么恶战,几乎兵不血刃。这是不是就是卑而骄之,对方本来很谨慎,就要采取措施让他骄傲起来,让他的心理发生变化,骄兵必败。

至于奇这个层次,我们刚才前面说到,他其实已经回归到了,指挥家的内在世界。他讲究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且通常的情况下是和正相配合的。

我们三十六计里,比如空城计,上屋抽梯,围魏救赵,这都是达到了奇的层次,才能发挥出来的技能。而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看一看,我们刚才说围魏救赵这种战法。

公元前三五三年,赵国的首都邯郸被魏军包围,赵王向齐国就发出求救,齐国派出自己的大将田忌,还有军师孙膑前往救援。但是这个时候,两个人的意见就发生了冲突。田忌认为应该直扑邯郸,将魏军击溃。这应该说就是正招,就是谁都能想得到的,一个合情合理的战法。但是孙膑反对,他认为我们现在奔袭到邯郸,魏军叫做以逸待劳,围点打援,这本来就是魏军的战术。而且即使我们血战,把魏军击退了,我们自己的损失一定很大。

也就是说常规作战,应对这样的局面已经是不行了。怎么办呢?应该用奇谋。孙膑认为,应该攻打魏国的首都,也就是鄙人的老家大梁,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这样一旦大梁有失,魏军就失去了根本,所以魏军必须要南撤回援,这样赵国之围不就自然解除了吗?同时我们在沿途打一个伏击,魏军慌忙之下必然落败。果然一切都在孙膑的预料之中。

从正奇的角度来说,田忌的主张,用孙子的话说叫做以正合,用合乎常理的方法,来参与到战争之中。而孙膑的战法叫做以奇胜。我们发现,他的确是在发明创造,这样的水准就高于炸和乱这样两个层次。

以上的这些炸乱和奇,他都诠释了兵法的本质,叫做诡,给人一种诡异阴险的感觉。但是这个诡字的背后,其实也蕴藏着慈悲之心。我们何出此言呢?请看下集,武以止戈,谢谢大家。

——浪兄校订于2021/3/13

所有公众号的系列文章,都有word版合集的,需要的可找我774744058。或搜索小程序知识星球 - 浪兄笔记文章,提前看所有整理好的系列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