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观点:真诚肯定,助力一线教师科研提升

(一)
案例1:
某学校开题会之前,该校副校长给我发了一条信息:“我们的课题,指正完问题也请您要多鼓励哈!”
晚上,该校副校长又给我发了一条信息:“今天的讲座和点评很精彩哦,老师们反映很好。”
案例2:
某幼儿园园长因为有其它重要事情,没有全程参与开题会,提前办事走了。晚上,该园园长给我发了这样一条信息:“XX,真抱歉,今天安排活动冲突。本以为一个小时就好了,结果忙了一大天。”我回复说:“没事,只要老师们有收获就好。”园长回复说:“她们都特别激动,强烈要求经常邀请您来指导。”
这两个案例,是近期部分学校课题开题会之后的信息反馈。第一个案例中,一方面是学校领导担心我点评课题时会批评老师们,因此善意地提醒我对老师们也要多鼓励一下。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对我工作的肯定,让我也感受到一股暖意。第二个案例中,园长尽管没有全程参与开题会,但通过对参会老师们的了解,获得了一些开题会的相关信息,因此也对我工作进行了一点肯定。当然,两个学校的领导话语中,也不排除有客套的成分。
(二)
应该说,每年去基层学校进行科研指导或者科研普及的机会是比较多的,因此经常性会和一些学校的领导“打交道”。每一次科研指导或科研普及之后,学校领导都会或多或少进行一些评价,当然大多都是一种肯定或褒扬的语气。即使不满意,学校领导估计也不会当着面说吧。因此,我们已经习惯了部分学校领导的评价,甚至已经能够看得出来他们哪一句话说的是真的,哪一句话完全是客套的。
多年在科研战线上“摸爬滚打”,虽然说还没有练就一副“火眼金睛”,但最起码的甄别能力还是有一点的。也就是说,自己每一次的科研指导和普及效果好不好,根本就不用听学校领导的“溢美之词”,只要看老师们在科研指导过程中渴望的眼神和配合度就知道了。
事实上,在一次高质量的课题研讨或普及讲座过程中,老师们应该是全神贯注的、积极配合的、轻松愉快的,而且整个活动过程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因此,每一次科研培训活动结束后,我们都能够非常的清楚活动效果怎么样。就像我们一些老师们平时上课一样,上课的效果怎么样,只要看看孩子们的眼神和课堂氛围就知道了。
(三)
同理,老师们的科研也需要更多的肯定。
课题开题会,其本意就是对课题内容进行诊断,以利于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既然是诊断,那么就需要指出其课题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明确下一步的研究思路。应该说,开题会的这种思路和想法本身来说没有问题,但问题就出在部分科研专家的语言表达方式上。比如,部分科研专家喜欢高谈阔论,喜欢用一些科研专业术语“忽悠”老师们;部分科研专家常常以“专家”自居,居高临下,气势凌人,容不得老师们的任何辩解;部分科研专家说话往往不讲方式,甚至出现说一些难听话或者带有侮辱性的词语,让部分教师“大汗淋漓”;等等。
平心而论,大多数一线教师的科研认知、水平和能力都不会好到哪里去的。因此,尽管在课题开题会活动之前课题组成员也经过了精心而充分地准备工作,但真正到会场上还是不免有一点“两股颤颤、汗不敢出”。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老师们对自己科研能力还仍然是不够自信,尤其是开题报告的内容和下一步研究思路还不是很明晰。另一方面,就是老师们担心被批评、被指责,甚至于“挨骂”。平时在课堂或讲台上如此自信满满、挥洒自如的一线老师们,此时就像一个乖乖的孩子一样,显得是那么的紧张、忐忑与局促不安。这是一个多么鲜明的对比啊!
显然,这样的课题开题会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还会使老师们对科研产生更大的心理阴影,增加对科研的畏难情绪。事实上,就中小学教师而言,尽管他们的科研还比较稚嫩,比较粗浅,甚至比较生疏,但他们迫切需要的是引导、帮助和提升,而不是苛责、讽刺和言语中伤。他们希望的是一种鼓励、肯定,当然更希望指出问题、明确思路和指明方向。
(四)
为了保护一线中小学教师的自尊心,也是为了课题开题会活动更加高效,我们近期对部分学校课题开题会活动形式做出了比较大的调整,比如,首先,我们先讲一讲《如何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微型讲座,让老师们对照着自己的开题报告,自己先诊断和修改,找出问题与不足点。其次,我们对课题的共性内容不再讨论,而是主要对课题的个性化内容进行研讨,突破课题的重难点或者疑惑点。三是改变以往的课题主持人汇报课题、科研专家点评的传统方式,而是尽量减少课题汇报时间,用大量的时间进行互动与交流活动,科研专家与一线教师面对面进行对话。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我们发现这种形式的开题会效果比较好,主要体现在:一是大部分教师自己就能够学会诊断自己的课题,自己领悟到自己课题的问题以及明白了修改之处。显然,以后再有类似的课题问题,基本上就可以避免了;二是教师学会了敢于提问、敢于表达,能够把自己的课题真实想法直言不讳地表达出来;三是解除了一线教师对科研的畏难情绪,增强了科研的自信,同时也明晰了课题问题以及下一步的研究思路;四是避免了一线教师的科研“尴尬”,不至于让部分一线教师开题会上因课题而出现难看的局面。
课题开题会形式的变化,对那些科研能力比较差、心理负担比较重的一线教师来说,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鼓励与肯定。在与科研专家的科研交流、对话过程中,打开了一线教师的心扉,揭开了科研的神秘面纱。
由此可见,对一线老师们的肯定,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上,更要体现在行动和内容上。语言上的肯定往往是相对比较肤浅的,而行动上的肯定则往往是比较深刻的、真诚的和持久的。我们的课题开题会活动只有一个目的,即明晰开题报告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科研扫清障碍。
结束语
对于相当多教师而言,他们尽管在教学或者管理方面出类拔萃,不同凡响,但在科研方面则往往就是一名“新兵”。他们无论在科研认知、科研素养,还是具体的科研实践能力,都有较大的差距,其实这一点他们自己也是心知肚明。因此,在开题会活动过程中他们往往是忐忑不安的、情绪紧张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科研专家在点评过程中应就事论事,就课题谈课题,不批评,不挖苦,更不应指责或说一些难听话。事实上,部分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能力越是薄弱,就越是需要我们科研专家的肯定与鼓励。当然,这种肯定与鼓励,不是虚假的、随意的几句“溢美之词”,而是真诚的科研交流、对话与帮助。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