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瑰宝,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韩城党家村
党家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北方向,泌水河谷地之阳高岸上形似“葫芦”的风水宝地,被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民居瑰宝”。
党家村始于元代,距今已约690年历史,因所处地段呈葫芦形状,俗称“党圪崂”。当初党姓、贾姓商人流落于此,起屋建村,因党姓为多,故称“党家(贾)村”。明成化年间,党、贾两姓联姻,合伙经商,生意兴隆,成为地方巨商富族,因而明清两代有较大规模兴建。
党家村建筑紧凑、村寨相连,保护完整,至今保存有古塔、古暗道、古井、祠堂、私塾、哨门、看家楼、节孝碑等18处公共设施,错落有致地坐落着123院元明清三朝四合院。保存古巷道20多条,14条河石铺就的巷道长短相济。祠堂11座,哨门24座,13处私塾,11眼水井,涝池一座。文星阁、节孝碑、惜字楼、关帝庙等建筑一应俱全,村东南的文星阁、东北的“泌阳堡”。党家村民居结构基本为三架梁,作法简洁,有廊者多一架。房屋形式以硬山为主,少量悬山。建筑装饰,石雕、砖雕、木雕一应俱全。公共设施主要有:文星阁、节孝碑、祠堂、看家楼亦称望楼、哨门、泌阳堡寨墙、下村上寨联系的道路。
P02
P02
P07
节孝碑。节孝碑和贞节牌坊一样都是旧社会为了表彰妇女而建的,但他们又有区别:贞节牌坊是跨路建筑,下边可以行人;而节孝碑则建在道路的一侧,来往行人都可以看到。
这座碑是给党伟烈妻牛孺人立的,建于清·光绪年间。当时党伟烈新婚不久,就赴京赶考,报名后在客栈因病不幸去世。新婚妻子牛氏时年仅16岁,她矢志守节在家孝侍公婆数十年,直到去世。地方上将他的节孝德行上报朝廷,光绪皇帝下圣旨给她立碑,以示表彰。
节孝碑建在路旁,有两丈多高,除了碑底是青石之外,其余部分都是由仿木砖雕建成,它是党家村的砖雕艺术之最,堪称砖雕中的精品。
楼顶悬山两面坡式,檐上筒瓦包沟、五脊六兽。檐下结构为仿木砖雕,层层叠起的斗拱擎着檩条,檩上架着方椽。
P08
斗拱下面是横额“巾帼芳型”,额框由游龙、麒麟、香炉等图案的透雕组成。额下雕刻尤为精美,总体栏杆形状,每两个立柱间为一画面,共四幅。从东到西,第一幅雕着“喜鹊梅花”,取“喜上梅梢”之意;第二幅“鹤立溪水”,取“鹤寿千年”之意;第三幅为“奔鹿图”,“奔鹿”意即求取俸禄;第四幅“鸭戏莲蓬”,莲蓬中生有很多莲子,此图寄寓愿后世人丁兴盛之意。
P09
中日友好广场文简述了党家村的村史及西安冶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日本九州大学联合考察团1987年、1989年两度在党家村考察的过程。在考察期间,日本九州大学教授本田昭四先生因沉醉于党家村的古民居建筑艺术,饮酒时兴奋不已,不幸客逝于韩城,为了纪念这次考察活动,由本田昭四生前友好捐资,西安冶金学院设计,党家村村民参与施工,于1992年5月建成此碑,以示永远纪念。纪念碑由碑文、磨盘、井台、上马石等组成。石磨上刻有“民居瑰宝”四个篆体字,意思是党家村人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600多年共饮一口井,共种一块田,和谐相处,才有了今天辉煌的历史。
P10
P10
P11
小面这个小型建筑叫“惜字炉”。过去几乎在每个巷口都建有'惜字炉’。村人把所写过字的废纸,既不乱扔,也不作它用,都是放到这惜字炉里焚烧,名曰“敬惜字纸”。一个个小小的“惜字炉”,折射出了党家村人数百年来尊重知识,崇尚文化的好传统。
P12
党家祖祠建于清康熙38年,即公元1699年。祠堂是一个宗族的文化活动中心,也是祭拜祖先的地方。旧时男孩16岁以上才有资格来祭祖。女人是不能进入的,只能在家里准备祭祖用的供品。而男人60岁“破老”后,才有资格参与宗族的议事及竞选族长等族内大事。因而一旦“破老”,便会受到族人和村人的格外敬重。
