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的原因|大唐|王昌龄|闾丘
提起王昌龄,基本上大家都能随口吟出几句他的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等等。
王昌龄是被誉为“七绝圣手”,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胸中有一腔热血,对国家有无限忠诚和热爱,但仕途是不大顺利的。同时,他又同情战争给百姓带来的伤害。这和他的一生,经历了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和死前两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有关。
很多人都知道王昌龄是唐朝著名诗人,却不知道他也是官吏。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开元八年庚申(720年)前后,王昌龄曾居嵩山学道,后游历边塞,边塞佳作多产生于此时;三十一岁进士及第,当过最大的官是“江宁丞”。在官职来回升贬迁移中,他也拜访并结交了不少当时著名的诗人,比如李白、辛渐、王维、孟浩然等。
王昌龄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强盛的大唐内部到处烽烟四起,天下不太平。天宝十五载、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王昌龄在辗转回老家途中,经濠州,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区区一个刺史为什么能随便杀害同为朝廷官员的王昌龄呢?史书上对他的死,就像过去的被贬一样,都是语焉不详。在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名下,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许多史学家认为“忌而杀”三字,道出了王昌龄的死因。有人揣测是王昌龄触犯了闾丘晓的“禁忌”,但更多人认为是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诗才。
还有人认为王昌龄被杀是政治迫害。安史之乱爆发时,大唐子民早就看不到当年那个敢于反抗武则天匡复李唐社稷的英武少年的风采了,李隆基逃出长安,同时任命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让他去给自己断后。但玄宗没想到的是,这位太子“顺应民意”地登基了,自己被动地当了太上皇。
李亨
而想趁着乱世做皇帝的不仅仅只有安禄山、史思明、李亨,还有不少有实力的皇子、地方武装们。比如,永王李璘,他既有想法又有实力,身兼数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发现了权力的真空,想趁机把自己弄成正统。
这些人有野心,下面就有各自的臣属,各成一派,即使是诗人,也各自拥护自己的人,为其写文章造势。
长在盛唐大家族的王昌龄,肯定是不会投奔到叛贼那边的;而对于唐明皇李隆基,虽然自己是在他手下中的进士、做了官,但一直郁郁不得志,还屡屡无故被贬,而且这个皇帝越老越昏庸,估计对他也没什么好感;剩下的就是原太子今皇帝李亨和永王李璘,作为太子的李亨,本来就是大唐正统,而且在天下大乱之际举起义旗拨乱反正,赢得天下人的心,相对来说比永王更有吸引力。
王昌龄如果有政治抱负的话,最大的可能是心向李亨的。而好友高适,也是服务的前太子今皇帝李亨一方,李白服务的则是永王李璘一方。
那闾丘晓的政治立场呢?《旧唐书》说到闾丘晓, “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中这个“忌”,应该不是“忌妒”王昌龄的才华,而是“猜忌”、“疑忌”王昌龄此番前来的行为!那么这就可能和王昌龄此行的目的任务有关!
王昌龄
因为王昌龄的老家是在太原,也有说法是在西安,但不管是在哪,从龙标出发,都不应该经过濠州。
虽然王昌龄屡屡被贬,但应该还是心怀理想的。李亨登基后,王昌龄看到了新皇的作为,觉得是一位可以辅佐的帝王,于是投入帐下,为新皇平复天下奔走。这一站是濠州,来影响、协助、监督刚愎自用的闾丘晓,但两人相处并不和谐,也或许是闾丘晓有暗中通敌被王昌龄发现,所以被突然杀害。
这为后面闾丘晓为什么不听军令助友军守城导致睢阳被叛军所破埋下了伏笔。但是闾丘晓杀害了王昌龄,但是“出乎尔者反乎尔”,闾丘晓还是遭到了报应。
《旧唐书·张镐传》记载,至德二载(757年),河南节度使张镐命闾丘晓出兵解宋州之围。闾丘晓畏战,按兵不进。镐至,睢阳已陷。镐怒,杖杀之。《新唐书·文苑传》对此有一极为精彩的细节记载:在行刑时,闾丘晓露出一幅可怜相,乞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赡养。张镐不愧是宰相之材,一句话就把闾丘晓挡了回去:“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意即王昌龄的母亲又由谁来养呢?闾丘晓闻听此言,便默然无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