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四五)

麻黄汤的病人不会烦躁,但是病人会恶寒怕冷,一个星期或者过了十天以后,这个麻黄汤证就有可能往深的地方进,病邪进入到里而化热,所以就会有外寒里热的症状。里热就会伤到肺的津液,当肺很热的时候,最容易转化成肺炎,所以,会重用石膏,石膏色白入肺,性是寒凉的,因此能祛肺热,石膏属于金石类的药物,金石类的药物往下的力量很强,所以,石膏能把肺热往下导。

大青龙汤,麻黄叫青龙,所以也是重用麻黄,这个方剂的剂量是:麻黄三,桂枝一,炙甘草一,生姜一,杏仁一把五十颗,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蛋大,为了方便记忆,我把它浓缩了一下,简单的记法:桂草姜一麻黄三,杏仁大枣石膏蛋

大青龙汤中,麻黄与石膏配伍的时候,石膏会收敛麻黄,不让发汗,而把热往下导,大青龙汤中又有桂枝,桂枝和麻黄配伍又是把水液推到皮肤而发汗,一个是不让发汗,一个是要发汗,所以,麻黄在这个方剂里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麻黄用三,桂枝用一,石膏鸡蛋这么大,一半的麻黄与桂枝,让其发一点汗,一半的麻黄与石膏把邪热往下导,从小便排出来,所以,越婢汤里没有桂枝,喝了越婢汤的病人,小便就很多,这个越婢汤不是《伤寒论》里的方子,它是《金匮要略》里一个祛水肿的方子,我们前面学了桂枝二越婢一汤,这个方子,也是只取微汗,也是以取小便为主,所以,桂枝二越婢一汤是伤寒论里第一个祛水肿的方子。

我们看一下,桂枝二越婢一汤的方剂组成,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麻黄,石膏,大家不难看出,把芍药换成杏仁,就变成了大青龙汤了,只是在麻黄的剂量上做了调整,在桂枝二越婢一汤中,麻黄用得比较轻,桂枝的量相对要大一点,而在大青龙汤中麻用得比较重,比桂枝多三倍。

我们把大青龙汤与桂枝二越婢一汤进行一下比较:

大青龙汤证和桂枝二越婢一汤证都有肌部和内部的郁热,两者的病理病机是比较接近的,区别在于患者的体质不同。

但是大青龙汤一方面郁热的程度更重,不但发热恶寒,而且身疼痛,不会出汗但是烦躁,一方面脉浮紧,身体比较结实。

而桂枝二越婢一汤郁热的程度较轻,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身疼痛和烦躁等,症状也比较轻,可能有汗,亦可能没有汗,脉微弱,身体比较虚弱。

所以大青龙汤证可以重用麻黄,桂枝二越婢一汤证不可重用麻黄。大青龙汤与桂枝二越婢一汤中两个不同的药,一个是杏仁,一个是芍药,桂枝二越婢一汤用芍药来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肝,而大青龙汤用杏仁来止咳润肺,所以两个方剂既有相近的地方,也有本质的不同。

如果喝了大青龙汤,汗出得太多,也就是药开的太过了,这个时候可以用“温粉”来擦,这个温粉就是用龙骨牡蛎和糯米这三样打成粉洒在身上就可以了。

麻杏甘石汤和大青龙汤的分辨,,如果咳嗽,胃口好不好?如果胃口很好,就开麻杏甘石汤,咳嗽咳得都没胃口了,就开大青龙汤,所以大青龙汤就是病人的肠胃已经伤到了。

所以平常肠胃很好的人,得到咳嗽的时候,麻杏甘石汤证。平常肠胃不好的人,得到咳嗽的 时候,大青龙汤证。科学中药的药粉,在真正危险的时候,整罐吃下去,也没用,因为汤者,荡也,熬汤剂的时候,可能一剂下去就好了,所以经方说“一剂知、二剂已”,指的是汤剂,因为汤的热力,所以下去的力量很强。

(0)

相关推荐

  • 『中药方剂』中药方剂之清热方剂类(1)大青龙汤《伤寒论》

    (1)大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10杏仁10桂枝10大枣5枚甘草8干姜8石膏(碎)20 适应症:适应于热性病的发热,恶寒,无汗,烦躁等.表实里热症,如肺炎,麻疹,脑膜炎,急性关节炎,急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六)

    伤寒论第72条辨: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病人就是五苓散证,因为水都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所以病人会烦躁. 成无己说:发汗己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五)

    小便不利,张仲景是想把皮肤表面的水拉回来,让它从小便排掉.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皮肤水肿,上半身水肿的时候,有些妈妈们早上起来手脚都肿,这就是五苓散证.如果摸他的脉很虚弱,五苓散吃下去,让表面的水从小便排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四)

    伤寒论第71条辨: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表症,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会使津液受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三)

    我们辩证虚实,阳虚的人,汗后亡阳,阴虚的人,汗后亡阴,发汗以后,恶寒怕冷为虚,恶热怕燥为实.虚寒当温,实热当泻.我们只要知道这个基本概念了以后,就知道该如何来调理了,是用附子来温阳还是用大黄来泻热,这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二)

    伤寒论第70条辨: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原文解释: 发汗以后,怕冷的,这是正气虚弱的原因:不怕冷,只有发热等症状的,是邪气盛实的表现,应当泻实和胃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七)

    伤寒论第73条辩:"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病,发热汁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口不渴的,并见有四肢冷,心悸等症的,用苓甘草汤主治.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八)

    伤寒论第74条辨原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中风症,经过六七天而不解除,既有发热.畏寒.头痛等表症,又有心烦.小便不利等症,若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九)

    伤寒论第75条辨: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伤寒论第64条辨:"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一)

    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 ,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我们从这个方剂的搭配来看,在古时候,张仲景就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