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观点:我们需要多样化研究方式
近几年,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的氛围明显好转,积极性也“空前”高涨,这一方面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当然也可能和评职称需要课题材料有一定的关系。
然而,我们发现一个事实是,一提到研究大家想到的就是做课题,即课题研究。也就是说,认为研究必须要进行选题、立项申报、中期汇报、课题结题等诸多环节,最后获得结项证书和获奖证书,才算是进行研究了。对于这种想法,本身并没有错,但我们认为这样就把研究窄化或者固化了。
事实上,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课题研究只是研究的一种方式,并不是唯一的方式。那么,除了这种较为规范化的研究方式之外,还有哪些常见的研究方式呢?我们认为,除了课题研究外,还有一些研究方式值得关注和使用:1、教学反思。所谓教学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思考和总结,发现亮点,明确不足。经过反思,总结经验,以促进教学改革。2、课堂观察。所谓课堂观察,就是教师(或教研员)借助一定的观察工具(观察量表)对备课和课堂进行及时诊断。3、教育案例(教学课例)。所谓教育案例,就是把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典型事件进行描述,并写出自己的感悟。4、教育叙事。所谓教育叙事,就是教师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真实地记录发生在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教育事件或者教育故事,即讲教育故事。5、读书心得(学习心得)。即教师在读书(听讲座)过程中真实记录自己的感悟,由此对教育教学的再认识。6、教育日记。即教育随笔,教师每天真实记录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生的小事情,记录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以上的几种研究方式,相对于课题研究来说是比较简单、易于操作,同时也是比较实用的研究方式。这些研究方式,是和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密不可分的,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再思考、再认识和再总结。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认为:“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记录自己的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事实上,对日常教育教学中这种细节性问题(现象)的不断追问与反思,实质上就是教师一种常态化的研究方式,也是教师最为司空见惯的研究行为。事实上,我们认为这种常态化的研究方式,才是教师真正所需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中小学教师搞研究,做课题仅仅是研究之中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研究的全部。如果我们把做课题等同于研究,那么实际上就是对研究的曲解。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我们不仅仅要做课题,而且要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更为多样化的研究方式,即与教学反思、课堂观察、教育案例、教育叙事、读书心得、教育日记等有机结合起来。相对来说,做课题时间比较长、难度比较大、规范性要求比较高,是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难题的重要研究方式。而教学反思、课堂观察、教育案例、教育叙事、读书心得、教育日记等研究方式,则相对比较简单、灵活、便捷,而且比较容易操作和把握,是和课题这种研究方式相辅相成的。显然,这些研究方式都是我们教师所需要的,是个人专业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宝”。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说得好:“把难题当课题,是最真实也最有价值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不是做给谁看的,而是我们教育本身的需要,或者它就是教育本身。”多样化的研究方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就中小学教师而言,每天的教学、管理、生活、活动等都是新的,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新的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都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那么,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和小困惑,日积月累就会成为制约或者阻碍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大麻烦。因此,多样化的研究方式,就能够及时地解决这些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拦路虎”,把小问题或者小麻烦及时地消灭在萌芽状态。
与此同时,多样化的研究方式,把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精彩之处、得意之处和亮点等进行及时总结和提炼,形成教师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经验。及时记录和整理教师自身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好经验、好方法、好思路,便于自己以后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也为其他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借鉴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