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观点:课堂自我观察:教师常态化的研究方式—以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虎门销烟》为例 (下)
四、《虎门销烟》课堂自我观察的基本路径分析
下面,我们就以张红莉老师的《虎门销烟》一课为例,依据集备课、上课和课后反思于一体的观察工具——《中小学课堂观察与评价量表》具体分析课堂自我观察的基本路径,进一步了解课堂自我观察的常态化研究方式:
(一)备课
依据《中小学课堂观察与评价量表》中的相关“课堂观察点”和“评价标准”,张红莉老师备课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1.教学理念:(1)要体现“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理念,即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查阅生字词,了解《虎门销烟》的相关历史背景和林则徐的相关英雄事迹。(2)教学设计要体现“教学评一致性”,即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和基于学习目标的课堂活动安排。
2.情境创设:情境创设是指上课伊始(或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故事、播放视频或图片、交流互动等方式引起学生情感反应的一种教学方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上课伊始,学生往往一时难以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吸引学生尽快进入课堂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也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走神的现象,这时也需要教师创设情境,以缓和课堂氛围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情境创设需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1)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需要与所学习知识内容具有紧密联系。3.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一节课的核心和灵魂,是整节课堂教学活动的导向,因此学习目标的确定必须慎重考虑。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认为:“对于教师而言,课程标准是上位目标,因此教师需要学会分解课程标准,即如何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与资源等具体情况,将课程标准特别是内容标准部分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学习目标。”一般来说,学习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包括三个方面,即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等。首先,课程标准是制定学习目标的首要政策依据。其次,教材是制定学习目标的常用依据。对于教师而言,教材及其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是教师日常教学中使用最多的学习目标制定依据,因为教科书及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更具操作性,更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第三,学情也是制定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区各学校、各年级或者学生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因此制定学习目标需要考虑学情,即包括学生的个人背景、已有知识基础和学段知识要求等。此外,学习目标的制定要求全面、清晰具体、可检测,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呈现出来。其中,全面是指学习目标要体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清晰具体是指学习目标具有条理性、层次性和具体化,让学生一目了然,一看就明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达成度;可检测是指学习目标可评价、可考核、可测试。如《虎门销烟》一课的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复述销烟的过程,能用“先、再、然后”说一段话。(3)学习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加深理解认识虎门销烟的意义,增强爱国情感。上述学习目标,基本上体现了“全面、清晰具体、可检测”的基本要求。4.评价任务。学习目标确定之后,就要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如《虎门销烟》一课的评价任务:(1)默读、个别读、齐读等多种读书形式朗读相关段落语句,检验目标1的达成。(2)找出表现销烟过程的词语“先、再、然后”,复述硝烟过程,并用上“先、再、然后”描述一件事,检验目标2的达成。(3)画出描写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的语句,抓住重点词句谈体会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并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写一段话,检验目标3的达成。上述三条评价任务,是与学习目标相对应的,与学习目标基本上具有一致性,这样就保证了学习目标的达成效果。
5. 课堂流程及活动安排。课堂流程是指一节课教学活动的具体环节与教学活动。基于标准的课堂流程及活动安排,就是要求课堂流程围绕学习目标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如《虎门销烟》一课的主要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有:环节一、导入课题,复习词语;环节二、品读课文,感悟壮观; 环节三、细读品味,复述巩固;环节四、感受成功,表达喜悦;环节五、升华情感,拓展训练。本节课的五个教学环节,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展开,层次清晰,内容丰富,并且评价及时跟进。
6. 教师基本素养。备课时,还要考虑教师课堂上的一些基本素养和注意事项,如(1)板书设计;(2)PPT使用;(3)表情动作;(4)诱导启发;(5)多元评价;(6)教学机智;(7)课堂控制;(8)关注全体。教师的这些基本素养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课堂教学是否达成的重要因素。
7. 学生课堂表现。备课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如(1)课堂氛围;(2)专注力;(3)参与度(回答问题、小组探究、师生互动)等。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那么学生的课堂表现如何与教师的引导是密不可分的。
(二)上课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说得好:“我认为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
