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新剧被骂上热搜,一句话引发“妈妈焦虑”:为什么我劝你,放弃做个“贤妻良母”?
最近,刘涛的新剧《我是真的爱你》引起了不少网友热议。
这部剧藉由一家“月子中心”,将女性生育过程中内在、外在面临的变化与冲击,搬上了荧幕。
其中,女性的“生育压力”这个话题,屡次被网友拿出来讨论。
剧中传递出的“妈妈焦虑”,甚至还被骂上了热搜。
在这部剧中,刘涛饰演的萧嫣是这家月子中心的负责人,她每一天都会看见形形色色的妈妈,深知初为人母的“生涩与焦灼”。
但是,总有一些声音在打乱这种秩序:
这所月子中心的主任李美娥,她仿佛是妈妈们的“鞭策者”,每当妈妈们有一丝空隙回归自己,她便立刻将妈妈们拉回“现实”。
在妈妈们的下午茶期间,她走上前说:“你们的心可真大啊,就这么把宝宝交给我们的护士。你们在这里喝着茶聊着天,开心吧。”
伴随着数落,月子中心准备的茶点再无妈妈敢去吃。
一旦把视线从孩子的身上转移到自己的身上,李美娥便会提醒她们:“你要时刻关心孩子的感受,不然你就不配做母亲。”
她反对萧嫣的观念,她不断地“警醒”妈妈们:
所有当妈的,都应该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这才是一个母亲该做的,这才是母爱。
但是,当妈真的需要这么努力吗?
成为母亲这件幸福的事情,真的只能以牺牲自我为前提吗?
在家庭这个动态的成长系统中,当“孩子才是最重要”的观念肆意横行时,真的能稳住家庭这座小船吗?
合格的妈妈,并不是压抑自我
曾经,在网上,一位新手妈妈@居居妈妈的帖子引起了不少争议。
在帖子中,她自称“我应该是全世界对宝宝最恶毒的人”,是外人眼里“不合格的妈妈”。
宝宝刚出生时,她不想亲自己的宝宝,便马上被护士质疑:“怎么可以有人嫌弃自己的孩子?”
作为新手妈妈,接下来的生活,更令她绝望。
在孩子生下来第三个小时,她被强迫吃10个鸡蛋。
在孩子生下来第2天,她打着宫缩素,因为老公不会泡奶粉而吵架。
在孩子生下来第3天,老公哄孩子失去耐心,斥责孩子“真贱”,她掀开皲裂的乳t给宝宝吃。
她不想喝猪蹄汤时,又被斥责道:“不喝你就没奶,没奶你就不配当妈。”
她似乎总是有“臭脾气”。
老公骂她神经病,家人都认为当她的宝宝真可怜。她的老公还会抱着宝宝说:“我再也不会让别人伤害你了。”
而这个口中的“别人”,就是她自己——孩子的母亲。
这位妈妈在文中哭诉:“每每深夜,宝宝哭闹时,各种爱宝宝的人都睡了,都对他的哭声置之不理,只有我一个人照顾他。”
那些辗转反侧的夜晚,她只能一人苦熬。
从这位妈妈的自述中,我们可以很明显感受到产后抑郁的情绪。但在旁人看来,这些情绪仿佛被架空了,因为这不是一个“妈妈”该做的,此时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而“妈妈们”一旦挣脱这种束缚,就会被愧疚感反噬:
“我是一个妈妈,怎么能有这种想法呢?”
“我是一个妈妈,孩子离了我怎么可以?”
似乎妈妈们天然就该压抑自己的需求,用牺牲去换取“伟大的称赞”。
还有的女性,在成为妈妈身份的那一刻,就倾注所有。
她辞掉工作,一心一意在家带娃。
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在孩子的事情上,她身躬力行。
因为在这样的“身份绑架”生活久了,她必须依托于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她们人生最大的价值,也不再是自我实现,而是实现“母职”。
但在这个过程中,当母亲无限牺牲自我时,她内在就会变得压抑、紧张、沉重。
母亲的内在系统会逐渐失衡、坍塌,当一个人内在兵荒马乱时,她爱的源头也会被阻断,跟孩子也会慢慢失去内在链接。
为孩子赋能的前提,是为自己“松绑”
每个人的人生,都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剧本。孩子是,父母亦是。
在家庭中,当孩子成为“最重要”,那么一定是父母在自己的剧本中作出了牺牲和妥协。
为了让孩子提高生活质量,有48%的父母直接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和活动。而37%已经大幅减少或完全停止休闲活动和度假。
这种“牺牲”,在无数家庭关系中重复上演。
但当全家的焦点都是孩子,父母内心的创伤就容易被忽视、被压抑。
可是压抑的部分并不会凭空消失,而会转化成对孩子的期待——“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你凭什么不听话?”
