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转型“培训父母”?背后其实是父母们长期忽略的一个大问题
张盖伦
新东方又上热搜了。这次是因为所谓的“转型培训父母”。
新东方最近成立素质教育成长中心,下设“优质父母智慧馆”,教父母育儿。
网友一看,纷纷调侃,当父母也要“卷”起来了。是不是父母下班后还要去新东方学习小学课程,再回家培训孩子?都当爹当妈了,得受这二茬罪,是什么人间疾苦?
不过,请把格局打开。新东方已经解释,所谓的“培训父母”,不是让父母啃孩子的书本,而是做家庭教育指导,帮家长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导师。
当老师,要教师资格证。但是当家长,好像什么都不用。似乎只要有血缘关系,有一腔疼爱,家长就能自动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这种“理所当然”,是把家庭教育看轻了。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需要能力和技巧。
其实,鲜有家长能快乐育儿,毫无烦恼,大多数都是心有惴惴,迷茫困惑,不知自己用的方法对不对,不知是不是一个疏忽,就影响了孩子的未来。
在诸多和教育相关的文件中,随便翻一翻,都能看到家庭教育的身影。
比如,《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指出,开展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念的宣传活动,宣传推广《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指出,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营造良好家庭育人氛围,合理安排孩子课余生活,与学校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家庭教育是个大课题,它太复杂,也太专业。不能指望家长自动开窍,无师自通。家长需要接受专业指导——这其实是长期以来被忽略的“刚需”。
全国人大常委会也正在推进家庭教育法制定工作。
给家庭教育立法,因为它不仅是“家务事”,也关乎公共福祉。如果家庭教育不当,会导致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这部法律中,对家长不仅有倡导性、引领性规范,还有强制性规范。
当然,“培训父母”这事,不能只靠培训机构。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家庭服务多元化发展。
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中小学幼儿园把家长学校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帮助和支持家长学校组织专家团队,聘请专业人士和志愿者,设计较为具体的家庭教育纲目和课程,开发家庭教育教材和活动指导手册。
高校也在开课。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你能找到南京师范大学的“家庭与社区教育”、上海师范大学的“家庭教育”、温州大学的“家庭教育学”等课程。
需要承认的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水平还需要提升。家长要得到高质量、实质性的指导,而不是走走过场。
家庭教育,不是让家长教孩子如何学习知识、通过考试,更是要教孩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健全的、大写的人。强调家庭教育,不是给父母增加额外的负担。家庭不能把孩子推向学校、推向社会,“图个清静”。家庭、学校和社会,本就要协同育人,而不是互相“甩锅”。
不要对父母还要上课这件事“嗤之以鼻”。当“好家长”,并不比当“好学生”更容易。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怎么就不能上课了?
编辑:张爽
审核:岳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