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怀梦 | 我所认识的刘作忠先生
我所认识的刘作忠先生
三十六年前,我正在读高中。有一天的晚上,我听见我的父亲与其朋友聊天,他们谈到江陵化肥厂,有一位青年工人,酷爱文学创作,尤其喜爱对联的事情。
刘作忠先生的大名就这样走进我的脑海里了。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时候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报刊杂志作品,均无一例外的倾向于对文革的控诉中,反思中,形成了所谓的"伤痕文学"。
可是刘作忠先生,有别于当年绝大多数痴迷文学的青年。他就另辟蹊径,选择了一个不被人们所热捧的楹联,作为自己所钻研的课题。当时有关楹联这方面的资料奇缺,他以拼命三郎的精神,就靠着自己的一双脚踏遍了湖北各地的名山大川,游历旅游景点,探访古刹名寺,拜访各地的文人墨客。功夫不有心人!他终于搜集并整理出了大量的弥足珍贵的楹联来。经过他几年的辛勤耕耘,终于在八十年代末期出版了他人生的第一部专著————《湖北名胜楹联辑》。这本书填补了我省名胜楹联的空白。在当时交通不发达,信息不畅通的条件下,对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壮举。可以想象这对他来说无疑就是一趟文化苦旅!他的故事就这样引起当时沙市文化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的刘作忠先生。
本世纪初,我的一幅对联一不小心获得了荆州电视台马年新春征联二等奖。此时的刘作忠先生受市电视台的邀请作为颁奖嘉宾参加了颁奖晚会。这时我们父子俩才有机缘与他见面。我们双方见面的时间不长,谈话不多,但是双方都有一见如故之感。他给我的印象是:平和,亲切,诚恳,坦率。
这是我第一次所见到的刘作忠先生。二十多年前,一个不经意的故事中的人,居然我们有了第一次见面的机会了。
同年,农历四月的一天晚上,我刚刚从建筑工地做小工回来。家里的电话铃声响起,电话通知:“岑河镇文化界的朋友,我们有意向要组织一个‘读书之友’活动”。承蒙当时政府负责人及黄振文校长的特别关注,我十分荣幸地受邀参加了这次活动,我只是忝为其列。当时受邀请的有荆州文学界、诗词界、书画界、藏书界、新闻界的朋友,刘作忠先生也是受邀代表。活动结束后,在我父亲的带领下,我专门拜见了刘作忠先生,我们双方进行了比较长时间的交谈。
难为刘作忠先生对我当时的境遇甚为关切,他询问了我的一些生活和工作中的情况。我均一一作答,当时我真是兴奋得不得了。我不得不感叹:人与人之间的相识,往往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机缘。这不?二十多年以前故事中的刘作忠先生,又出现在我的面前了!
刘作忠先生对我说,他手里有相当数量的民国历史资料,需要人帮他誊写,并还说按字数付酬,问我愿不愿意接受此事,我当即就答应了他。
在这期间我同时担任两份家教,天晴时,出外做活,雨天或休息日,我就誊写资料。
这是我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历史,对我来说只能是一知半解。我所接触的民国历史是一段被妖魔化的历史!刘作忠先生要我誊写的资料就是《申报》。《申报》是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影响最为广泛的报纸。原沙市市人民政府因编撰文史资料的需要,就派遣刘作忠先生到上海图书馆查找,复印原始资料。他在上海图书馆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他足不出户,兢兢业业地选择资料,复印资料。为此他的视力也急剧下降了。他所选择的资料,时间跨度大,从晚清政府到一九四八年,近半个世纪;涉及的范围广,全镜式地展示出民国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教育及历史变革中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现状,民国的市井百态。这是记录民国历史的最为原始,最为珍贵的资料了。
我年少时就有读报的好习惯。我读初中时,我的父亲就给我订了《中国少年报》。我到了高中还经常看《光明日报》、《参考消息》。有时候我还看看《人民电影》中刊载的电影文学剧本。当我听说刘作忠先生要我帮他誊写的资料,竟然均出自于《申报》。《申报》对于我来说闻所未闻。我实事求是的说,我读书十年,空有其名;教书十七年也是浑浑噩噩的徒有虚名。作为曾经的教师,我居然还未听说过《申报》。我等孤陋寡闻到了何等地步?
