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报:怎样避免诗歌创作中的“浅、旧、平、虚”

现在写诗,我刚写完就不满意。细究起来,源于事后读诗所感觉到的四大毛病:浅、旧、平、虚。如何根治此类毛病,经反复思考有以下方法,不知是否真地有效,待以后检验。

  一、深度开掘避其浅

  所谓”浅“是指诗歌的立意浅薄,没有深邃的意蕴内涵。在诗歌表达方式上,总想站出来表述诗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点,甚至生怕读者不明白,总要用直白抽象的方式唱明诗歌意图。结果这样的诗让读者一眼看穿、一览无余,无法引起读者的想象和回味,没有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此类诗歌意蕴不足,用词浅显,缺乏质感和张力。

  解决方法是诗人在灵感来临近之际不急于下笔,而是要在头脑中反复思考,站在生命本质和哲学思考的高度确定诗歌立意。在下笔之前要学会在意念中变换不同的视角、不断打磨要表达的意图,而且要精深追问自己想表达的立意是否一般化、或者别人是否早已有过类似的诗歌,还要思考,在诗歌意象采用、话语呈现方式上是否要换一种新颖的视角和方式,要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深度开掘灵感的意蕴,同时要特别注意的是,绝对不能采用惯性的创作方式在低水平浅显地反复重复自己,更不能跳将出来直接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意图,否则会彻底毁掉一个来之不易的创作灵感。另外,这一过程也可以在下笔写作之后不断修改的过程中趁热打铁反复重写,最终予以确认。这样或许可以治愈”浅“的毛病。

  二、着意创新荡其旧

  所谓”旧“是指意象陈旧、结构方式老套陈旧、语言呈现方式陈旧。写诗切不可太过顺利,因为顺畅的一挥而就往往意味着用老词,用习惯的结构方式、表达方式和切入视角,就像顺着习惯的滑梯跌入平庸的泥淖。采取用烂了的诗歌意象,这样写出来的是一定是毫无新意,令人难以卒读的散发着霉味的陈腐之作。

  解决方法是,边写边着意思考一个致命底线:哪怕有一点,也要与他人、与既往的自己有所不同,要有新意。要么是写什么(即题材选择);要么是切入视角,要么是语言表达方式或语言风格,要么是诗歌采用全新的意象,即便采用别人用过的意象也要有所改变,否则宁可不写。

  三、巧妙嫁接除其平

  所谓”平“是指诗人过于老实,缺乏灵动的思维。喜欢用平实的方式写作诗歌。太老实的诗歌没有韵味,太老实的诗人不让读者喜欢。

  要学会适度陌生化的技巧,变换角度、变换语言风格,要学会给读者设置阅读障碍,从而激发读者的求知欲望,引导读者探究诗歌的深层意蕴,领悟诗人的创作意图。甚至诗歌可以有不确定的写作目的和立意,设置一种开放的结构方式,让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不同的理解。可以采取错位嫁接、虚实相映的方式使一首诗歌映射多种光彩,让读者在懂与非懂之间感悟诗作的深沉底蕴。做到既不平实寡淡,又不艰涩难懂。把握好分寸,考验的是诗人的创新意志和艺术功力。

  四、严格瘦身去其虚

  所谓”虚“是指我写的诗总感觉有些虚胖,不够精炼。特别是采用口语的方式写出的诗,无论长短都给人以虚浮的感觉。很遗憾的是一两个闪亮的灵感或佳句被如潮的一般化的意象和平庸的词汇给稀释了。冲淡了诗歌应有的韵味。

  治疗方法是坚决拒绝使用一般化的意象、用滥了的词汇、死板起承转合的结构模式,即使用了也要坚决剔除。还要特别注意力避模式化、程式化的诗歌创作方法,这是新诗创作的大敌。要学会保持精华意象和语句的纯度,切不可像掺水一样地人为拉长,无论诗歌长短,要坚持写高度凝练、有质感、有张力的诗歌。

  坚持诗歌创作的底线,以心目中始终坚守的“不同凡俗的创作追求”根治自己诗歌创作中“浅、旧、平、虚”四大毛病,力争写出凝练深厚的诗歌精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