我们以《虎门销烟》一课为例: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有:环节一、导入课题,复习词语;环节二、品读课文,感悟壮观; 环节三、细读品味,复述巩固;环节四、感受成功,表达喜悦;环节五、升华情感,拓展训练。教师就可以按照预设的这五个教学环节实施教学活动,落实学习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三)课后反思
叶澜教授认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一节课结束后,教师可以依据《中小学课堂观察与评价量表》中的相关“课堂观察点”和“评价标准”进行及时反思:总结课堂上的一些精彩之处或者亮点,同时也要查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下面,就以我观课《虎门销烟》为例,来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与问题,具体如下:
1.教学理念:亮点是教学设计能够较好地体现了“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和“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问题是学生课前预习不够充分,尤其是对《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了解较少,因此对虎门销烟的“壮举”和林则徐的伟大形象认识比较模糊,学生感情不充沛,课堂氛围比较压抑、低沉。
2.情境创设:亮点是该教师以上节课学习过的词语即复习旧知导入,比较自然;问题是导入不够生动、活波,如果教师能够播放一段林则徐的有关视频或图片,或者播放鸦片流入中国的巨大危害视频,那么导入效果可能更好一些。
3.学习目标:亮点是学习目标较好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具有全面、清晰具体、可检测;问题是:(1)叠词如“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等教学环节在学习目标中没有体现;(2)目标3中“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课堂上没有体现;(3)学习目标课堂上没有呈现出来。
4.评价任务:评价任务基于目标,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5.课堂流程及活动安排:亮点是课堂流程及活动安排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设计5个教学环节,重点突出,思路清晰,课堂呈现“立体”感;问题是:(1)学生课文的朗读时间不够,形式相对单一,达不到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目标1达成度不够;(2)由于朗读熟练程度不够,加上学生对虎门销烟背景知识的相对贫乏,因此在环节5中“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写一段话”时,大部分的学生勉强写一两句话,内容比较空洞,这样目标3的达成度不够。
6.教师基本素养:亮点是板书较好,课堂时间分配较为合理,PPT的使用较好,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回答问题;问题是教师课堂上表情呆板、过于严肃,评价方式单一,后排学生关注度不够。
7.学生课堂表现:亮点是学生的专注力较好,回答问题较为积极,师生互动较好;问题是课堂氛围不够浓厚,较为压抑,学生的感情不充沛,缺少激情,小组探究缺失。
五、基于课后反思的课堂教学改进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孔子在《礼记·学记》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可见,反思对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课后反思不是课堂教学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教学起点。在课例《虎门销烟》的课后反思中,既有亮点也有问题,这是一种正常的课堂教学现象。那么,对于亮点,显然是张老师课堂教学中的得意、精彩之处,是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继续保持和日臻完善;而对于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就需要张老师及时改进和解决。改进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事实上就是研究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过程。对于部分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如学习目标没有呈现、教师表情呆板、课前预习不够等问题,课后就能够及时得到解决。而部分相对较难的部分问题,如小组探究缺失、评价方式单一、情境导入不够活泼等,需要教师以课题的方式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当球王贝利球场上踢进自己在足球正式比赛的第1000个球后,一个记者赛后问他哪一个球踢得最好时,贝利意味深长地说:“下一个”。可见,“最好”是永无止境的,而更好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以为,天生就能够上好课的教师是不存在的,好课往往都是“历经苦难痴心不改”的产物。不完善的课,往往才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课堂。因此,对于每一名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是正常的。而面对问题,我们需要及时反思、深入研究、勇于改进,这样课堂教学水平就会越来越好,质量越来越高。
从本质上来说,一名教师的成长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反思教学、反思自己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是一门值得我们一生追求的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在于探索。那么,就让我们从备课开始,多学习,多探索,多积淀,反思课堂,反思自己,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我们自己也快乐起来。
结束语:
本文中,我们结合小学四年级语文《虎门销烟》课例,利用《中小学课堂观察与评价量表》这个集备课、上课和课后反思于一体的观察工具,着重对课堂自我观察这种常态化的研究方式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个较为简单易行的基本操作思路,把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最后,我们共同聆听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关于教育科研的一段话:
“谈到科研,老师们常常以为那是教研所的专家学者的事。细心分析,其实是我们每位教师分内的事,是每位教师心灵深处的需求。
今天和昨天有什么不一样呢?下班、下班,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先生还是那些先生,同事还是那些同事,领导还是那些领导,校园没变,办公室没变,教室也没变。近乎呆板单调的生活,使人兴味索然,甚至使人腻烦。于是有人说,教育工作工夫性强,计划性强,规章制度繁琐具体,容易扼杀人的创造性。
如果只当一名教书匠,用因循守旧的目光看成绩,教师工作真是又苦又累,又呆板单调。
我引导老师们考虑,为什么一样是教书,斯霞、于漪、钱梦龙、欧阳代娜等许多优秀教师却感觉幸福、快乐,充满了新奇感,工作充满了创造性?重要缘由之一在于他们不是教书匠,而是教育科研工作者,是教育艺术家。他们总是从科学研讨的角度看待教育教学工作。
分析研讨许多优秀教师的经历和他们的成果,人们不难发现,他们成功的一个重要缘由就是能够从教育科研的角度看待本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