祖祠前有一条长凳,千疮百孔,沟壑纵横,其貌不扬,可它从明末起放置于此,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它是用一整颗槐木开成两半做成的,村人称它为“长寿凳”。只有60岁“破老”之后,才有资格到这里来坐。老人们坐在凳上谈古论今,谈笑风生,心情舒畅,故而长寿。而年轻人,不但不敢坐,而且从旁经过都必须规规矩矩,以表示对老年人的敬重。
P13
P15
党家村东西走向的巷道,按其方位称为“上巷”,因其宽大亦称“大巷”。在其南北两侧各有几条南北走向、与其形成“丁”字形的分支巷道。比如与党祖祠斜对向南的“平福巷”,西行五十米左右向北的“汲福巷”,巷口各有哨门额刻巷名。无论大小巷道,全部用石条和河石或者青砖铺砌,而且大多是中间低,两边高,下雨时中间排水,两边走人,同时也可以保护墙基不受水浸。整个村子的地形西北高而东南低,下雨时,雨水顺着巷道路面排入泌水河,整个村子不积水、不淤泥,非常干净,几百年从没有遭过水灾。
P16
P16
党家村的巷道为什么只有“丁”字形,而无“十”字形呢?这与古代的建筑风水学有关。古代人讲究门不对门,门不对巷,巷不冲巷,为的是风水不外流。即使是偏门、后门、小门对巷,也要在巷道对面的墙上,嵌一块石刻“泰山石敢当”,这是用来辟邪的(泰山是地名,石敢当是泰山上的勇士,他血气方刚,十分勇猛,连鬼都十分怕他。
P18
上图“泰山石敢当”就对着这条巷道
P19
《诗》《礼》是儒家的两部经典,意思是说,要用这两部书治家创业,教诲子孙。“第”就是门第,这里指宅院。
P20
贾氏分银院是贾家定居党家村后建的第一座四合院。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门楣题字是“笃敬”。典出《论语·卫灵公》。笃实诚信,恭敬庄重。这个四合院开的是偏门,正对门的厢房山墙上有一个砖雕照墙。我们去时没有开放。
P22
党家村处处可见大大的“福”字,基本上都是仿照壁所刻的“福”字,这个“福”字形状是由一支抬头鹤和一只低头鹤组成,鹤代表长寿,有福有寿,福寿双全,福寿万年。到访党家村的游客多喜欢在这个“福”字照壁上摸一摸,拍照留念,也沾点灵气、福气。
据传,这个“福”字是入士乡贤党蒙从京城带回的慈禧太后赐给他的礼物,因之称为“慈禧赐福”。他是党家村的骄傲,直到现在,村人依然时常提忆起这位先贤。党蒙六世孙现在尚生活在党家村。
P23
绣楼。在这堵墙的上方开有两个大窗户,在封建社会讲究临巷的墙上是不能开窗户的,一则不安全,二则有泄气的说法。但这家为什么要开这窗户呢?又是干啥用的呢?古人讲究,大家闺秀,足不出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村里这条主巷道在过年时闹社火,唱皮影戏,大家闺秀只能在上边隔着帘子看。这窗是主家专门为小姐,媳妇设计的绣楼。
P24
P24
这家的砖雕照墙。古人表情达意比较含蓄,觉得用文字直接写出来过于直白,因而常用这寓意深刻的画面来表达。这上边有一只梅花鹿,鹿是“禄”的谐音,钱财的意思。鹿的嘴里噙着一支灵芝草,灵芝草是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表示长寿,鹿的后边有一座山,意在寿比南山。上边有两只喜鹊,意在双喜临门。树枝上有一个蜂窝,这边有一只猴子,身上背着一颗官印往上爬,(蜂,“封”的谐音,猴,“侯”的谐音)意在封侯,步步高升。这幅画连在一起解读便是双喜临门,喜禄封侯,步步高升,寿比南山。上边有颗大树,树的谐音是“福”,整个砖雕图案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福、禄、寿、喜。
P25
P25
门庭家训展室。
党家村的家训形式非常独特,它集书法、雕刻、建筑为一体,和家谱、书信、著作类家训很不相同,这种家训具有独特的魅力。
走进党家村,家家户户正对大门的照墙、厅房两侧墙上、大门门楣上都刻有党家村祖先留给子孙的处世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不仅书法考究、雕工精美,更蕴含着深刻哲理,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反映了主人的修养与追求,成为了党家村世代相传的家规家训。
