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刘村史 经济 玉米与棉花的种植与收获

玉米与棉花的种植与收获

一、玉米种植

坡刘村人种植玉米,是在小麦收割结束后立即抢种的,越早越好,农谚“秋田不让晌”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土壤墒情合适,立即用牲口套犁,按照一定的行距,做回旋往复式间隔开沟下种。下种是纯手工的,下种者一手提着盛装种子的器具,一手抓取种子顺沟溜下,边走边溜,使种子在沟底均匀分布。溜完一行,驾驭牲口犁的人已经回旋开好了另一行沟,顺势把下了种子的犁沟翻土盖上。行与行之间的行背是不翻耕的,等玉米苗长大后才用锄头或犁中耕除草,这样节省了耕种时间,提高了耕种效率。解放前的一些没有牲口的人家就用锄挖窝点播,一般是男子挖坑,女人点种并随即用脚拨土掩埋踩实。墒情不好的情况下,也有干种待雨的,但这要冒险。

玉米的主要管理时期正处于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这个阶段至少要除三次地,一方面是除去杂草,另一方面是松土保墒,农谚说“锄头上有水”就是这个意思。第一遍要深锄,要把种地时没有翻耕的行背挖松,挖掉麦茬和草根,锄头多用扳锄。生产队时会套上牲口用独犁冲开行背,然后再人工锄地。第二遍之后要浅除,把但锄地时注意把土涌到玉米根部,促使玉米浮根尽快扎入土中。玉米是喜水作物,农谚““有钱难买五月早,六月连阴吃饱饭”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1959年前,没有渭惠渠和机井灌溉,每次雨后的松土保墒就成了主要的抗旱方法。玉米还没有长高时还好说,当玉米长到比人高后,锄玉米简直就是活受罪。这个时候正是三伏天,玉米地里又密不透风,浑身上下汗水流个不停,衣服裤子都被汗水湿透贴在身上,还有玉米叶子刮在脸上和赤裸的肉体上就是一道血卜瘤。农村人流传的一句格言叫“夏不拘礼”,这个格言在这个时刻表现的最为显著,如果没有男子同在地里,一些结婚有了孩子的妇女会在地里解开衣服扣子,露着胸腹甚至乳房,出玉米地时再赶紧扣上。

三伏天正是玉米拔节生长时期,特别需要水分,农谚 “五日一小旱,十日一大旱”说的就是伏天少雨对玉米的危害,所以这个时期要看墒情及时 浇灌。立夏前后,如果干旱不雨,要引水浇灌一次,以利墒足苗壮。玉米长至半米高时,要为其中耕培土。

玉米收获时,完全靠人工掰,掰下来的玉米用担笼盛装倒在人力车或畜力车里拉回,或者直接用背笼盛装背回。运回来的玉米棒子经过撕苞叶、编串,最后旋码在树杆或立椽上,就像一座座玉米塔。生产队时期的收玉米,是集体化人工掰玉米,掰下来的玉米在地里堆成均匀的大堆后用称给大家分。各家各户把玉米棒子拉回家去撕皮拧串悬挂晾晒,也有缠绕在院子的大树上或栽直的木桩上,黄的像金塔,白的像银塔。晒干的棒子堆到院里用木棒捶打脱粒,脱好的玉米粒是要按国家收购任务上缴国库,剩下的才是自己的口粮。玉米棒子掰完后,再集体分工协作把玉米杆砍掉,砍掉的玉米杆还要分给各家各户,因为它粉碎后可以做猪羊的粗饲料,不做饲料也是重要的燃料。玉米杆拉完后就把地施肥翻耕种小麦。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了1983年人民公社解散。

解放初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种玉米基本沿用的是解放前的做法。到1958年以后,开始改用一年两熟耕作法,那时候逐渐有了水浇地,也逐渐有了少量机械和化肥,而且实行的是集体合作制劳动模式,耕作效率要比解放前提高很多,小麦之后紧接着种玉米是可以实现的。生产队种玉米,除了用拖拉机带大型圆盘耙翻耕下种外,就是沿用老一套畜力开沟、人工下种的做法。但是不同的是,要先开沟下肥料,再挨着肥料沟开沟翻土盖肥料,在盖完肥料留下的沟里溜种子,最后再从旁边翻土盖种子。也就是说,种一行玉米得翻三沟土,这种做法一直沿用到了1995年左右才被玉米条播机的出现完全取代。

改革开放以后,分田到了户,玉米的播种与收获由各个家庭自由操作,但基本还是沿用了以前的做法。播种方面,只有开播种沟才用拖拉机代替了一部分畜力。收获方面,一直到90年代后期才有了玉米脱粒机,到2000年以后才有了玉米秸秆还田机,2010年以后才有了玉米收获机。

二、棉花种植

棉花作为一种经济作物,早在明代咸阳就有种植。民国时期民间流传一种说法,就是“要得发,种棉花”,所以棉花一度是农民来钱的主要作物,种植面积也比较广。解放初期,人民政府号召农民种棉花,集体化后更是按照国家计划要求农民种棉花。所以,粮棉并列,成为最为重要且必须完成种植面积的农作物。

