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猪吃老虎——探析新罗在唐朝灭百济、高丽战争前后的外交战
职贡图
在“海东三国”中,新罗虽然第一个立国(公元前57年,高句丽于公元前37年、百济于公元前18年),但一般认为新罗是实力相对弱小的一个,新罗能够借助唐朝的力量灭掉其他二个国家,其外交手段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相较于高句丽、百济两国被动、僵化的外交术,新罗在对唐的外交方面可说是取得了完胜。
唐朝军事介入前,新罗面临窘迫局面
新罗曾多次遭受北面高句丽、南面倭国、西面百济的进攻。而且,在新罗跟大唐密切交往之前,其军事、政治、文化方面均落后于周边国家,这也导致了新罗在战场上不断吃败仗,近邻百济对新罗一度保持了强大的攻势,不断夺取新罗的城池。
《三国史记 新罗本纪》:(642年)秋七月,百济王义慈大举兵,攻取国西四十余城...八月,百济将军允忠,领兵攻拔大耶城,都督伊餐品释、舍知竹竹、龙石等战死。
百济不断侵凌,尤其是大耶城主伊餐品释系新罗权臣金春秋(后继位国王)的女婿,其爱女也同时被害。金春秋十分悲痛,发誓要不惜一切手段,吞并百济,以雪国仇家恨。
《三国史记 新罗本纪》:初,大耶之败也,都督品释之妻死焉,是春秋之女也。春秋闻之,倚柱而立,终日不瞬,既而言曰:“嗟乎!大丈夫岂不能吞百济乎!”
金春秋首先谋求联合高句丽灭百济,在提请新罗善德女王同意后,亲自出使高句丽,希望摒弃前嫌,联合出兵百济。高句丽王高臧要求百济先割让竹岭西北之地。金春秋失望地说:我本来请求贵国出兵,你却来要求我国的土地,我这里只有一条命!高句丽王大怒,将其软禁。后来金春秋设计从高句丽逃回,从此新罗不再对高句丽存有幻想,旧仇增添了新恨,转而向大唐寻求帮助,请求对高句丽、百济两国发兵。
新罗怎么通过外交鼓动大唐对高句丽、百济开战
新罗王金春秋和金法敏
1、王储亲自出使大唐。跟高句丽、百济只派普通使者出使大唐相比,新罗要重视得多,出使的规格也要高得多,其两代雄主金春秋、金法敏作为储君时都曾亲自出使大唐,唐朝对于他们也礼遇隆重,建立了亲密关系,维护新罗在半岛的利益。金春秋为了表示“事大”的诚意,还特地要求把唐朝的一套典章制度、服饰礼仪都复制到新罗(为此还受到倭国责难),使用大唐年号,并安排儿子在唐朝宫廷担任宿卫,从而赢得了唐朝皇帝的充分信任。
《三国史记 新罗本纪》:春秋又请改其章服,以从中华制...始行中国永徽年号...金仁问入唐朝贡,仍留宿卫。
《日本书纪》:新罗贡调使知万沙餐等,着唐国服,泊于筑紫。朝廷恶恣移俗,呵责追还。
新罗国王金春秋、金法敏父子通过出使大唐,不仅跟唐朝交好,还对唐朝的外交、军事情况充分了解,作出一系列准确判断,逐渐借助唐朝的力量为其所用。同时,依照吸收借鉴唐朝的先进制度对国内进行改良,不断增强新罗的军事实力。
2、苦苦哀求,以情动人。新罗派向大唐的使者“相望于路”,通过不断进贡讨好大国,并夸大事态、不断告急,请求大唐皇帝“哀怜”,营造出一种即将被高句丽和百济联合攻灭的态势,博得唐朝的同情。
《新唐书 东夷传》:新罗遣使者上书言:“高丽、百济联和,将见讨。谨归命天子。”帝问:“若何而免?”使者曰:“计穷矣,惟陛下哀怜!”