P26
党家村家训形成于明清时代,目前保留较为完整的有26则,如“读圣贤书,立修齐志;存忠孝心,行仁义事”“居家有道惟能忍;处世无奇但率真”等,从修身、处世、兴教、耕读、诚信、清廉、治家、报国等方面为自己和后代子孙立下严格的规矩,警戒自己,教育后人。
P27
P28
党家村家训的一大亮点是与民居建筑融为一体,让子孙时时看得见,注意得到。家训语言通俗易懂,稍通文墨的家中妇孺老少,都能容易理解接受,从而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传承良好家风。
P29
贾祖祠。贾姓比党姓迟来194年。党家祖祠是坐北朝南的,因贾家是外甥,祖祠是坐西朝东。因为外甥和舅舅是不能平起平坐的。贾家虽迟来近二百年,但对于党家村的经济发展,四合院的建设,也起了较大的作用。
P30
党家村赫赫有名的“党家分银院”,门楣写的是“庆有余”,吉庆有余的意思。像这样的“分银院”,党贾两族各有一座。在明朝、清朝年间,党家村人在河南做生意赚了大钱,运回的银子就在这儿分。这儿像是党家村的“乡村银行”,总共把几千万两银子分给了党家村人,这才有党家村一座座气势宏伟,文明高雅的四合院。这个门楼的雕刻是木、砖、石三雕俱全且精美、典雅、气派。
P31
门楼下面的门墩石,它不仅是起加固门框的作用,更体现了主人的审美意识。这个石雕的上面雕有香炉,花瓶,意在香火不断,平平安安之意,这里的“瓶”取“平”的谐音,也包含着主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P32
分银院的门楼采用的是非常考究的木雕,而且是木雕中的透雕,上面图案刻有喜鹊、梅花鹿、莲叶、莲子,其意分别为喜上眉梢、求取功名、连生贵子。最为典型、最为精湛的是下面有四柱下垂的莲花,其雕饰之精美,堪称一绝,这个门楼被称为垂花门楼。
P33
从门楼的三雕艺术来看,更能看出党家村民居建筑与其它地方民居建筑的不同之处。它不光是日常生活居住的院落,更是古朴、典雅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P34
分银院内的陷阱式楼梯,楼梯只有一半,防小偷。
P35
分银院顶上的铃铛,起报警作用
P36
党家村四大建筑之一的看家楼。它建于民国七年,即公元1918年。楼高14米,三层四面,四面都开有窗户。当时每天都有人在上面站岗放哨,一发现土匪,就通知村民上寨子躲避。它忠实的起着看家护村的防卫作用。
P37
P37
这个四合院是党家村唯一一座带四边走廊的四合院。院子宽大,采光充足,下雨时环屋一周,脚不沾泥,正所谓“晴可遮日,雨不湿脚”。
P38
P39
村中最古老的井。据井碑记载,只有重修时间,而无具体开挖的时间。据说,这口井的历史比建村还要早,当时是为了灌溉农田而用。建村后才成为村民的饮水井。它的深度有十五米左右,井水清澈透明,甘甜可口,比现在的矿泉水适口性要好得多。
P40
这个院子是党家村最大、最长、最老的四合院,村人称它为“老院”。因老院门前两侧曾各立一个旗杆,故而又叫“双旗杆院”。
老院有三道门楣。第一道门楣是“耕读第”。耕读本是一个相对于“耕战”而言的特定的历史概念,并且自西汉以来历朝历代都把耕读半重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而民间却把它当做一般意义上的耕田读书来解说。即以耕田为齐家之本,以读书为明理进身之阶。第二道门楣是苫屏门上方的“志裕光前”,第三道门楣是苫屏门背面与之对应的“心存裕后”,前后意思相连,表达了这家人立志为祖先争光,存心为后代造福的志向。
P41
P41
P42
文星阁,位于村东南的。原来这里还建有关帝庙和戏台,可惜在文革时都被拆毁。据说村中原来有一座木塔,是明末建的,后因火烧毁。清光绪27年重建此塔,光绪34年建成,历时八年。
P43
P44
党家村由下村上寨两部分构成。沿着河石铺砌的中间凹两边高的石铺古道,可以登上“泌阳堡”。它是上寨子的唯一通道。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