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食品核酸阳性不代表一定有传染性 消毒可预防接触性传播
1月15日晚,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发布消息,天津市疾控部门采集的用于生产雪糕的乌克兰进口原料乳清粉3份样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近期,冷链食品核酸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波及省份增多,涉及产品范围也从海产品至冷冻饮品,消费者更是谈“冷链”色变。那么,冷链食品核酸检测出阳性究竟意味着什么?如何预防新冠病毒通过冷链食品传播?
核酸阳性不一定代表有传染性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2020年12月21日举行的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指出,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采购食用进口冷链食品引起感染的风险非常低。“大家对核酸检测阳性可能不理解,活病毒、死病毒、病毒的片段查出来都可能是核酸阳性,也就是说核酸阳性不一定代表它有传染性”。
吴尊友进一步解释:“我们在实验室做检测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客观的指标来判定核酸检测阴性或阳性,这个值我们叫CT值。CT值越大(如高于30或者35),越高说明它的污染量越小,含有活病毒的概率就越低。这个值越小,比如小于30或者更低,表明污染量比较大,有活病毒的可能性就会高一些。目前在全国所有的进口冷链食品或者货物中,检测出来的CT值大多比较高,也就是污染比较轻。”
吴尊友指出,通过污染造成感染,一般来说污染量必须比较大,同时还需要长期反复接触才有可能造成感染,所以在从业人员当中,特别是物流装卸工感染的就相对多一些。
如果我们不小心买到了被病毒污染的食品,会不会感染新冠病毒呢?“这种风险是很低的。只要我们保持手卫生,坚持生熟分开,造成感染的风险就会非常小。”吴尊友说。
接触冷链食品可通过消毒来预防接触性传播
当前,低温冷冻食品引起相关的新冠感染主要是流通环节引起的传播,并没有发现因为食用这些冷链食品引起感染。那么,消费者接触到冷链食品后,应该如何处理才能预防感染呢?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2020年11月25日举行的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环境所消毒与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张流波曾指出,个人接触到冷链食品,可以通过消毒来预防可能存在的接触性传播。
第一,做好手卫生。接触后马上按照“六步法”洗手,如果洗手不放心,可以再加上手消毒剂。
第二,对可能接触到的冷冻食品里用的炊具,如刀、砧板应该及时清洗。在清洗时应该防止飞溅。同时对于刀、砧板可以用加热方法,用开水烫一烫、煮一煮,用60摄氏度左右温度的水浸泡一段时间等。当然,也可等晒干了以后,喷洒75%的酒精或者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就可以完全达到消毒的效果。另外,一些案台也可以考虑用酒精、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最后,要注意及时收集冷链食品残渣,并及时送到垃圾收集点。最好对冷冻食品垃圾独立包装,及时清理,才能更好地预防接触性传播。
海关总署:检出阳性后实施紧急预防性措施
据悉,1月14日,国新办就2020年全年进出口情况举行发布会,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介绍,海关总署严格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总体部署,加强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的风险监测,对进口冷链食品实施新冠病毒核酸抽样检测,重点加大对进口海鲜等冷链食品的抽样检测。截至1月13日24时,全国海关共抽样检测样本1295692个,检出核酸阳性结果47个,其他样本均为阴性。
针对海关和各地在进口冷链食品或其包装上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情况,海关总署实施紧急预防性措施,对检出阳性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实施暂停其产品进口申报一周到四周的紧急预防性措施,目前已对39家境外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取了紧急预防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