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曼娘,心甘情愿守寡一辈子的悲苦女人
曼娘,曾家的大少奶奶,一辈子衣食无忧,在自己那个小院子里安然自得地活着。
她不用操心内宅里的柴米油盐,也不用操心外面的人情往来,有丫环侍候着,有家人尊敬着,只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自己的小日子即可,看似是个尊贵的女人,实则是《京华烟云》中最悲苦的一个女人。
曼娘是小户人家的女儿,父亲是个书生,家境贫寒,像她这种出身,能嫁入曾家这种官宦人家基本是没有希望的,但是凡事都有例外。
曼娘是曾老太太的内侄女,有这一层关系,她自己又长得漂亮,聪明解事,很得曾老太太的喜欢,曾老太太很早就有意让她嫁给大孙子平亚。老太太有这个意思,曾家这种书香人家,最是讲究孝道,曾文璞夫妇自然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曼娘从小就经常被接到曾家来住,她和平亚年龄差不多,经常在一起玩耍,曼娘知道平亚是自己未来的丈夫,平亚也知道曼娘是自己未来的新娘,彼此感情又与其他小伙伴不同。
青梅竹马培养的感情,自然深厚,彼此在潜意识中都把对方看作是自己的另一半。
曼娘的父亲去世,平亚以准女婿的身份帮助曼娘处理岳父的丧事,他俩的婚事从默认到过了明路,两人成为明正言顺的未婚夫妻,这也为后来曼娘嫁给奄奄一息的平亚,有了一个明正言顺的理由,也是曼娘守寡一辈子的序曲。
曼娘在学究父亲的教养之下,受了一套旧式女孩子的教育,德、言、容、功,传统的女子教育深植于内心,也许就是这样的教育害了曼娘一生。
在父亲的葬礼上,曼娘被一个小和尚盯着看很害怕,一激动自然地寻求平亚的保护,被平亚抱了一下,也仅仅是安抚似地抱了一下,就让曼娘的感情混乱得不得了,无法入睡。
在她内心深处,在她的意识里,她被平亚抱一下,这一辈子就非他莫属了,她已经不再是白璧无瑕了,不能再属于另外一个男人。
这种想法,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可是接受儒家文化长大的曼娘,却是深信不疑的,因为她接受的教育告诉她,贞节是一种爱,这种爱被看作是圣洁的东西,自己的身体绝对不可以接触男人,要“守身如玉”。
这样的教育,现在想来真的是非常可怕,简直是对古代女人的一种摧残,更是一个枷锁,牢牢地锁了多少女人的青春,锁了多少女人的一生。
在民国时代,曼娘这样的女人也被看作是难得一见的古董,曼娘却不自知,依然固执地坚守自己的思想,画地为牢,牢牢地困住自己。
于是,平亚的这一抱,成为后来她坚定地嫁给平亚的信念和支柱,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生是曾家的人,死是曾家的鬼。所以,明明知道平亚已经病入膏肓,她依然坚定不移地嫁给平亚,那时她已经做好守一辈子寡的准备,这对一人女人来说,需要多大的勇气。
实际上,与其说曼娘有着巨大的勇气,不如说深植于思想深处的观念支撑着她,让她明知前方是悬崖,也毫不犹豫地跳下去。
曼娘在平亚病中,如愿嫁给了他,成为平亚的新娘,从此她洗手做羹汤,一心一意地照顾平亚,希望他能赶快好起来,这也是曼娘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
可是,上天没有看到曼娘的虔诚,她结婚仅仅一周,病魔就要了平亚的病,从此曼娘成了一个寡妇,她开始缩在自己的小院里,吃斋念佛,半年没有出过院子一步,简直像个尼姑一样。
曾太太为了让她有点生气,不再那么沉默,也是想把她彻底拴在曾家,就从山东老家同宗里找了一个一岁的小男孩给曼娘,这个小男孩的到来,标志着曼娘再没有退路,她将在曾家为平亚守寡一辈子。
曼娘没有任何犹豫,欣然接受了这个小男孩为儿子,起名为阿煊。
阿煊的到来,曼娘的生活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唯一的变化就是多了一个孩子要抚养,她依然呆在自己的小院子里,很少出来,也不大见人。
如果说,她自己不愿意出来,愿意一个人静静地在自己的小院子里抚养阿煊,那是她的想法,别人无可质疑。
