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634-:那些即将消失的上海味道
作为一个标准的吃货,小编从小就记得奶奶说过的一句话,那就是“早餐要吃的好,午餐吃个饱,晚餐吃的少。”
而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80后上海人,“早饭”始终是我记忆中一个不可磨灭的一个名词。
上海的早餐种类繁多,例如生煎、小笼包、油条、大饼、包子、面条等等。从干的到湿的,从烤的到炸的,从蒸的到煮的,可谓是应有尽有。
但是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很多我们小时候常吃的早餐美食已经无处可寻。今天快帮厨就为大家一探那些即将消失的老上海味道。
【老虎脚爪】
老虎脚爪流行于江苏、上海一带,正面突起六个尖状物,颜色呈焦黄,由于是手工制作不用模具,六个角时常分得很开,形状类似老虎的爪子。
用发酵好的碱水面,用老式炭火炉小火慢熏至熟透,出炉时,金灿灿的外壳,带着炭炉的焦香,咬一口,外酥脆,里绵软,香甜的滋味弥漫在口中。但是因为做起来费时费力,市面上卖老虎脚爪的摊头几乎绝迹,只有少数几家还在坚持。
【米饭饼】
在上海,米饭饼和大饼一样名气大,这个几乎绝迹的早点心是老底子上海人的最爱。米饭饼其实是来自江苏北部地区一种小吃,又称米饼,以米粉加酒酿制成,制成后松软可口,一面贴着锅底,有点焦,一面雪白,且有一股浓郁的米香。
清甜软糯的米饭饼,底面金黄,略甜中带点酸,趁着热气咬一口,清甜的香气弥漫在舌间。
【麻球】
麻球是上海最著名的大众化传统名点。最早始于清代,近100年来,在上海极为盛行,这个圆圆的家伙是一种油炸糯米面食,内部常常是豆沙馅,经过油炸之后变得体态饱满,色泽金黄,皮薄香脆。
【油墩子】
油墩子,又名萝卜丝饼。将调稀的面糊,少许倒入椭圆形铁勺中,加葱花和白萝卜丝,再放进一点点肉馅,然后再用面糊覆盖后入油锅炸,等油墩子成型后脱模。再炸上几分钟等里面的馅熟了之后,用长筷子夹起后放在和炸锅一体的铁丝网架上滤油。
【柴爿馄饨】
柴爿”是吴地方言,意即“柴火”。与“柴爿”一起出镜最高的一个词就叫柴爿馄饨。“柴爿馄饨”,是上海人对流动馄饨担的称呼。
上海早年的柴爿馄饨清一色小馄饨:皮子薄如绉纱,里面裹的粉红肉馅很小一撮却有点睛之效,汤里飘着猪油、葱花、紫菜、榨菜、虾皮、蛋皮丝。
柴爿馄饨是上海的深夜食堂。但随着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城市管理渐渐变得严格起来,柴爿烟火终于消失,几乎成了历史名词。
【粢饭糕】
老上海极其普通的早点之一,除了四大金刚之外,最常见的,就要数是粢饭糕了。很多本地人,总是少不了这一口。好吃的粢饭糕,脆而不硬,松而不散,糯而不黏,咬上一口,卡蹦脆,酥香爽口,绝对不能死硬,崩坏了牙口可就不好了。吃到里面,松,热,香,有那一丝的咸味,当中的大米,粒粒可分,却又不会自动散开,的确不易。
【四大金刚】
说到上海人的早餐文化,怎么能少得了“四大金刚”——大饼、油条、豆浆、粢饭糕呢,这是80、90后儿时的回忆啊。
●大饼
上海大饼有咸味、甜味两种,怎么区分呢?一般来说,圆的大饼是甜的,方的大饼是咸的。食客通过外形就能够区分出来。
●油条是一种长条中空的油炸食品,属于传统中式面食。《宋史》记载,宋朝时,奸臣秦桧迫害岳飞,民间便发明了一种油炸食物“油炸桧”,来表达对秦桧的痛恨。久而久之,“油炸桧”变成了今天的常见食物油条。
对于老上海人来说,油条和大饼密不可分。将一个大饼和一根油条搭配在一起吃,叫做一副早点,是很多老上海人的经典搭配。小编记得小时候买油条都是要用筷子的
●豆浆,对于老上海人来讲,除了甜豆浆之外还有一种豆浆,我们俗称咸豆浆。
在豆浆上面淋上一点点醋,通过化学反应原本奶白色的豆浆会变成雪花状,然后加上虾米,紫菜,些许酱油,撒上葱花,最后把刚买来的油条撕成一段段后放入,直到软化。这种咸(豆)浆的味道可谓是只有老上海才有的独特美味。
●粢饭,前者是一种由糯米、粳米蒸煮而成的食物,粢饭冷吃、热吃都可以,两种吃法各有各的妙处,上海人口中的粢饭,可以一边吃一边捏,还可以包油条、榨菜、白糖等,在上海人眼中,糯米饭和油条的简单组合,它们组合起来那个味道可是相当不错的。
就像歌词里写的那样:“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带着我所有的情怀”。希望这份情怀能一直得到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