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 | 庄子论名利 : 知足常乐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让王》
【译解】: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知足者常乐,在生活之中每每老人都会用词话语奉劝孩子、后人,可见词语的魅力,看似平淡无奇,但真正要遵循其法则,则要细细的探讨一番。
窥视一下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忙碌穿梭于世间,在心理上,人如果认为所拥有的,已经能满足需要,此心理状态即可称做“知足”。真正知足者,不论所有者为何,皆能满足,自然而然不虞匮乏,是为“多”。反之,不论人所拥有的是什么、有多少,皆无法满足,必然感觉“少”。两者相较,在心理认知上,前者虽“无”尚“多”,后者纵“有”却“少”。富之本意为多,贫本意为乏,人之富与贫,端视其“知足”与否而定。
人之行为,若只来自外在环境的刺激,则称为习惯性或潜意识行为;若受理性支配,则称做意识行为。后者在判断抉择之际,能不计利、害,无视生理、心理之感受,完全在意识控制之下,只求目标之达成。
清朝人金圣叹在《临江仙》一词中说:“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人生一世,始终会与名利相伴,选择什么样的名利观就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选择贪婪就选择了低俗,选择淡泊就选择了高尚。若想不为名利所累,其实也简单:视之越重,害处愈大;视之越轻,益处愈多。
人如果能看开一切,不计名利,就会生活得开心很多,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就能达到庄子心目中的“逍遥”境界:内心没有贵贱尊卑的隔阂,没有仁义礼乐的束缚,没有功名利禄的争逐,过上无忧无虑,安闲自在的生活,身心获得完全的自由。诸葛亮曾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要有正确的名利观,就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如果心中没有远大的目标,势必只会看重眼前的利益。
历览古今中外无数英雄人物的精神境界,不难发现,只有视事业重如山,才能做到看名利淡如水。另外,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俗话说:人到无求品自高。名利本身并不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但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金钱、名利对人的诱惑就会越来越强烈。如果抵御不了这种诱惑,就可能走上不归路。
知足是红尘的淡化剂,心如止水,沉稳恬静,拥有平淡,不拘泥人言是非,不沉迷利禄功名,脱离尘世喧嚣之境,视悲欢荣辱如过眼烟云,不为权势所羁绊,不为物欲所拖累,鸢飞戾天者,望“庄”息心;经纶世务者,窥“庄”深思,以一颗平常心直面人生,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业,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灵魂的自由。庄学中的隽语层出不穷。多少人不是为了金钱而无形地在为自己挖着坟墓,名利与金钱似乎已把太多人推向了深渊,吞噬着人们的原本拥有的那颗明净的心灵,我们看待“名利”,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要用唯物辨证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
做人要像庄子,“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庄子用一双锐利的眼睛窥探出世道混乱的根源:”名利受到追捧,智慧被用在人与人相争之间。正因为世道混浊,所以他选择归隐;也正因为总有小人在扮演黄雀,他断然拒绝楚王封赏,挥手告别官场,“不为物役”;正因为人生有太多的不自由,所以他活得率真自然,“逍遥游”,“无所待”,不让世俗的镣铐锁住自己的肢体。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的仰天大笑夺门而去,不都有庄子的影子么?忘却许多无意义的纷争,以天地为棺木,以日月为连璧。好一个豁达的庄子!
作者小传 :刘勇,男,本科。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省庄子研究会常务理事。蒙城县政协常委、县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全国小小说高研班辅导老师。先后在《小说月刊》、《青春阅读》、《山西文学》、《文学港》等期刊上发表散文、小说1000多篇,著作品集《折子戏》、《寂寞心船》、《情语漆园》、《清廉庄子》《亲爱的寂寞花开》等。多篇散文、小小说入选《值得中学生珍藏100篇散文》、《中学生喜爱散文全集》《中学生必读的100篇成长小小说》、《情感读本》、《语文同步辅导读本》、《中外经典小说大系》等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