《三国史记 新罗本纪》:(642年)王遣使,告急于太宗...(643年)遣使大唐献方物...秋九月,遣使大唐上言:“高句丽、百济侵凌臣国,累遭攻击数十城。两国连兵,期之必取。将以今兹九月大举,臣国社稷必不获全,谨遣陪陈归命大国,愿乞偏师,以存救援。”(644年)遣使大唐献方物。(645年)遣使大唐献方物...遣使入朝求救,相望于路。
新罗不断的苦苦哀求,终于打动了唐太宗李世民,加上太宗本身有讨伐高句丽的平生志愿(帝曰:“高句丽,本四郡地耳。”),于645年亲征高句丽,虽然击溃了高句丽军主力,因顿兵于坚固的安市城下三月之久,在寒冬来临前班师回朝,高句丽躲过一劫。
3、趁热打铁,借势发力。高句丽、百济感觉危机后,开始通过和亲来结成联盟。645年,唐太宗攻打高句丽时,新罗也出兵三万相助,百济则趁机袭取了新罗西部的城池。新罗借此巩固自己作为大唐的“小弟”地位,不断请求唐朝跨海进攻百济。
《三国史记 百济本纪》:(643年)冬十一月,王与高句丽和亲...(645年)王闻太宗亲征高句丽,征兵新罗。乘其间袭取新罗七城。(648年)春三月,义直袭取新罗西鄙腰车等一十余城。
本来唐朝跟百济并不接壤,百济也并没有占据唐朝的尺寸之地,新罗和百济的恩怨应该说跟唐朝没半毛钱关系,唐朝也没必要大举出兵。新罗为了让唐朝出兵百济,继续络绎不绝派出使者,添油加醋地向唐朝反映高句丽、百济对其联合侵略,请求唐朝出兵干涉。在新罗“饱和式”外交攻势下,终于又说动了唐高宗李治。651年,高宗向百济发出战争威胁,要其归还侵占土地,否则“无贻后悔”。
《三国史记 百济本纪》:(唐高宗说)新罗使金法敏奏言:“高句丽、百济唇齿相依,竟举干戈,侵逼交至,大城重镇,并为百济所并...乞诏百济,令归所侵之城。”朕以其言既顺,不可不许...王可深思朕言,自求多福,审图良策,无贻后悔。
唐太宗与唐高宗
而此时的百济国义慈王是个昏君,在大唐的大棒即将挥舞之际,没有努力跟大唐缓和关系,也不好好解释,而是与倭国加强联盟,并与高句丽、靺鞨继续攻打新罗。他荒淫耽乐,醉生梦死,不听谏言,将劝谏的大臣佐平成忠下入狱饿死。
660年,忍无可忍的唐朝终于出兵,派遣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统大军13万,浮海进攻百济。新罗也倾国出征,派大将金庾信率兵5万会攻百济。结果,新罗军还没赶到的时候,唐军就一举攻灭百济,将百济王及贵族俘获送往大唐,并在百济故地设置熊津等五都督府进行治理。立国678年的百济灭亡。
《新唐书 东夷传》:定方执义慈、隆及小王孝演、酋长五十八人送京师,平其国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户七十六万。乃析置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擢酋渠长治之。
百济匠人在日本协助建造的法隆寺,为世界现存最古老木结构建筑
攻灭百济后,新罗的外交方向:巩固唐罗联盟,消灭百济余烬,摧灭高句丽
新罗由于失期未赶上唐军与百济的决战,唐朝占领了百济故地,新罗灭亡百济的目的已经达到,吞并百济的目的却落空,所以对唐朝是有意见的。但新罗此时并未跟唐朝翻脸,而是继续对唐朝俯首帖耳。这是为什么呢?
