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酷!高校教室大变样!教室改造为何备受青睐?
前不久,为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新型智能化教学环境,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公共教学楼与八里台校区二主楼同步“上新”了16间研讨型智慧教室,将于2021年春季学期投入教学使用。
与传统教室的固定陈设相比,智慧教室重构了教学空间、融入了智能设备。室内可见不规则样式的桌子分组摆放,配备万向轮的多功能椅子围桌陈列,“四面八方”的墙壁上增设了多媒体显示屏。
图片来源:南开大学新闻网
不设讲台,布置可移动教学家具;终端物联,强调课堂过程可视化,“沉浸式”的教学环境,旨在突出师生课堂互动分享。师生不仅可根据不同专业教学特点,调节课堂桌椅陈设,适用于不同类型教学;而且可通过多媒体系统实现课堂演示的大屏、多屏、多视窗分享,满足小组研讨、分享等教学需要。
据了解,为深入贯彻落实《南开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1 年)》(简称:“南开40条”),南开大学近年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新型智能化教学环境。该校以“课堂师生共同体,师生和生生零距离,教学互动全过程”为理念,先后建设研讨型智慧教室16间、常态化录播教室92间、自主录播教室1间,完成280间教室雨课堂4.0版本升级,部署200点位桌面云系统,改善273间多媒体教室的教师机,智慧教学环境改造初具成效。
图片来源:南开大学新闻网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进步,智慧教室这一教室信息化建设的最新形态,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建设智慧教室,完成教室改造。
比如,2019年,华中科技大学101间智慧教室投入使用,包含交互讨论、远程互动、3D互动、VR教学、创新实践等十种类型。除了基础配置,每间教室都有为不同功能而配备的黑科技。触控一体屏幕,可进行无线投屏、多屏互动,录播功能可以自动生成慕课素材,以搭建教学资源平台,摆脱物理按键的全触屏中央控制系统,可以自由切换的讲座模式和讨论模式,物联感知系统可以检测温度、湿度、亮度,美观的PVC编织地毯减少了桌椅移动的噪声,屏幕即为黑板。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公众号
比如复旦大学这些年集中改造、建成了一批智慧教室,配备电脑、投影、触摸屏等设施。除了突出“智能化”和“互动化”两个特点外,教学楼的改造中,还充满了不少用心的细节:可拼接自由移动桌椅、无线投屏、电力轨道、触摸显示屏、纳米书写墙……
来源:复旦大学公众号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高校也一直在推进智慧教室的建设。
☑武汉大学按照“顶层设计、标准先行、软硬分离、分步实施”的原则,打造统一的教学公共服务平台,累计建成智慧教室71间,满足研讨交互、直播互动、延展呈现、点评互动、语言智能编辑等多种教学场景需要。
根据武汉大学年度教学计划安排,搭建虚拟教室系统,实现虚拟教学空间与真实教学空间(校区、教学楼、教室、时间)之间一一对应、无缝对接,实时显示教师影像和教学课件,实时上传下载文档资料,实时进行教学互动交流、课前课后在线布置作业和解答问题等,累计建设课程5303门,网上教室820间,在线授课教师2113人,在线学习学生28万余人次。
☑西南交通大学坚持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中心,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课程教学、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等深度融合。构建智能学习环境、学习生态系统、交互学习系统,推动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打造集智慧教学、线上考勤、远程互动、环境智慧调节、线上质量监测等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智慧教室系统,营造“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的学习环境。
……
传统的大学教室有着高阶讲台,老师站在讲台高高在上,学生抬头无声仰望或低头玩手机,双方交流匮乏。这样没有活力的教室难以有思想的碰撞,也鲜有师生互动,课程的教学目标自然难以达到较高契合度。
信息技术和教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高等教育发生变革。以团队互动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和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都对传统教室的设计提出挑战。
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教室存在的问题,一些大学也逐渐采取措施改变这一现状。2006 年,北京大学开始着手教室改造工作,文史楼 27 间研讨课教室改造完毕,北大教室分为两类——研讨课教室和讲授课教室。此后,其他高校也纷纷加入教室改造行列。
国外有研究人员观察了能动性学习教室和传统教室中教学的差别。该研究人员拿一堂生物学课程作为观察对象。一部分学生在能动性学习的教室听课,另一部分在传统教室听课。课程由同一位教授先后向这两批学生主讲,并且保证课程资料、课堂活动和上课节奏一致。结果发现,空间影响了学生和教师的行为。就连教授本人都难以相信,当他从一个传统教室转移到一个能动性学习的圆桌教室后,他根本无法保证自己的教学风格是一致的。换句话说,空间是有魔力的。
国外一大学的教育项目专家克里斯蒂娜·彼得森说,在能动性学习教室里,教师的四处走动会增多,因为没有像讲台那样指定的教师位置。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有益的,因为教师可以近距离观察和聆听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应。如果他们觉得困难或疲劳,教师可以及时改变教学方式,或对前面的内容进行回顾。能动性学习的布局也可以打破“教师在上学生在下”这种若隐若现的“教室等级制”,拉近师生距离,教师会发现学生的课堂表现更加活跃。
教室改造已是一种趋势,其优点也是不言而喻,但在进行教室空间改造时,还得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国际著名建筑设计、规划与咨询公司Gensler的大卫・布鲁兹基于自身工作经验与研究,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不创新即灭亡。很多在线学习平台并没有扼杀实体教育机构,但确实迫使这些机构重新思考有哪些方面是在线学习平台不能提供给学生的。大学校园所提供的社交互动——学生和教师、科研人员和校友是关键。但究竟怎样的校园空间才能更好地促进这种互动?答案肯定不是当前传统的教室或报告厅。
☑构建他们想看到的校园设计。校园建筑则对环境有直接影响,高校可以利用这些建筑反映其核心价值观,借助这些建筑实现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目标。
☑未来的教室是史蒂夫・乔布斯的“车库”。20 世纪 80 年代初,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他粗糙而多变的车库里,创造了本世纪最受欢迎的产品之一。这不是一个巧合,相关研究发现,好的学习环境应是多样的、适应性强的、多重模式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推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就需要有良好的空间让学生验证他们的想法,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尽情发挥他们的创意。
正如国外一位名叫克里斯托弗·布鲁克斯博士说的,教学方法原本就是多元化的,大学应该提供一系列满足不同的教师、学生和学科需求的教学空间。对于那些并不打算在课堂上使用能动性教学方法的教师,也应该给他们安排合适的教学场所。空间是一种工具,可以鼓励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绝对化。能动性学习仍可能发生在报告厅,圆桌教室也可以用来进行讲授型的教学。不过他补充说,新的教学空间固然能发挥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潜能,但是新教室不是魔法帽,不可能一下子就把大家变得更聪明,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过程,也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参与。
来源:麦可思研究综合整理自各高校官网、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教育部网站、麦可思研究等。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