那些无法纾解的情绪、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会通过亲子教育的方式,投射在子女身上。
孩子要以父母期待的方式回馈他们,有孩子甚至要承担起父母的人生,实现父母曾经的遗憾和梦想。
如此,孩子又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剧本?
我们都听过“鱼头母亲”的故事,妈妈在吃鱼的时候,总是吃鱼头,把鱼肉留给孩子。
在临终前,母亲终于对儿子说:“我有一个愿望,就是吃一次鱼肉。”
一直以来,她都是跟儿子说:“我喜欢吃鱼头,鱼肉都给你吃吧。”
曾经,我们把它解读为一个伟大母爱的故事。
可是换个角度想,母亲压抑着自己,孩子该多么愧疚。
他的人生将永远背负着“愧疚”负重前行。
错位的家庭关系,父母只付出不接受,会产生一种“清白感”,觉得自己在关系中永远正确,永远问心无愧。可是孩子在“清白感”面前只有愧疚感,他们难以消化父母的付出。
“一切为了孩子”的家庭,会渐渐演变为一个失衡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父母把自己的人生重担,放在了孩子的肩上。孩子年幼的身体负重前行,父母的价值感与孩子绑定,丝毫不敢懈怠。
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与成长,他们谁也活不出自己应有的人生。
幸福的家庭,是各司其职
家的本质,是一个稳定、流动的能量系统。
夫妻关系中,妻子需要的是归属感,丈夫需要的是自尊感。亲子关系中,孩子需要的是安全感。
一个家庭中,当每个个体都得到满足,这个家庭系统才能稳固。
在健康的家庭,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都应该被看见,都应该站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
1. 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家庭的系统中,对于每个人来说,核心都是“自我”。
长期让位与其他家庭成员的需求,压抑了自己的内心,并不能成全自己与他人。
压抑之后的委屈与愤怒,都会在某个时机排山倒海地袭来。
《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的妈妈离异之后,牺牲了自己的爱情,都是为了让儿子安心学习。
而这所有的压抑,都在朱朝阳不想喝牛奶的时刻喷涌而出,化为那句:“你凭什么不听我的?”
但如果妈妈能倾听自己的声音,把自己放在生活的首位,孩子的人生也会相应发生正向的改变。
在家庭系统中,我们必须看到自己的需求,找到真实的自己。把自己从错位的家庭中“拎出来”,放到应该属于自己的位置。
2. 放弃做个贤妻良母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女性的家庭职能就是相夫教子,经济和人格都是不独立的,需要依附家庭和男人才能获得安全感。
虽然现在的女性有了独立的可能,但是长久以来的社会潜意识让女性依然把做个贤妻良母,培养出好孩子作为自己的“人生剧本的必选项”。
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必做个苦情的贤妻良母。我们只需要让自己做一个清爽独立强大的人,能够给孩子恰如其分的关心,就已经很难得了。
3. 父母的地位一定要高于孩子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做出“让孩子高于父母”的事情,比如说家里有一点好吃的,都给孩子吃。家里的金钱有限,就给孩子买最好的。
育儿博主年糕妈妈曾经说过,她们家孩子的总消费只占家庭支出的30%。父母买一件300的衣服,给孩子买件100的就够了。
当父母的需求是高于孩子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也会成长得非常轻松。
当父母的地位高于孩子,他们会给予自己无条件的尊重时,父母无条件的爱也会自然流向孩子,孩子也能欣然接受这份健康的爱。
在家庭中,孩子是要在父母构建的环境中才能成长的。
所以真正的爱孩子,不是压抑自己成全孩子,而是重视自己的需求,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
这样孩子与父母之间才能有一个良好的联结,爱才会在整个家庭中滋养流动。
策划 | 鱼甜
编辑 | 江枫
主播 | 雪冬,电台主播,二级心理咨询师 ,冥想引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