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 “紫气团聚,出人参”源于上党, 而非长白山?
地处长白山腹地的吉林敦化,古称“敖东城”,1000多年前,人们开辟了一条“贡道”,从这里出发,通向遥远的大唐帝国。古老的贡道沿着松花江,鸭绿江逶迤前行,最终到达一个名为泊汋口的河口,在哪里,朝贡的使臣顺江直下入海,在山东半岛蓬莱登陆,走向他们的目的地——京城长安。
向京城长安朝贡的贡品中,最重要、最珍贵的就是采自长白山上等老山参。唐代,服用人参已经和饮茶一样风行于上流社会,人们不仅推崇人参,而且对它的药效和保健作用有着充分的认识。
被尊为“药王”的孙思邈,就曾经收录了445个含有人参的医方,而著名诗人温庭筠则用诗歌描绘了当时人们对人参的珍爱:
锦砾潺湲玉溪水,晓来微雨藤花紫。
冉冉山鸡红尾长,一声樵斧惊飞起。
松剌梳空石差齿,烟香风软人参蕊。
阳崖一梦伴云根,仙菌灵芝梦魂里。
有一次,晚唐诗人皮日休身体不适,友人用山泉将人参煮成汤剂奉赠与他,他赋诗感谢:
神草延年出道家,是谁披露记三桠。
开时的定涵云液,劚后还应带石花。
名士寄来消酒渴,野人煎处撇泉华。
从今汤剂如相续,不用金山焙上茶。
皮日休深有体会,他说,人参治病有奇效,人若有病,人参汤就是良药,足以药到病除。但是,当服用人参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唐朝人所消费的人参来自哪里呢?在交通不便的1000多年前,哪些涉江渡海,千里迢迢而来的长白山山参,不仅非常有限,而且极其珍贵,不是普通文人雅士所能享用的,那么,一般人用于治病健体的人参,又出自什么地方呢?
南朝齐梁年间,炼丹家兼医药学家的陶弘景,在辑录《名医别录》一书时,为后世留下了这样一条记载,“人参生上党山谷及辽东”,可见,早在南北朝时期,人参的产地除了辽东,还有另一个地方,上党山谷。
上党山谷位于太行山麓,古人认为这里居太行之巅,地势之高,与天为党,所以称作“上党”。号称天下之脊的上党,俯瞰中州,肘臂河东,并州,自古兵家必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此设上党郡,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延至唐代,又改设为潞州。
今天,古代上党郡衙署的大门依旧依旧岿然矗立,称“上党门”,雄浑壮观的上党门,俯瞰着周围的车水马龙,以及这座城市的沧桑过往。
在年光久远的时代,上党曾经是中国人参的主产区,对于上党人参,苏颂《图经本草》绘有图谱;中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 ,也在题为《送客之潞府》的诗作中有过这样的描写:
官柳青青匹马嘶,回风暮雨入铜鞮,
佳期别在春山里,应是人参五叶齐。
上党不但出产人参,而且以品质优良著称,清代学者陆玄在其所著的《人参谱》中曾说,上党居天下之脊,得日月雨露之气独全,故产人参为最良。人参的品质,显然与地势地形、地理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而古人最为看重,最为推崇的上党人参,出自紫团山。
紫团山位于上党郡壶关县东南,因为山巅时常笼罩着紫色云团,所以名为紫团山。山顶坐落一处始建于明代初年的佛寺,屡修屡废的梵刹,印证着曾经响彻幽峦静谷的暮鼓晨钟,印证着漫漫岁月里的云起云落,寺院中的一块石碑,留下来“紫气团聚,曾产出人参,为潞州属人参之冠”的记载;清代修漙的《壶关县志》野记载说,“上党紫团山者,为紫团参最为上品”,可见,峭拔耸翠的紫团山,曾经生长过名贵天下的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