棉花属于软秧子作物,出苗要求相当苛刻,每年种棉花时底墒要恰到好处,湿度过大会烂秧,过小不出苗;种的深浅要合适,过深出不来。过浅会干死,田土要醣而麺,有土块压住就不出苗。出苗了,既要有墒,又不能低温,否则会死苗。上世纪七十年代推广科学种田,一度用地膜覆盖的方法保障棉花的出苗率,效果不错,但地膜在地里很难降解,严重影响后茬植物生长,没有几年就被淘汰。

公社化时的地膜覆盖种棉花

棉花的田间管理也比较麻烦。从出苗到棉桃绽开,每个时节都不能马虎。刚出苗时怕地老虎,这家伙会从地面处咬断幼苗,所以种时要拌农药,出苗后注意杀虫。定苗之后又怕棉蚜虫,(村民叫油蚶),得不断打药。如果遇到连阴雨还会烂秧。到了6、7月份,棉花长到一定高度,得给棉花“脱裤腿”,就是把第一根担子之下的棉叶打掉,以利于通风。脱裤腿后又要“掐尖”,就是掐去棉花顶芽,否则棉花疯长不结果;掐尖后没几天又要“扳油条”,即发出的侧尖,这只长条不结果。这个油条与担子(结果的枝条)两者必须仔细区分,否则就会把开花结果的担子扳掉而留下不结果的油条。扳毕油条后又开始防治病虫害。除棉蚜虫危害外,棉铃虫也开始猖獗,这时都必须喷洒药剂。过去科技不发达,使用的药剂有六六六粉、滴滴涕、一零五九等。这些药尤其是一零五九,毒性很强,稍不注意喷洒农药的人就会中毒,并且这些农药很难降解,污染严重。现在都被淘汰不用了。由棉花出苗到棉桃开花,还要视墒情给棉花浇水。

到了八、九月份,棉桃陆续绽开,雪白的棉絮犹如满地的雪花,非常好看。这个时候不怕虫了,但却怕淋雨。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是经常出现秋雨绵绵的,这样已经绽开的棉花会发黄变质,没有绽开的棉桃会腐烂坏掉。这些都是由天不由人。棉桃绽开后棉花必须及时采摘回家,村民叫这为“拾棉花”。拾棉花是妇女同志的专长,每个人腰里栓个大布袋,摘下的棉花就放到袋子里,袋子装满就倒到地头的背笼里运回家。公社化时交到生产队,生产队按斤两记工分。更多的情况下,人们担心在地里直接采棉絮来不及赶在雨前采完,就直接提着担笼在地里揪绽开的棉桃,称之为“揪棉花”。揪回家的棉花堆在避雨的房子里,全家人一有空就“摘棉花”,就是把棉絮和棉壳分开,为此经常是熬到后半夜。

摘下来和拾回来的棉絮叫“籽棉”,群众要将籽棉放在芦苇编织的箔子上晒干。过去,有村民自己购买人力扎花机,一个人踏机子兼递花,一个人出力扳大轮转动机器。扎出棉籽后的棉花叫皮花,棉花贩子收购的就是这种皮花。村民自己要用,还得请弹棉花的工匠对皮棉再加工,这就是弹花。弹好的棉花就可以搓捻子纺线织布,或者装棉被棉衣。大约是集体化后,集体采摘晒干的籽棉要直接交给指定的国营棉绒厂,棉绒厂根据棉花的品质定级给钱,价格由国家统一规定,棉绒厂和农民从来没有讨价还价一说,双方谁也无权定价。事实上,过去人们所说的“要得发,种棉花”,在国家按计划种植统购统销的情况下纯粹是一种空话。在棉花大丰收的情况下,一亩棉花也就出产百十块钱,如果逢到秋雨绵绵,一亩地甚至出产不到五十元。从咸阳的气候条件看,春季棉苗死亡率很高,秋季棉花成熟期又多阴雨,所以大多数情况下种棉花几乎没有经济效益,生产队和社员群众的种棉积极性很差。土地承包到户后,国家将种棉花任务分配到户,给种棉者以奖励,但很多村民宁愿交钱也不愿种。到90年代之后,坡刘村就基本上没有人再种棉花了。

(0)

相关推荐

  • 谷雨过后,5种农作物可以种植,玉米棉花在列,农民朋友别错过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谷雨过后,多种农作物可以种植,对于农户们来说,需要抓紧时间,不要错过时期.下面结合农谚,和大家一起说说,都有哪些常见的作物可以种植. 1." ...

  • 有一种情怀叫“娘花”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我的故乡,鲁北平原上一个偏僻的小村子.六十年前,渤海湾的海水一次次倒灌徒骇河,将这片土地淹没,人畜死伤无数,庄稼颗粒无收.海水淹没过的土地盐碱.贫瘠,野生着成片 ...