1、联合唐军扑灭百济复国运动。百济毕竟是一个立国近700年的国家,虽然国王被俘虏到大唐,人民对国家是有深厚感情的。唐朝攻灭百济后,都督府只留下刘仁愿带一万兵马驻守,统治很薄弱,百济人民很快掀起了复国运动,并从倭国迎回为质子的王子扶余丰。新罗如果此时跟唐朝翻脸,百济势必复国成功,新罗原先一番努力就泡汤了。
《三国史记 百济本纪》:武王从子福信尝将兵,乃与浮屠道琛据周留城叛,迎古王子扶余丰,尝委质于倭国者,立之为王。
唐朝于是开打第二次百济战争,派出大将刘仁轨打败了百济军的主力,新罗则不断以优势兵力对百济各地复国势力进行各个击破,展开大肆屠杀,百济国土“僵尸茹莽”,人民大批被杀,复国运动渐趋式微。
高句丽丸都遗址将军坟
2、借助唐军攻灭高句丽。高句丽本来就是海东第一强国,长期占汉四郡之地,唐朝也想一举解决高句丽问题,于660、661年先后出兵,大将苏定方率军歼灭高句丽大量主力,一度包围首都平壤,但新罗援军迟迟不到,唐军沃沮道总管庞孝泰与其子十三人一起战死,唐军难以对抗平壤的寒冬,于662年冬被迫撤军。
直到666年,高句丽泉盖苏文死,儿子们发生内讧,唐朝取得了出兵的绝佳机会,于668年终于攻破平壤,灭亡了立国705年的高句丽。唐军将高句丽王及20多万人口全部解往唐朝,并在高句丽故地置九都督府,驻军2万镇守。
《新唐书 东夷传》:秋九月,李勣拔平壤...执王及男建等。
《三国史记 新罗本纪》:九月二十一日,与大军合围平壤,高句丽王先遣泉男产等,诣英公请降。英公以王宝臧、王子福男、德男、大臣等二十余万口回唐。
唐倭白江口之战
3、借助唐军驱逐倭国势力。长期以来,倭国跟百济一直保持良好关系,而跟新罗战事频发。百济几乎每年向倭国进贡,倭国自认为是百济的宗主国,所以支持百济复国。听闻百济复国势力被唐朝攻打,倭国决定大举救援,于是引发了663年唐倭的白江口海战。刘仁轨率领的唐军水师全歼倭国将领朴市田来津援军,倭国从此退出了东北亚战争的角逐,转而向唐朝全面学习。
《三国史记 百济本纪》:(百济)遣使高句丽、倭国乞师,以拒唐兵。
《日本书记》:日本诸将与百济王...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大唐便自左右夹船绕战。须臾之际,官军败绩,赴水逆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朴市田来津仰天而誓,切齿而嗔,杀数十人,于焉战死。
《旧唐书》:遇倭人白江口,四战皆克,焚四百艘,海水为丹。扶余丰脱身走,获其宝剑。伪王子扶余忠胜、忠志等率其众与倭人降。
就这样,新罗通过韬光养晦,充分借助唐朝的力量,打击百济复国势力,配合唐朝灭亡高句丽,还消灭了倭国援军,终于达成了多年来新罗外交基本目标。但新罗王金法敏的根本目标不止于此,他还要吞并百济故地,占领了百济故地很多城池。
此时,唐朝也开始察觉新罗的野心,决定扶持百济傀儡政权。665年,由百济镇守使刘仁愿、刘仁轨在熊津就利山,举行了大唐、新罗、百济三方会盟仪式,规定新罗、百济“结好和亲,各承诏命”,不得互相攻击,目的是保住大唐在百济故地的熊津都督府。
新罗王金法敏虽然假惺惺地同意会盟,但为了得到百济故地,私下已经做好跟大唐不惜一战的准备。大唐对于新罗来说是个庞然大物,明目张胆的开衅无异于以卵击石,金法敏怎么达到吞并百济目的呢?