我的求知欲时时催促我快点能见识到《申报》。参加"读书之友"的活动后,按照我们双方约定的时间,我去了刘作忠先生家。我一进门,这哪里是我们平常所想像的家呀!分明就是书的海洋。整间三室一厅除了卫生间,还有一张简易的床外,三万余册书排列得整整齐齐的。我顿时惊叹不已!他与我交谈了一会儿,提出了誊写资料的具体要求,他还送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包给我,并说装资料方便。到了午饭时,承蒙先生的热情款待,吃饭,喝酒,聊家常。
这是我第一次到刘作忠先生的家里。
我用了三年多的时间,誊写了两百多万字的民国历史资料。民国历史就是这样走进了我的视野。这与我在学校学习的民国历史是完全不一样的。受刘作忠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影响,我是一边誊写,一边学习的。《申报》中的字迹非常小,小到如绿豆大小一样,看起来非常吃力,我那时就戴上了眼睛,再加上放大镜,才能认清字迹。《申报》中的字都是繁体字,我就放一本词典在旁边备查字用。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以前的《申报》就没有标点,且都是用文言文表述的,少不了断句。慢慢的我逐渐对民国历史有兴趣了,也能将繁体字通读了。我真正获取的知识一方面来自我的父亲,一方面得益于刘作忠先生给我的这个机遇。这机遇是前世修来的,能接善缘才是真!不知不觉我也学会了独立思考,敢于对我以前所学的历史知识提出质疑!
三年多时间的辛勤耕耘,我从《申报》中了解了"西安事变"的真实面目。这事件在当年的报道中,仅因该事件的发生,双方死难的卫兵就达数百人,其中原国民党将军邵元冲也未幸免于难,这并不是现代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教科书所介绍的西安事变是如何的英明,如何具有伟大的意义。"西安事变"是一次充满血色的洗礼,是悲壮的!宋美龄冒着日本空军的炮火,将个人生命置之度外,她走向战场的最前沿阵地去慰问空军战士。宋美龄几次只身赴美,请求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作为当时的第一夫人,她又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这是她的智慧与能力,魅力与胆识的最好体现,而在这以前我所了解的是宋美龄的生活十分奢侈,用牛奶洗澡。国民党元老吴睢辉先生趣谈计划生育,上海闻人杜月笙在抗战期间,面对民族危难之际,慷慨购战机资助抗日,可他留给后人的印象最多的是一个流氓大亨。贺龙的妹妹死于湖北恩施的田埂上,其中细节也不是后来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江青(蓝萍)在上海的演义情况。三十年代初期,在湖北天,沔一带遭遇的水灾之惨状。《申报》中也报道了我的家乡沙市、岑河口及江陵郝穴的抗战的情况。
《申报》的文章中,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真实可信,新闻报道的自由度是现在媒体所无法比较的。难见其官话,套话。其副刊中的文艺作品,文采飞扬。人物报道,栩栩如生。民风民俗,生趣盎然,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那祭文之类的,全是骈体文,词章优美,对仗工稳。现代人能写骈体文的几乎少见。《申报》所涉及的体裁之多,内容之丰富,视角之广,这无疑是研究民国社会万象的好资料。这期间,我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而且对我的人格修养,增长见识也大有裨益!
刘作忠先生的藏书、读书、著书、编书都做得十分出色!
他用尽了大半辈子的心血收藏了三万余册书。而地方志书类的书籍收藏,就是他藏书的一大亮点。他搜集了全国六百多家的县级行政区的地方志,仅这一点上看,一些颇具规模的图书馆也未必能做的到。有些书籍随着时代的兴替已成稀世珍品了。他的藏书无丝毫的附风雅之嫌,更无沽名钓誉之念。他做到了读书与著书,研究与考证并举。他发挥了藏书利用的最大价值!
