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发:赵批三国之—— 司马懿装有病与诸葛恪真有病
赵批三国之——
司马懿装有病与诸葛恪真有病
司马懿和诸葛恪都是“三国”时期的显赫人物。二人皆因护国有功,被各自的朝廷重用。司马懿在北魏曹芳当皇帝时官至太傅;诸葛恪在东吴孙亮当皇帝时官至太傅。
诸葛亮起兵伐魏,六出祁山。如果没有司马懿据守,别说六次,第一次出祁山就能把曹魏给灭了。司马懿功高盖主,引起曹氏宗亲、大将军曹爽的猜忌和排挤。为了明哲保身,司马懿开始装病,一装就是十多年。
这一天,曹爽要陪同皇帝曹芳出城打猎,临走的时候突然想起还有个让他不大放心的司马懿。为了稳妥起见,曹爽派心腹李胜去司马懿府中探听虚实。司马懿得到通报之后,马上就猜出了李胜的来意。于是他使出浑身解数,装出了病入膏肓的样子,不露一丝破绽。李胜赶忙告辞,把所见所闻回禀给曹爽。曹爽这才放心地出城游玩去了。让曹爽万万没想到的是,司马懿就是利用这次城中无主的机会,成功地发动了兵变,夺得朝中大权,为后来司马炎继承大统,奠定了基石。
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儿。据说他机警过人,很会用兵。“三国”里关于诸葛恪的辉煌战例没有记载,但他能官拜太傅,绝非徒有虚名。公元252年,孙权驾崩,幼主孙亮登基。曹魏司马师趁机出兵伐吴。诸葛恪亲率大军迎敌,在新城受阻,中箭坠马,落败而回。怎奈他自尊心太强,别人还没说什么呢,他自己倒起了疑心,就怕皇帝革了他的职。于是,他开始培植党羽,甚至还想抢京都御林军的权。掌管御林军的皇室宗亲孙俊马上就报告给了皇帝孙亮,两人一番商量,认为诸葛恪有谋权篡位之嫌。孙亮决定亲自去趟太傅府,以探病为由查看动静。寒暄中,诸葛恪把兵败之责全部推卸给别人了,而且还杀了二十来人。孙亮回宫之后,依然心有余悸,他断然决定除掉诸葛恪。后来孙俊设了一计,让孙亮摆了一个“鸿门宴”,在席宴之中结果了诸葛恪。
常言道:威震其主,岂能久乎?其实司马懿是真想篡国,但他韬光养晦,藏而不露;诸葛恪只是想得到重视,却好大喜功,锋芒外露。司马懿没病装病得以存活,诸葛恪确实有病,除了箭伤未愈,还有疑心顽疾,有病不医,终究难逃一死。
卖主求死
应该说被曹操所杀的人,“冤死鬼”不少。最可悲的是吕伯奢一家。曹操落难,逃至中牟县,被吕伯奢老汉留宿,老汉一家拟沽酒杀猪待客,曹操以为是吕伯奢图谋不轨,就血洗了他们一家九口。曹操得势后,还有一个没有名姓的帐内侍从,稀里糊涂地就被梦游中的曹操所杀。曹操一生信奉的是:“宁愿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所以,他杀人如麻,草菅人命。
被曹操所杀的人,也有“找死的”和“该死的”。比如击鼓骂曹的弥衡,比如不识时务的孔融,比如自作聪明的杨修等等。最该死的、也可以说是主动找死的,当属杨松。
杨松何许人也?他乃汉中一方霸主张撸手下的谋士。他对张撸极尽谄媚之能事,深得张撸信任。杨松利用他的身份地位,以及与张撸的特殊关系,大肆敛财,贪得无厌。先是做过刘璋的内应,之后又做过孙权、刘备的内应,反正谁给钱他就帮谁做事,唯利是图,陷害忠良。曹操西征平定汉中,兵至巴中,为了彻底降服张撸,派人送给杨松一件金甲宝衣,收买杨松。杨松立刻由内应升格为“内鬼”,先是离间庞德和张撸,“逼迫”庞德降了曹操。之后动员张撸降曹,见张撸不从,他又唆使张撸出城迎战,结果张撸刚一出城,他就关闭了城门,张撸力战不敌,最终被曹操生擒活捉。杨松一看,立即开城投降,把曹操迎进了城中。
