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个方剂中体会“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奥秘!

如何在临床上灵活运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是否发现有时相同的药方,剂量变化一下,治病就不同了?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这句话,是张景岳先生在“新方八阵”的“补阵”中提出的。

原话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这是阴阳学说指导临床治疗的良好例子。

具体些说,这是《黄帝内经》“用阳和阴,用阴和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等治则的变化运用和进一步发挥。

补法是治病八法中的一个大法。补阴法、补阳法又是补法中的重要方法,它比补气法、补血法更为深入,更为复杂,运用起来更为困难,但气血阴阳、阴阳气血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张景岳说:“气虚者,宜补其上,人参、黄芪之属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枸杞之属是也;阳虚者,宜补而兼缓,桂、附、干姜之属是也;阴虚者,宜补而兼清,门冬、芍药、生地之属是也,此阴阳之治辨也。

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又有阳失阴而离者,不补阴何以救散亡之气;水失火而败者,不补火何以甦垂寂之阴。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

又说“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此阴阳邪正之离合也。”

这些理论看起来好像难以捉摸,实际是中医观察疾病变化的客观规律,用现代话说,就是具体矛盾具体解决,中医治病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差半分毫厘。

下面就补阴补阳之法,常用于虚劳、痨瘵等病,举数方分析如下。

1、小建中汤

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治疗“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方药组成有:桂枝、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枣、饴糖。

本方重在补阳,但体现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桂枝、白芍一阴一阳,调和营卫;甘草、饴糖一阴一阳,补和营卫;生姜、大枣一阴一阳,宣和营卫。这些药互相生化制约,酸甘合化生阴,辛甘合化生阳。

又本方既符合《内经》“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之旨,又合乎“劳者温之”之治则。

2、八味肾气丸

出自《金匮要略》,原文是:“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地黄丸主之”。方药组成是:熟地240克,丹皮90克,山萸120克,泽泻90克,山药120克,茯苓90克,附子30克,肉桂30克(原方熟地为生地,肉桂为桂枝,后世均改为今方)。

这八味药,非常清楚地体现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的精神。本方是补阳之剂,但是在大量补阴的基础上来补阳。熟地是大量的,但是,是为了用附子,是阴中求阳。

方中都是一对一对的,都是一补一泻,一温一凉,一走一守。山萸补,泽泻泻;熟地温则丹皮凉;山药健脾,茯苓利湿;附子走而不守,肉桂守而不走……都互相制约,这就是阴阳学说的具体体现。说明了阴阳互根,阴阳相助,阴中求阳的道理。

例如油灯的油将尽时,一下加许多油,可使灯火淹灭,这时如一边加少量油,一边拨长灯捻,既添油又拨灯,灯就越来越亮。这就可帮助理解八味丸于阴中求阳的道理。

3、薯蓣丸

出自《金匮要略》,原文是:“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

方中用了大量山药,其他药味尚有: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芍药、川芎、生地、麦冬、阿胶、干姜、大枣、桔梗、杏仁、桂枝、防风、神曲、柴胡、白蔹、豆黄卷。

本方中的甘草用量仅次于薯蓣,体现了“将以甘药”的精神,抓了后天之本,化生气血之源。

先天之本是精气之源,故方中有生地、阿胶。抓后天补先天,以后天来育养先天,山药本来是静药、阴药,得人参、甘草、桂枝等阳药之气味而能补气血,所谓“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

总之,阴是基础,基础固才能发展阳气。

4、大补元煎

这是张景岳补阵中的第一个方剂,治男妇气血大坏、精神失守等。

方中特别说明人参必要时用至2~3两,熟地必要时可用至几两。方中尚有山药、杜仲、当归、山萸、枸杞、炙甘草。

此方也是气中有血、血中有气,也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能体现“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原则。

5、右归丸

这也是张景岳的方剂,治元阳不足。方剂组成为:大熟地、山药、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片。

方剂特点是,用大量的熟地,中量的当归,其余是一般量。

本方旨在补阳,治元阳不足,故而用了附子、肉桂,但又用了大量的滋阴药,体现了他自己提出的“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的观点。

6、左归丸

亦是张景岳的方剂,治真阴、肾水不足。方剂组成:大熟地、山药、枸杞、山萸、川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

本方特点是:补肾用了大量熟地,滋阴用了龟板胶。鹿角是补阳的,但做成胶,又有益阴的作用。鹿角胶是为了鼓动龟板胶更好地生阴而设。

故本方偏于治真阴、肾水不足。

熟地、龟板胶、菟丝子、山萸肉补阴填精;山药补脾生精,张锡纯认为,“山药色白入肺,味甜入脾,有黏汁入肾”,配以熟地、山萸肉入肾,用牛膝引药下行而补肾阴。

在大量补肾阴药中,又配鹿角胶、枸杞等温性药,方中的温性药、阳性药有升发的意思,这样才能达到“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的目的。

张景岳的左归丸、右归丸,就体现了他自己提出的“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的观点。这一观点给后世以很大影响。

7、病例举隅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疗原则,在临床的治验案例中,更可具体体会。

如杨××,男,47岁,胃手术后由于输血浆而发生过敏性休克,用西药抢救已7天,但血压仍不能维持,须用大量升压药来维持,每500毫升液体中需加入10支多巴胺、2支阿拉明,滴速25滴/分,才能维持90~100/60~70毫米汞柱。白细胞很高(66900/毫米3)。

病人恶寒喜暖,身盖棉被仍觉发冷,目喜闭,口渴思热饮,无汗,口唇、舌上满布疱疹,颊内及上腭均有发白口疮,舌苔白厚少津,脉弱而迟缓。

辨证:病入少阴,心肾两虚,虚火上炎。

治法:温肾助阳,引火归源,佐清心热。

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生麻黄5克,制附子3克,细辛3克,紫肉桂3克,生、熟地各10克,连翘10克,川黄连6克,桑螵蛸10克,西洋参10克,覆盆子10克,生白芍10克,木通6克

方中附子壮少阴之阳、温少阴之经,麻黄温通太阳之经,使少阴寒邪从太阳外出。细辛辛而能润,斡旋于附、麻之间。此三味是主药,温经而使阳回,邪外出而真阳不损。

桑螵蛸、覆盆子补肾缩尿、摄固膀胱以保津液。生熟地复肾阴而达“阴中求阳”之效。西洋参扶正气、生津液、除烦渴、降虚火。紫肉桂补肾阳,守而不走,引火归源,治口舌生疮之本。此六味为辅药。

生白芍酸敛益阴,助熟地生精复阴,柔肝以防肝之动。川黄连、连翘清心解毒,治口舌生疮之标。此三味为佐药。

木通导心热下行而不伤阴(配生地),治口舌生疮之标邪。

患者服1剂,升压药即减少一半;服3剂后用很少升压药,每1000毫升液体中仅用2支多巴胺、2支阿拉明,滴速15滴/分;6剂后病痊愈。

此治验案例,也体现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的精神。

我们学中医分析处方,要着重于内在的联系、组织。药方的差别,疗效的好坏,办法的多少,就在于运用中医理论是否熟练。

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是《内经》阴阳学说和治则的具体运用,是补法中补阴、补阳法的深入与发展。

张景岳对《内经》是有功之臣,应学习他的精神,在继承发扬祖国医学的工作中做出贡献。

道医知识原创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