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周六 |《遗愿清单》:我们这一生,为了什么?
一个临终关怀工作者的手记 | 第2140期
今日豆瓣评分8.5分,270人评价
本书为作者10年2700小时临终关怀工作的结晶,记录了她的所见所闻所感。图书分为三个部分,靠前部分是纪慈恩在临终关怀医院的工作手记,记录了十二位临终者的人生故事。第二部分是作者个人的人生经历,以及对生命的思考。第三部分是人生整理手册,涵盖了对患者、家属、普通人、想做志愿者的人的忠告与建议。
纪慈恩,儿童福利院和临终病房的社会工作者,体验死亡工作坊创始人,乌托邦临终庄园创始人,So China农村产检帮扶计划发起人。10年前,因为一段残酷的青春不得不靠近死亡,通过近10年的成长和蜕变,2700个小时的与临终者的生命融合,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死亡,可以好好的活着,创办了体验死亡工作坊,帮助每一个体验者在死亡面前可以与恐惧握手言和,然后好好地活,当死亡真正来临,可以有尊严的好好的和这个世界告别。曾受邀参加《中国青年说》《一刻talk》《我是演说家》等综艺节目。曾服务于:台湾慈济医院花莲分院心莲病房(临终病房)等。
上周的一人一书,字在人生推荐了这本书,听名字以为是《遗愿清单》电影对应的实体书,后来听说是独立的一本书,一下子来了兴趣。
上个月有朋友问我要不要一起做点事情,关于临终关怀,而这本书是儿童福利院和临终病房的社会工作者,体验死亡工作坊创始人,乌托邦临终庄园创始人纪慈恩的工作手记。她创办体验死亡工作坊,帮助每一个体验者在死亡面前可以与恐惧握手言和,有尊严地和世界告别。
人们总是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拖延自己本来最应该做的事情,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却发现自己长期以来做的都是不重要或者次重要的事情,而对自己最重要最想要完成的事情却被遗忘或者耽误了。如果在死的那一刻发现自己没有活过,将是多么可怕多么可悲的事啊。
分享图书给我留下的三个观点。
1.为自己和益他人二者并不矛盾
书里是这样说的: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自己,首先是因为这件事给我喜悦,只不过同时也给别人带来了一些益处,而这种益处被外界所放大。其实,最终的受益者依然是我自己。
亚当斯密认为人是自私的,那些完全不自私的人,连自己都不爱的人,自暴自弃的人,这种人在社会上是不受尊重的。
人不仅仅是自私的,他们同时也有同情心,也就是有设身处地的一种能力,人的同情心,是随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拉远而急速下降的。
小圈子讲究爱心,大圈子讲究利益。
亚当斯密的名言:我们每天之所以能够吃上晚饭,不是因为面包师,不是因为屠夫,不是因为酿酒商,他们爱我们,他们的慈善;而是因为他们要自私自利,他们要追求他们的利益。每年我们跟他们做生意的时候,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什么,而是说他们需要什么。
所以市场和商业促进社会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自私促进社会进步。
还有一句话是:商业就是最大的慈善。
2.死亡并不是突然发生的
说起“死亡”,大多数人都充满了恐惧,并本能地逃避。我们为什么恐惧死亡,其最浅层的原因是别人说它很可怕。而这个世界上最不可信的人就是“别人”,我们靠着“听说”来的事情恐惧了一生,也因此错过了很多死亡原本可以教给我们的、活着最重要的事情。
死亡的过程是无声无息的,它像是破茧成蝶的过程,死之前的留恋、挣扎、告别、痛苦都是成蝶之前的路途,当死亡来临的那一瞬间,一切都安然了,一切都回归了,成为一个完整的灵魂。
也像是洋葱,一生的背负、人际关系的附加、死之前的痛苦与挣扎、与这个世界的眷恋和纠缠,当死亡迫近的时候,一层一层撕开,那些层都不重要,都可以轻易地揭掉,最后留下洋葱的底端,那就是死亡,没有任何附带的东西,也无法再动弹,它就是一个本来的东西,没有办法变化的东西。
生死只是两个瞬间,而中间是我们能够感知到的能够掌控的人生。
“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
活着,开心就好。不妨去记录自己每天都怎么度过的,你会发现一天就是浓缩的一生。
3.每一个存在都有其价值
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个体的存在,一定有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生命自身就是高贵的、有尊严的,这份尊严和高贵不需要通过他人的认可来确立。
我们的态度不能决定他人的生命状态,只能决定我们自己的生命状态。
作者原名柳墨娅,她认为人应该有两个名字,一个是父母取的,代表了他们对自己的期望,一个是自己取的,代表了自己对父母期望的回馈。所以,柳墨娅为自己取名为纪慈恩,用以纪念在生命中收获和付出过的慈悲与恩情。
生命很短暂,有一天就好好地活一天,把一天当好多天活,或许是每个人能做的最赚的事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