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可怕的教师语言暴力》

晚上,与几位同事一起吃饭,谈到了老师的语言暴力问题,我突然想起了几年前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与此有关的话题。于是去知乎搜索了一下,果然看到了太多这样的帖子。

于是心里特别有感触。有的帖子读下来,真的是触目惊心,我能感觉到作者几乎是流着血泪的控诉。

这让我感到害怕。害怕有一天我的学生也会控诉我的语言暴力。

因为我也会骂学生,虽然我对比了一下,觉得帖子里的那种话我实在说不出口,但是骂人就是骂人,好在我经常骂的大概也就那几句,学生听常了也就习惯了。估计造成“心理创伤”的可能不是太大。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被父母骂得想自杀是种什么体验?

其中高赞回答让人痛心且绝望。

在我伤心难过得哭到虚脱的时候,父母却看着我说:发什么神经。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语言暴力有可能会变成一把凶器。”

除了上述提到的懦弱自卑型人格,语言暴力还有可能把孩子推向另一个极端。

就是把情绪转化为强烈的攻击性,杀自己,或者杀别人。

2014年,谢勇导演的戛纳国际创意节银奖作品《语言暴力》,就讲述了语言暴力和暴力伤害的关系。

影片中,他采访了沈阳市少管所的几位少年犯。

他们从小被父母语言暴力对待:

“猪脑子”“废物”“丢人”“你怎么不去死”。

谢勇把这几个与语言暴力相关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做成了“武器”。

在多年的谩骂和埋怨中,这些孩子受尽了心理上的折磨。

他们长大后变得暴戾、心狠手辣。有调查显示,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过父母语言上的伤害。

这些孩子的父母用一句句暴力语言将孩子的未来断送,也给其他人、其他家庭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有人说,这些孩子扎在别人身上的凶器,是父母亲手递过去的。

美国学者索罗门教授曾经说过:“在个体的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应该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不幸地受到情绪不稳的教师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

仔细揣摩在教育领域时常出现的语言暴力,“你不学可以,但不要影响其他人!”“你怎么越来越差了?”关注的都是学生的成绩;“我就知道,你改不了!”则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语言暴力的出现,表面上是“以爱之名”为学生的成绩和发展着想,实质上则反映出了教育领域价值取向的跑偏。

   学生成绩不好,自然是没有听老师的话,教师和家长的权威地位受到动摇,气急败坏下难免使用语言暴力。只不过,对教师而言,自以为这种语言暴力对孩子是种警醒,殊不知,结果却恰恰相反。

  如果教师是以高姿态对待学生,常常霸道地关爱学生,这样的老师势必招学生讨厌,教师的语言暴力也容易发生;而若是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重视与学生情感上的连接,这样的师生关系显然要和谐许多。师生地位的不平等,是造成教师语言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师语言暴力多发,当然也离不开以应试为主导的教育环境。当教育只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便想着法子向学生要成绩。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只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自然会使不少学生沦落为“差生”。在教育的层级命令下,教师往往采用极端手段来迫使学生提高成绩。表现在语言上,就带有强烈的讽刺和挖苦意味;表现在行动上,是各种有违师德的变相体罚。

   可见,教师语言暴力的本源,并不是教师的素质有多么不堪,而是因为一些教师没有摆正自身位置,没有树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对话观念。更为重要的是,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也是受害者之一。与其纠结于教师的语言暴力,倒不如反思形成这种暴力的原因。

作为教师,应尊重理解、关心帮助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差和行为表现不好的学生,他们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使他们的潜在的能力得以发展和发挥,让他们能够在快乐、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每个孩子的成长发育都不一样,每个孩子也都是父母的希望,作为教师,更应该要理解到这一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句话说得很对,正确的教育从来都是温和的、友善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你的言语中,藏着孩子的未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