  • 陈恒礼:棉花地 | 就读这篇

    棉花地 陈恒礼 记忆中的棉花地,现在已经看不到踪影了.虽然衣服照穿,没见过谁裸奔过--穿得少归穿得少,再少也喜欢穿纯棉的.每当走进田野,看不到曾经的棉花地,心里很是怅然若失. 我第一次种地,种的就是棉 ...

  • 悠悠岁月之“青涩的棉桃”

    题 记 在广袤的鲁北平原上,多少年来,辛勤的人们一直习惯种植棉花.棉花给了我们富足的生活,但对我来说,也曾经蕴含着太多苦涩的记忆. "生在土里十八杈,一年能开两次花,先开金花结青果,后开银花 ...

  • 再忆冬天

    再忆冬天 今天去体检,抽血的小姑娘看了一眼体检表,笑眯眯地说:"你看起来挺小的,不像你表上填的岁数啊!"难得有人这么鼓励我,让我在这个冷飕飕的大雪节气感到心里热乎乎的.是的,很多年 ...

  • 【河南】《智泉流韵》特邀作家王支建原创散文《棉花——千絲万缕织衣布》

    -回复『 早安 』,迎来一天好心情- ◆ ◆ ◆ ◆ ◆ ◆ <棉花--千絲万缕织衣布> 作者/王支建 编辑|枫儿 棉花-------------千絲万缕织衣布 棉花一一千絲万缕织布衣 御 ...

  • 河北地区棉企积极备战新棉收购!

    本文是布瑞克公司农产品期货网独家首发,任何形式的转载,必须保证图文完整性,不得删除作者及信息来源,欢迎朋友圈分享.另:以下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投资需谨慎. www.agdata.cn  中国农业 ...

  • 插队时干过的农活儿——种棉、割麦

    啊!知青朋友 乔军 <在棉花队侍弄棉花> 插队的时候我干的最长的活儿,也是最完整的地里的活计,就是在棉花队儿侍弄棉花.从4月播种到11月初基本收获完毕,棉花要在地里呆上7个月.棉花喜光.喜 ...

  • 坡刘村史 经济 小麦的收割

    小麦的收割 一.割麦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收麦主要靠人力.坡刘村人收割麦子的方法,一种是镰刀割,一种是用芟(sān)子芟. 镰刀割麦有偎镰和走镰两种.偎镰是人蹲在地上一镰一镰的割,割一把向前移一下, ...

  • 坡刘村史 经济 坡刘村曾经的农耕

    坡刘村曾经的农耕 一.播种前的整地 犁是古老且历史悠久的耕地农具,早在西汉时代我国先民就发明了犁这种耕地用具,并且使用牛来拉犁耕种.直到上世纪的70年代,尽管已经有了拖拉机这种机械,但牛拉犁依然是最主 ...

  • 坡刘村史 经济 坡刘村的农耕概况

    坡刘村的农耕概况 一.耕作制度 1.一年一熟 ⑴.春播秋收:第一年谷雨前种棉花,农谚:"春木骨朵散,种棉蛋",又说"枣芽发,种棉花".到立冬前把棉花收获完毕,棉 ...

  • 坡刘村史 经济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坡刘村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坡刘村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是指:在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三年.这三年里,我国人民生活处于非常困难的时期.造成三年国民经济困难的原因党和国家已有结论,这里不再赘述. 同全国一样,在那三年 ...

  • 坡刘村史 经济 坡刘村的公社公共食堂

    坡刘村的公社公共食堂 人民公社大食堂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的产物.在公社化运动中,各村生产队都成立了公共食堂,"吃饭不花钱"的宗旨得 ...

  • 坡刘村史 经济 坡刘村经济制度的变迁

    坡刘村经济制度的变迁     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土地历来都是私有制.各朝累代居住在农村的农民中有一部分是自耕农,他们手里只有少量土地,而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地主和上层社会手中.其他大部分农民是佃农和 ...

  • 坡刘村史 经济 坡刘村经济资源

    坡刘村农业资源 一.村庄地理环境 坡刘村位于关中构造盆地中部地带,上部地层属于新生代第四纪陆相沉积.处于渭北一道塬上.二道塬缘下,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倾斜向渭河方向.西北以汉哀帝义陵周围和戚山 ...

  • 坡刘村史 民俗 饮食(三) 其他杂粮

    第三节    其他杂粮 一.玉米. 在坡刘村,过去除了小麦,玉米就是最主要的粮食了. 玉米的食用方法主要是熬玉米珍.传统的玉米珍的做法是将玉米粒放在碾子上碾,碾碎后用簸箕簸.筛子筛除去玉米皮即可.根据 ...

  • 坡刘村史 民俗 饮食(二) 蒸馍与烙馍

    第二节   蒸馍与烙馍 1.合面.发面与揉面. 馍按粮食品种的不同分为细粮馍.杂粮馍和菜馍,细粮馍在坡刘村是特指的小麦粉做的馍,其他玉米粉.豆粉.大麦粉等等做的馍都一律称之为杂粮馍,也称粗粮馍,粮食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