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不止人间有爱情,更是道德腊之辰,魁星点斗增文运!
今天七月初七,早晨已经被摆满大街的大束玫瑰花吓了一跳,不知道牛郎织女要是在天空看到会不会被现在的铺天盖地的花海吓的不敢过银河。大家都知道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但知道他们是怎么演变的吗?
从天文学上来说,牛郎与织女星隔着银河,牛郎星距地球16光年,而织女星距离地球26.4光年。也就是说,牛郎和织女根本就不在以地球球面为基准的同一个平面上。而牛郎织女最早也没有爱情故事。
织女,只是汉滨女神。织女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大东篇》,和牵牛星是隔着银河相对的两颗星,彼此之间没有关系,也没有神格化和人格化。后来的刘安在《淮南子》中第一次提到:妾宓妃,妻织女。《春秋元命苞》提到:织女之为言,神女也。
第一次神格化,织女变成一个女神,但还是没有和牛郎有爱情故事。只是到了班固时期,《西都赋》中提到: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李善注引《汉宫阙疏》说:昆明池上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这是首次将牵牛织女具象化到人。但就算如此,也还没有爱情关系。直到《文选·洛神赋》李善注: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随即在《古诗十九首》中有了正式的文学描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牛郎织女》中,故事得以展开。
《月令广义》引《小说》: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这是七夕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没有添加各种各样传说的“佐料”之前的原始版本,原汁原味,失去了被过度渲染和五光十色的包装,还原了这个故事本来的教育意义,就是女人不能放弃自己的事业,男人不能贪图安逸!
当然今天的主要内容并不是为了讲述这个变了味的故事,而是来看,七月初七这个日子有什么特别。
七月初七,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五腊之一的道德腊,道教据古代“腊日”祭先祖、百神之制,创五腊日,至今为道教所奉行。此五腊日为道教之重要节日,届时要按传统设醮祭天,祭祀先祖,以求福寿。正月一日为天腊,是“五帝校定生人神气时限长短”之日;五月五日为地腊,是“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之日;七月七日为道德腊,是“五帝校定生人骨体枯盛”之日;十月一日为民岁腊,是“五帝校定生人禄科官爵”之日;十二月初八为王侯腊,是“五帝校定生人处所,受禄分野”之日。是日犯者削禄夺纪,斋祭先祖,祈求寿福。
关于五腊日,《赤松子章历卷二》有:“王长谓赵升真人曰:子知五腊日乎?赵升真人曰:吾於鹤呜洞侍右,闻先师与郁华真人论之,五腊日者,五行旬尽,新旧交接,恩赦求真,降注生气,添神请算之良 日也。此日五帝朝会玄都,统御人间地府、五岳四渎、三万六千阴阳,校定生人,延益之良日也。学道修真求生之士,此日可斋戒沐浴,朝真行道。今故明传妙旨, 可宜勤行之。......,七月七日道德腊,五帝校定生人骨体枯盛,学业文籍,名官降益。其日可谢罪、请福、服气、沐浴、祭祀先亡。其日不可伐树碎石,食啖酸咸,乘骑临险。可导引摄理,展舒筋骨。”因此,五腊日为五帝考校之日,此日宜修斋祈福而不是谈情说爱。
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在科举制度里,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 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因此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
因“魁”又有“鬼”抢“斗”之意,故魁星又被形象化。在科举考试中,取得高第即称作“魁”,就是出于“魁”与“奎”的同音,并有“首”之意的缘故。他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官运就会与之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