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就是财富吗?

“每个人都是从他人
跟自己所说的话
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中
获得他对自身现实的大部分感受”
——罗洛梅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我们每个人不都是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和生活的世界嘛。
但生活中有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有通过别人展示的东西、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好像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人们会通过关注网红、博主和明星等偶像,看到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进而模仿他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习惯。
但也因为如此,有一部分人会过度关心别人的生活,她穿了什么衣服,他开了什么车,他们去了哪里度假……渐渐地,自己的生活开始以别人为中心。
这类人沉溺于运用社交进行攀比,由此来决定什么是重要的,以及他们将如何与他人竞争。这是从小就获得价值观,因为其父母对此类竞争特别看重。
为了在竞争中获得胜利,对物的占有欲空前膨胀。
美国有一个叫“经济独立/早早退休(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的组织,里面有一个网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很喜欢:“中等阶级的生活就像火山爆发,爆发出的不是岩浆,而是奢靡”。
我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位让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她是我在美国工作时的上司,收入不菲,但是支出更多。
她周末一顿饭就可以消费300美元,穿的衣服和高跟鞋可以每天不重样,而且几乎每件都是在500美元或以上的奢侈品。
她和丈夫都是高收入人群,可是工作7、8年却买不起房。从收入角度看,她在美国是中产以上人群。
但是从财富角度来看呢?可能并没有多少结余,完全负担不起失业,车子的贷款也未还清。
还有一个真人真事,华尔街的一个年收入一千多万美元的银行家,却还是常常入不敷出,因此只有不断地找家族信托基金的受托人要钱。
为什么呢?
因为他生活奢侈——私人飞机,多所豪宅,频繁收藏艺术品,娱乐活动奢侈,诸如此类。
以上这些真人真事都是为了告诉读者收入绝不是财富!对于收入在中上层的人来说,想要取得经济上的独立,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消费。
收入是我们今天带回家的钱,而财富则是将来所拥有的钱。财富是积累起来的,净资产才是我们真实的财富,这需要用我们的资产减去我们的负债啊。
很多人以为收入多了,财富就多了,但其实这样的思维方式是很危险的。
因为你总是觉得将来的自己能挣更多钱,所以现在负担一些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东西是合理的,不是什么大事儿。
但久而久之,你的分期会越来越多,慢慢就把将来的自己透支掉,更不要说积累财富了。
当消费盛行的时候,高收入人群就会蠢蠢欲动,忍不住更换新款家具、购买豪华轿车和其他昂贵的消费品来满足欲望。而高收入人群想要积累财富,则必须在消费领域保持极强的克制力。

但这又非常难,因为工作的环境就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天然的攀比竞技场,谁都不想败下阵来。
而打着为了职业长远发展而进行的消费则可以变身为“投资”,这样消费的时候就心安理得多了。
瑞士的一家收款公司Intrum Justitia在对逾期5年20万案例进行调查后做了一份报告,该报告显示,在这群25-30岁负债的青年人中,只有53%的人在2011年时才清偿了2006年所欠下的债务。
很多人都是在债务的漩涡里越陷越深。刚还完旧债,马上就会产生新债。这种对待金钱不负责任的态度,金钱又怎么会喜欢你呢?
很多人还会说自己不在乎钱,只在乎活当下的快乐,但这其实是他们为自己不理财找的逃避借口而已。
规划生活方式一定要有目的性啊,并且坚持执行,这样你才能不受制于公司或组织,有能力独立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很多人以为有一份工作就是财务独立了,可是这还是依靠劳动而获得收入啊,并不独立。而真正获得财务自由的人靠的是储蓄存款和投入资本产生的非劳动收入啊!
不管是积累财富,还是还清债务,都少不了自制力。
自制力能将收入转化为财富,而消费则将收入转化为支出。
很多人通过读书、早起、运动等其他方面来展示自己的自制力,可是在金钱面前却毫无自制力。可是这却是最需要自制力的地方!
但这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个人财务上的成就并不取决于你的家境和过去发生的一切,而是建立在你现在和将来的行为。关注我们,带你改变错误的理财思维,提高认知,收获财务独立。
好啦,这就是今天的文章,希望读完后你能记得“收入不等于财富,净资产才是财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