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避讳是什么?两个皇帝为了避讳,闹出了千古笑谈

蝗虫的蝗字带个皇字,在古代皇权时代怎么没被修改掉?

假若蝗字要避讳,那势必因其灾难性的连锁反应,辉煌、惶恐、遑遽……这些字岂不是都要避讳了,最倒霉的是“皇甫”这个姓。古代有皇帝就做过这种事儿,结果……哈哈哈哈哈,除了留下笑柄,毫无可取之处。

避讳

所谓避讳,是指封建时期,为了维护严格的等级尊卑,在说话或写文时,若遇到君主或贤人、父母的名字时,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而要用别字替代。就跟你现在上网谈论到一些敏感词时,用***替代一样,也是一种被迫的避讳。

避讳的起源很早,而且说法不一,最早的说法是起源于夏朝,最晚则是春秋时期,但避讳的标准被明确且实行,则是从孔子编纂《春秋》开始的: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

  • 为尊者讳

尊者分为本朝历代帝王和长官,比如汉光武帝刘秀时期,为了避讳,将秀才改为茂才;康熙皇帝玄烨,写的时候玄字要少一点;也有例外,清朝初入关,为了稳定民心,顺治皇帝福临就决定不要避讳“福”字,理由是不能为了朕一人,而使天下百姓无福。

下属也必须要避长官的讳,如果你足够娇蛮,甚至可以命令当地所有百姓都避你的名讳,俗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是避长官讳最著名的例子,说有一个名登的州官,下令百姓要避讳,但依照传统,正月十五要点灯三天,这个“点灯”犯讳了,咋办呢?就用放火替代,就有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的千古笑话。

  • 为贤者讳

避圣贤的讳,特指避讳孔子和孟子,但不同的朝代也有一些特例,比如避周公讳、避老子讳等。孔子名丘,这个字就需要避讳,清朝规定,凡是丘姓,要加个耳朵旁,写作邱,读作“qi”,现在姓邱的人,有一部分就是从丘姓来的,当然了,后来也有把邱姓改回丘的。

  • 为亲者讳

指避父母和祖父母的讳,属于私讳。最倒霉的唐朝诗人李贺,他父亲名晋,由于避讳,他一生不能中进士;杜甫父亲名闲,老杜作诗从不用闲字。苏轼的爷爷名序,因此三苏在作序的时候,都改用“引”或“叙”替代。

不仅要避讳自己父祖之讳,与人交往时,还要注意避免别人父祖的讳,比如你与李贺交往,就不能说你爹李晋怎么怎么样,会挨揍的。

说回“皇”字

总有一些膨胀到不行的皇帝,喜欢做一些特立独行的事情,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福”字,乾隆皇帝就规定全国上下家里都不能有“五福临门”四个字,为他的老祖宗顺治帝避讳,说起来,人本家都没有不乐意,你瞎操心什么。

还有北周宣帝宇文赟,这货自称天元皇帝,十分膨胀,表示要避讳“天、高、上、大”这些字,如果一个现代人穿越到北周,嘴里念着:“哇,这么高大上,你咋不上天呢”?

卒。

宋徽宗也是个很膨胀的皇帝,政和年间“龙、天、君、玉、帝、上、圣、”这些字都需要避讳,问题就来了,这些都是常用字,如果都要避讳,岂不是天下人找麻烦。于是乎,全国掀起了一股改名热,最有趣的是端明殿学士程振,字伯玉,伯代表家中排行老大,玉代表品德高洁,多美的字啊,愣是被这一道命令改成了“伯起”,再加上他这个“程”姓,简直不忍直视。

“周宣帝自称天元皇帝,不听人有天、高、上、大之称……政和中,禁中外不许以龙、天、君、玉、帝、上、圣、皇等为名字……既非上帝名讳,又无经据,谄佞不根,贻讥后世,罢之。”——宋·洪迈《容斋随笔·禁天高之称》

这要是放在现代,怕不是会被人耻笑一生,求程伯起的心理阴影面积。

搞出了不少闹剧之后,宋徽宗也遭不住了,于宣和年间亲自下诏,废除这一避讳规定,理由是这些字既不是皇帝的名字,也不是祖先的名字,也没有经典作为避讳依据,胡闹下去可能会被后世耻笑,朕要脸啊。

宋徽宗恐怕想不到,他虽然之所能改,但为时已晚。

所以你看,宋徽宗的诏令里面就有避讳“皇”字,但事实证明不可行。实际上,有些皇帝为了方便,往往会给后代名字用一些较为生僻的字,因为皇帝的后代说不定哪天就当皇帝了,百姓都要避讳;也有皇帝为了方便人们避讳,把自己名字改为生僻同音字;像周宣帝、宋徽宗这样乱搞的,嘿嘿,都成了亡国之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