“板凳甘坐十年冷",他是一个只有小学文凭的人。数十年来,他与书作伴,与书结缘。坚持不懈的行进在自学的路上。他即便是出差在外,也总是手不释卷。他交友甚广,与他来往的人中,大多是大陆及港澳台的文化界的名士。他做到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总是把与文化名人交流的机会当作提升自己的学习机会!从不介入文人圈的热闹场所,更不会阿谀奉承,吹牛拍马。严谨治学,低调做人!我一直就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扎扎实实的做学问的人!
我曾多次到过他的家里,就看到了不少的名人字画及函件。有梁思成的高足,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学家、国务院参事罗哲文先生给他题词“天道酬勤”。有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寄来的书法作品。他与著名的红学家顾平旦、冯其庸、周纵策等,有多次的学术上的交往。他本人也多次受邀出席国际国内的红学研讨会,他在海峡两岸杂志上发表了多篇红学及有关“五四运动史”的学术论文。
他曾获得过中国楹联家协会颁发的中国"联坛十秀",这是中国联坛界的最高荣誉了。他曾获得荆州市"十大藏书家"称号。以他为责任编辑出版的地方志书有32种。他先后出版的个人专著有:《湖北名胜楹联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民国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挽孙中山先生联》(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初版,2000年兰州大学出版社再版)、《挽陈其美先生楹联辑》(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近代荆州名人剪影》(湖北辞书出版社,2003年)、《荆州百年》(总纂,红旗出版社2004年)、《从荆州走出去的十大院士》(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翌年,该书荣获中南六省优秀教育读物三等奖)、《荆州水文化》(副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除此之外,他还在海峡两岸80多家省级以上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百余万字的文史类的学术论文。(其中有一篇文章收录了文化出版社出版的《2004年中国传记文学排行榜》一书,此文章并选入了《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广东卷)》)。他还主编了荆州地方的学术期刊《人文荆州》。
他个人的专著都由他签名送给了我的父亲。我们自当珍藏着刘作忠先生的书。我们家里收藏的文人朋友的书,我估计有好几十本了,而刘作忠先生的书是我们父子俩最为推崇的好书之一。先生的著作我们可以放心阅读,作资料参考是没有疑问的。文如其人,扎实的基本功,体现在字里行间,文笔流畅,就是小到标点符号都是无可挑剔的。他的著作做到了,对自己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当代读者负责!这源于他是一个治学严谨、学问深厚的人!在当今网文满天飞的情景下,书刊无论是纸质刊物,还是电子刊物,都已经是不堪入目了。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放心食品,放心药品,放心书籍已经是奢侈品了。我们家里能收藏到先生的大作,自然是一件幸事。
刘作忠先生早已退休,退休前担任荆州市政协文史办公室主任。在民国历史研究中,他可以说是自成一家。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用尽了他大半辈子的心血,终于修成了正果。这期间他所遭遇的困难是别人无法体会的。他所取得的成就,获得的荣誉也是一般人所无法企及的。他是一个从书山跋涉出来的文史学家;他是一个从字里行间苦练出来的作家;他是一个从极简生活中闯荡出来的藏书家;他是一个从文化苦旅中走出来的楹联家;他是一个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学问家!
2014年,我在广东汕头打工时,我加他qq及微信。承蒙先生的厚爱,他都欣然接受了,并且又一次问候我的父亲。使身在异乡的我倍感温暖!
我能认识刘作忠先生,对我来说,可谓三生有幸!而要走进先生的世界,我辈能力不及。每每忆起我与先生的多次交往的情景,这才是我常常感到由衷快乐的一件事情。
痴人怀梦:男,五十三岁,湖北荆州人;农民工,现在海上工作,爱好写作,曾有拙作发表小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