曹操平定汉中,犒赏三军。封侯封将,各有所获。封了半天也没轮到杨松。他还沾沾自喜呢,以为自己的功劳最大,一定是最后封赏。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曹操吩咐手下,把杨松推出帐外,给斩了。袁阔成先生在说完这段书后,给出了这样的评语:“杨松被斩是罪有应得,他有奶便是娘,见钱眼就开。受贿这东西,大可以丧国,小能够丧身,古已有之……”如此看来,杨松出卖主子张撸,原本想求荣,事实上是求死——你也不想想,曹操是谁呀?那是世之奸雄,你若忠勇,他敬重你,你若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他绝不容你。别说你一个小小的杨松了,吕布又怎样?就因为他是“三姓家奴”,卖主求荣,秉性难改,任凭吕布再三表白,也还是难逃一死。
后人有诗叹之曰:“妨贤卖主逞奇功,积得金银终是空。家未荣华身受戮,令人千载笑杨松。”
戏说《莽撞人》
《莽撞人》是一段“贯口”,是曲艺演员基本的练功段子。它的精彩之处就在给张飞“开脸”那段。
“……曹操一见,这样勇将,焉能放走?在后面紧紧追赶!追至当阳桥前,张飞赶到,高叫:‘四弟不必惊慌,某家在此,料也无妨!’让过赵云人马,曹操赶到,不见赵云,只见一黑脸大汉,立于桥上。曹操忙问夏侯敦:‘这黑脸大汉,他是何人?’夏侯敦言到:‘他乃张飞,一莽撞人。’曹操闻听,大吃一惊:想当初关羽在白马坡前斩颜良之时,曾对某家言到,他有一结拜三弟,姓张名飞,字翼德,在百万军中,能取上将之首级,如探囊取物、翻掌观纹一般。今日一见,果然英勇。撤去某家青罗伞盖,观一观(那)莽撞人的武艺如何?青罗伞盖撤下,只见张飞:豹头环眼、面如润铁、黑中透亮、亮中透黑,压耳黒毫,颌下扎里扎煞一副黑钢髯,犹如钢针,恰似铁线。头戴镔铁盔,二龙斗宝,朱缨飘洒,上嵌——轮、罗、伞、盖、花、罐、鱼、长。身披锁子大叶连环甲,内衬皂罗袍,足登虎头战靴,胯下马——万里烟云兽,手使丈八蛇矛,站在桥头之上,咬牙切齿,捶胸愤恨……”
这是全国通用的版本,初学曲艺的人,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后来天津的杨志刚先生觉得有点欠妥,说这段“开脸”从头到脚都有介绍,单单“没穿裤子”。于是,在“内衬皂罗袍”的后面,加了一句“大红滚裤”,算是给张飞穿上了裤子了。
我想说的是,这段“贯口”存在明睁眼漏的巨大“穿帮”。
“……曹操忙问夏侯敦:‘这黑脸大汉,他是何人?’夏侯敦言到:‘他乃张飞,一莽撞人。’”问题就出在这:曹操居然不知道张飞何许人也,这怎么可能呢?在张飞长坂桥头救赵云之前,曹操已经不止一次见过张飞了,而且还是面对面的接触。我们来回忆一下。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曹操是主要召集人。那时刘备领着关张二将在公孙瓒的帐下,关羽“温酒斩华雄”之后,让曹操对刘关张刮目相看。这是曹操初识张飞。“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时候,曹操就在阵前观战,这是二识张飞。刘备丢掉小沛,没有了栖身之地,只好投奔曹操,刘关张在许都住了很多时日,刘备整天侍弄菜园,关张天天练武,期间怎可能与曹操互不相见?曹操约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关张二将担心大哥刘备的安全,怒闯曹府,见面后张飞与曹操还有过对话。袁阔成版的评书《三国演义》第29回,是“巧试探煮酒论英雄”,第84回,才是“喝断桥梁惊曹兵”,这才几年的功夫,曹操就把大名鼎鼎的张飞忘了呢?
