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权劝学》作业谈起——语气词所表达的四种语气
三 诵读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所表达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语气,指人物说话时的口气,即说话人对所说的事表现的态度、情绪。“邪、耳、乎”都是文言句末语气助词,除此,还有“耶、也、矣、已、夫、哉、焉、为、与(欤)'等。同一个语气词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文言句末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同现代汉语一样,也有如下四种:
一、表示陈述语气:“也、矣、焉、耳、尔”等,可译为“了、啦”或不译。
1、表示确定,肯定语气
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诫子书》)
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是需要不断学习的。
⑵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译文: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3)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河中石兽》)
译文:(石兽)埋没于沙中越沉越深罢了。
2、表示判断语气
(1)莲,花之君子也。(《爱莲说》)
译文:莲,是花中的君子。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隐士。
(3)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译文:这是已经灭亡的秦朝的后续罢了。(耳:表判断)
3、表示限制语气
文言中的“耳、尔”是“而已”的合音,主要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罢了”;文言文中的限止语气表示事实止于这种情况。一般可译为“了”或“啦”。
(1)地,积块耳。(《杞人忧天》)
译文:地,不过是聚集的土块罢了。
(2)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卖油翁》)
译文: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手熟罢了。(熟:熟练。尔:同“耳”,罢了。但、惟:只,不过。)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译文: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译文:孔子说:“同学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的话不过是和他开玩笑罢了。
注: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吴郡常熟(今江苏省常熟虞山镇)人。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七十二贤”中唯一的南方弟子,人称“南方夫子”】
二、表疑问或反问语气:“乎、与(欤)、邪(耶)、焉、也、为等,可译为“吗、呢、吧”等。例如:
1、表示疑问语气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译文:和朋友交往是否讲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2)其真无马邪?(《马说》)
译文: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译文: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就是鱼和肉,还告辞什么呢?
(4)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赵王哪里会因为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呢?
2、表示反问语气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表示委婉的反问)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河中石兽》)
译文:顺流而下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译文: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邪,yé,同“耶”)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译文: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5)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译文:沛公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入关呢?
三、表祈使的语气词:“矣、乎、与、邪(耶)”等,可译为“吧”或不译。
(1)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我们还是回去吧!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译文:希望您(向项王)详细说明我是不敢背弃他的恩德的。(倍,同“背”,背弃)
4、表感叹语气:“哉、也、夫、矣、焉”等,可译为“啊、呀”或不译。
⑴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译文: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⑵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译文:颜回多么有贤德啊!
⑶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译文: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4)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译文;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译文:从师求学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另外,古汉语中的句末语气词可以连用。语气词连用,他们各自表达特定的语气,给句子组合成一种复杂的语气,但语气的重心一般都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例如:
(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一般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啦。”(已,同“矣”)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我对于国家,(算是)尽了心啦。
例(1)两个语气词连用,其中“也”表陈述语气,“已”表限止语气。语气重点在“已”,可译为“了或啦”。例(2)是三个陈述语气词连用,加重肯定语气,语气重点在“矣”,可译为“了或啦”。
练习
诵读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
(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4)求之地中,不更颠乎?(《河中石兽》)答案
七年级(下)《孙权劝学》作业 (第23页)答案:
1、邪: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耳:表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
3、乎: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练习答案:
(1)矣:表示陈述语气,可译为“了”;
哉: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可译为“啊”;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2)也:陈述语气,不译。
(3)矣:表陈述语气,可译为“了”。
(4)乎:反问语气,可译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