可是民国时期,许多事情上,与清朝已经大不相同,其中一件事情是曾家比较在意的,那就是寡妇已经可以改嫁了。
曾先生和曾太太怕她年轻,经常去外面会受到诱惑,总是把她关在家里,阻止她出去,其实是处处防着她,怕她改嫁。在这样的情况下,曼娘等于失去了自由,是在监管下生活,她成了平亚陪葬的活死人。
可怜,可悲。
曼娘有限的几次出门,还是和婆婆一起出去的,也都是出门买东西,逛过几个孔庙。
春天里,婆婆去法源寺看丁香,去喇嘛雍和宫都不让曼娘去,因为曾先生认为花儿会引起女人春心荡漾,喇嘛会给她看一些淫秽的欢喜佛,这都是不安定因素,都不让她去,更别说让她一个人去逛公园,赏花看景,欣赏大自然的美,想都不要想。
曼娘越来越信佛,基本不出门,即使这样,公公婆婆仍然处处防备她。
曼娘唯一的一次去西山,是和木兰一起去的,那还是木兰再三和曾太太保证,她会时时刻刻和曼娘在一起,和她一起游山,一起吃饭,一起睡觉,这样曾太太才勉强让曼娘去西山散了几天心。
可见,没有丈夫的女人,再如何小心翼翼,还是不能完全让公婆放心。
这次游西山,外面的风景让曼娘看得心花怒放,非常高兴,这或许是她一生中,最开心的一次游玩,因为后来她很少了出门了。
看电影在北平流行起来之后,木兰和荪亚带着曼娘去看电影,那是曼娘平生第一次去看电影,也是最后一次。就是这一次让曾先生恼怒到了极点,曾先生认为电影是伤风败俗的东西,因为电影上有男女搂抱着跳舞的镜头,这会带坏曼娘的,于是严厉禁止曼娘出去看电影。
实际上,曾先生自己也常去看电影,全家人都去看过电影,他自己也带着桂姐去看过几次,可是他不允许曼娘去看电影,这简直是霸道,是虚伪,更是拿封建家长的权威限制曼娘的人身自由。
这本来是让人很恼怒的事情,可是曼娘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第二天竟然怪木兰带她看电影了,因为她的母亲和公公的观点一样,都认为电影里有一些不好的东西,不应该看。她自己也认为应当听父母的话,以后再也不去看电影了。
这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木兰和荪亚都认为父母不该把曼娘看得紧紧的,不该把她关起来,应该让她自由地出去,可是她自己反而觉得公公婆婆不让她出去是对的,真有点《红楼梦》里迎春的潜质了,急死个人。
还有一次,木兰大早上带着曼娘去公园里收集荷叶上的露水,回来就被曾先生训了一顿,明确告诉木兰和曼娘,曼娘是个寡妇,公园是她最不宜去的地方,并且不许木兰再带着曼娘出去,除非曾太太和曾老太太全家一起出去才让曼娘出去。
曼娘不能出去看电影,不能去逛公园,也不能随便出去,除非和婆婆奶奶一起出去,这样严厉的规矩,曼娘竟然没有异议就接受了。
面对公公婆婆明里、暗里对自己的不放心,关着自己,严防自己的举动,聪明如曼娘,怎么会看不出来,可是她一点都不反抗,还表示出很乐意听从的样子。
其实,曼娘并不是不愿意出去,只是她是一个寡妇,她要依靠曾家生活,所以她只能听话,这是她唯一能做的,这不顺从和听话包着她的无奈和心酸。
曼娘,她接受的旧时代女子教育,使她绝对要从一而终,不管愿不愿意,她都要为平亚守寡,这是她的不幸,可是她还要装着心甘情愿,非常乐意的样子。
作为寡妇,曼娘不能像木兰一样自由地出去,她要听从公公婆婆的话,按他们的老思想活着,这不能不说是她的悲哀。
曼娘,就这样,在公公婆婆的监管下过了大半辈子,一直把儿子抚养成人,也把自己的一生献祭给了平亚。
像曼娘这样守寡一辈子的女人,在旧时代很多很多,那是时代的产物,是某些教育体制下的产物,她们是一个群体,只是她们没有能力反抗,只能在封建制度下葬送自己,委屈求全地活着。
曼娘,只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个,她让我们看到了旧体制中某些文化的可怕之处,也看到了一个青春少女葬送整个青春和人生的过程。
想想,令人毛骨悚然,可是,那个时代许多女人都是这样过来的。
只能说,某个时代有某个时代的规则,在个人不能改变时,只能欣然接受,别无它法。
说明
本文写的是《京华烟云》小说原著,非电视剧情,图片来源电视剧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