以上是听书偶得,不是学术探讨。既然整个“三国”都是演绎,我这姑且就算戏说吧。
向死而战
公元220年10月,曹丕废汉献帝,自己登基坐殿,立国号魏。曹丕在位7年,英年早逝(卒40岁)。曹睿继位之后,朝中文武大臣还算尽心尽力,辅佐曹魏。怎奈曹睿也英年早逝(卒36岁),曹睿膝下三子,均已夭折,于是其养子曹芳继位。公元254年,曹芳在位15年之后,被司马师废为齐王,立曹髦为帝。曹髦14岁登基,年仅20岁就一命呜呼。应该说,自曹芳时起,司马氏已独揽大权,曹芳、曹髦和之后的曹奂,都属于傀儡皇帝。
曹髦的整个登基过程,举止得体、自然大方,言谈中规中矩,谦卑之中显出一种天生的高贵,一点也不像一个年仅14岁的少年天子。 他不甘心做傀儡皇帝,一直处心积虑,试图匡扶大统。两年之后,大将军司马师死于许昌,司马昭赶赴许昌处理后事。曹髦见状,认为司马兄弟一死一去,眼下都不在京都,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就下了一道圣旨,命令司马昭镇守许昌,目的就是要剥夺司马昭的军权。哪成想,曹髦毕竟还是年轻,司马昭没有听从圣旨,亲率大军返回洛阳,继续行驶大将军的统帅之权。之后几年里,曹髦被压制得几无喘息之机。司马昭佩剑上殿,一手遮天,甚至要挟曹髦下诏,封晋公,加九锡。彼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何况聪明过人的曹髦呢。曹髦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下,决定亲自讨逆。
这一天,皇帝曹髦率领一百多个由亲近卫士、宦官、杂役混合而成的“杂牌军”,冲出皇宫,杀向司马昭的住处。就在这个时候,司马昭的亲信贾充率军拦住并包围了曹髦一行。接下来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毫无招架之功的“杂牌军”瞬间溃败,曹髦被贾充的部下成济一刀刺死,曹髦的生命永远被定格在了风华正茂的20岁。
我把曹髦的讨逆之举定义为“向死而战”。因为这是古今中外最不公平的两军交战,用“以卵击石”也不足以形容双方的不对等。一些由“亲近卫士、宦官、杂役混合而成的‘杂牌军’”怎么可能对抗久经沙场的正规军?一个傀儡皇帝怎么可能撼动手握军政大权的大将军呢?曹髦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实力,也不是一时冲动,当耻辱不堪忍受、当荣誉高于生命,死又何妨?与其苟且偷生,不如高贵赴死。
曹髦死后,被草草地葬于曹氏祖坟,没有享受到一代帝王的厚葬。但他却被誉为历史上最有血性的傀儡君王,没有之一。
张飞用计
张飞张翼德自出道以来,一生总共用过三次计。
第一次是在长坂坡吓退曹兵。赵云单枪匹马在万马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张飞赶来接应,但他只带二十来个随从,想挡住曹操的数十万大军根本不可能,张飞灵机一动,让那二十来个随从各自在马尾巴上绑上树枝,纵马在小树林里往来奔跑,张飞骑马提矛立于桥头,曹操追到桥头一看,见张飞身后的树林里尘土飞扬,疑是有伏兵,慌忙下令大军后退二十里,赵云怀揣幼主刘禅得以脱身。
第二次是在巴郡智取严颜。张飞带兵直扑洛城,在巴郡被老将严颜给挡住了,严颜既不应战也不搭话,就这么耗着,张飞心生一计,命令军卒以砍柴的名义探寻绕过巴郡的路,然后故意让对方的探报得知已经找到了一条小路,骗得严颜在路旁设伏,结果被张飞生擒。
第三次是在瓦口关醉诱张郃。张郃据守瓦口关,闭关不出,张飞就想出了一个计策,领着一些军卒在阵前喝酒,一边喝一边骂阵,一连几天,张飞都佯装酩酊大醉,张郃趁机偷营劫寨,结果让张飞给杀得大败。
值得一提的是,张飞一生只用过三次计,居然三次都成功了。那么,是不是就此就可以认定,张飞这个人智勇双全呢?
当然不是。张飞是“有勇无谋”在先,“计策”成功在后。也就是说,全世界都知道他只是一个“莽撞人”,不可能有什么谋略,所以才会被他所蒙骗。这属于心理学的“先入为主”范畴。而事实上,他的这三个计策也确实没有什么含金量,经不起推敲,又浅薄可笑,等同于儿童伎俩。
第一计当属诸葛亮的功劳。曹操被诸葛亮两次火烧连营之后,胆战心慌,说诸葛亮用兵“鬼神莫测”,他是让诸葛亮的计策吓怕了,而不是因为张飞的智谋才退兵的。第二计形同“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愚人游戏。黄盖诈降还得忍受一番皮肉之苦呢,你张飞草草地故意卖个话茬就能让人相信了?结果是严颜真就相信了,不过他相信的不是张飞的智慧,而是张飞的愚钝。第三计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下集——“隔壁王二不曾偷”。其实张郃稍稍动动脑子就能想到:大敌当前,张飞怎么可能日日醉酒呢?肯定是张郃“先入为主”的心理起了作用。
幸好张飞一生只用过三计,他要是用多了,肯定就不灵了,智者千虑,还或有一失呢。更何况,张飞他,压根就不可能想出什么好计策来。
赵树发,1964年出生于辽宁盖州,1988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已出版诗集、杂文集、诗论集、曲艺作品集5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营口市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营口理工学院文学艺术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