唐朝-新罗战争期间的新罗外交:一手硬,一手软
三方会盟不久,新罗就屡屡开衅,继续攻打百济故地的城池,收揽高句丽、百济遗民为其所用。新罗派去唐朝的使者也开始阳奉阴违。于是唐高宗拘留了新罗使者良图,良图很快死于狱中,两国的关系趋于破裂,但新罗并没有公开跟大唐决裂,而是采取了“军事硬、外交软”的方式应对唐朝。
萧绎《职贡图》中的百济国使
战略一:吞并百济故地,突袭唐军和船队。新罗掀起对百济故地的全面战争,攻打吞并百济故地的城池,继续屠灭百济抵抗人士,将百济故地全部纳入新罗版图。由于唐军在百济兵力较少,新罗对唐朝百济驻军发动进攻,并突袭了唐朝海上的运粮船队,切断了百济方面的后勤补给,令唐朝在百济的驻军陷于困境,很快在新罗的进攻下覆灭。
《三国史记 新罗本纪》:举兵讨百济...攻取城六十三,徙其人于内陆...斩首七千级,获战马兵械甚多。
《三国史记 新罗本纪》:(671年)六月,遂与唐军战于石城,斩首五千三百级,获百济将军二人,唐果毅六人...冬十月六日,击唐漕船七十余艘,捉郎将钳耳大侯,士卒百余人,其沦没死者,不可胜数。
战略二:扶持高句丽残余牵制大唐。新罗王通过收揽和扶持高句丽王子安胜残余势力,“册封”安胜为高句丽王,借高句丽残余势力在北方对抗唐朝,成为新罗在北部屏藩,目的是使大唐无暇顾及南方的百济战事。
《三国史记 高句丽本纪》:(高句丽)王之庶子安胜率四千余户投新罗。
《三国史记 新罗本纪》:王纳高句丽叛众...(金春秋)命公为高句丽王。公宜抚集遗民,绍兴旧绪,永为邻国,事同昆弟。
唐朝在半岛设立的都督府
战略三:缓和与倭国的外交关系。高句丽、百济灭国后,新罗已经预判到要为了争夺百济故地跟唐朝开战,于是主动与倭国重新恢复十多年中断的邦交,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防止陷入被围攻。
《日本书纪》:(668年)秋九月,新罗遣沙椽级餐金东严等进调。乙酉,遣小山下道守臣麻吕、吉士小鲔于新罗。
战略四、表面上不断向大唐请罪。新罗王金法敏依旧保留唐朝册封的“鸡林州大都督”的身份,表示不违册命。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断进行解释,说新罗为了供养大唐驻军,国内老百姓吃草根树皮,(“所储军粮,漕运并尽,新罗百姓,草根犹自不足”),并搬出灭高句丽一战,新罗先锋率先进入平壤,英国公李勣却认定新罗无功,表示满腹委屈等等。672年,新罗还派使者到唐朝隆重谢罪,自称“南山之竹,不足书臣之罪”,并进贡金银方物,借此麻痹唐朝皇帝,以求在军事上取得更大胜利。
唐高宗当然不是傻瓜,对金法敏的鬼蜮伎俩看得一清二楚,派出刘仁轨、高侃、李谨行等将领出征半岛。672年,高侃军在石门大败新罗军,新罗一批重要将领阵亡。675年,刘仁轨又在七重城大败新罗军。后来双方互有胜负,总体上在高句丽故地继续缠斗,而百济故地已被新罗占领。
唐朝-新罗战争及安东都督府的内迁
此时的唐朝也有苦衷,帝国西面正面临吐蕃的强大压力,在670年的大非川一战中,唐军数万精锐葬身高原,主将薛仁贵仅以身免,从此唐朝对吐蕃不得不实行防守态势。与此同时,恰逢唐朝府兵制的崩溃期,征兵越来越难,唐军战斗力不断下降。唐朝迫于这种局面,需要尽快结束半岛战事。676年,在多次打打停停之后,两国终于事实上停战。唐朝默认了新罗在百济故地的统治,双方国土以大同江为界,后来在唐玄宗时期进行了正式确认。
结语:
至此,新罗两代君主长达数十年外交“示弱”和韬光养晦,通过借助大唐力量统一了半岛,消灭了两大强邻,随后突然“变脸”驱逐大唐势力,实现了当初吞并百济的战略构想。而大唐占领的高句丽北部,也很快被渤海国所占据,实际上为他人白白做了一回嫁衣。即便如此,新罗在战后依然保持积极外交,奉行“事大”原则,基本保持了每年一到两次向唐朝进贡的节奏,及时安抚唐朝皇帝的愤怒情绪,巩固了半岛统一的胜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