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72

第四卷治外篇

A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B    现代汉语

民众不害怕权力,就是对国家最好的信任;不在居所里放纵自己,就不会对生活感到厌烦。因为民众对社会充满期待,所以国家才会充满希望。圣人管理国家不会宣扬什么,不会否定什么,普及好文化教育,让民众自己思考和判断,这在国家管理中,就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C 各家注释

1河上公注:威,害也。人不畏小害,则大害至,畏死亡也。畏之者,当保养精神,承天顺地。人所以生者,以有精神,托空虚,喜清静。饮食不节,忽道念色,邪僻满腹,为此伐命散神也。夫唯独不厌精神之人,洗心垢浊,恬泊无欲,则精神居之而不厌。

2王弼注:清静无为,谓之居。谦后不盈,谓之生。离其清静#3,行其躁欲,弃其谦后,任其威权,则物扰而民僻。威不能复制民,民不能堪其威,则上下大溃矣。天诛将至,故曰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言威力不可任也。

3杜光庭注:圣人於知忘知,既显强知为病,又举威之可畏,不畏财大威及之,俾其涤虑虚心,栖神於绛关,恬和养气,味道於玄虚,人神相须,贵见皆遗,去厌狭之为累,取知爱以为资。然后勇於谦柔,挫其刚果,以为修真之径尔

4王元泽注:民性本自广大流通,而世教下衰,不能使之复朴,乃蹙其居之广而使狭,厌其生之通而使塞。夫唯狭其居,故民不淳而伪。唯厌其生,故民不厚而薄。彼圣人不然,使民逍遥乎天下之广居,而各遂其浩然之性,则其有干威者乎。

5吕吉甫注:民不冥於道,而唯识知之尚,故生生厚。生生厚,故轻死。轻死,故不畏威。民至於不畏威,则无所不为,此天之所自以明威而大降其威虐也,故曰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夫唯以道治天下者,知夫充满天地,包裹六极,凡命於天者,其居之所同然也,勿狭之而已矣。

6苏辙注:夫性自有威,高明光大,赫然物莫能加,此所谓大威也。人常息溺於众,妄畏生死,而惮得丧。万物之威,维然乘之,终身惴栗之不暇,虽有大威而不自知也。苟诚知之,一生死,齐得丧,坦然无所怖畏,则大威烨然见於前矣。

7时雍注:怒而威,其威也小,不怒而威,其威也大。圣人不以威屈天下,使民无畏威之容,而有畏德之心,则不怒之威默加乎人,是谓大威至矣。化民使得尽其性,则扩而充之,所居无狭,育而成之;所生无厌,此乃圣人所以体夫天地道者也。

8邵若愚注:民,人也心虚寂,万境自空,所以不畏万物之威,则自知大威至矣。诫之曰无执小识小行狭其所居,无恶尘劳厌其所生。夫惟不厌者,藉有身为利,悟无相真常,故当自爱,是以不厌也。

9王夫之注:侈于有者穷于无,填其虚者增其实,将举手流目而无往非“狭”也,亦举手流目而无住非“厌”也。有“居”者,有居“居”者。有“生”者,有生“生”者。居“居”者浃于“居”之里,澒洞盘旋,广于天地。生“生”者保其“生”之和,婉嫕萧散,乐于春台。而自弃其乐,自塞其广,悲哉!屏营终夕,不自聊而求助于“威”也。

10林虞斋注:不畏刑者常遭刑,章首之言借喻也。居,广居也。生,长生久视之理也。人皆自狭其所居,自厌其所生,不安于退而务进,不观于无而惑于有,是自狭也,自厌也。无者,戒敕之辞,言才可如此也。

D本注

1本篇为治外篇之十六,阐明人类的社会大道所在,解决好民生问题,就要实行文化教育,社会民众可以实现拥有三宝,自爱而自知,体现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是管理国家的根本。

2 民众不害怕权力,说明国威来自于信任,不是来自权力和暴力的杀戮,所以说大威至。后世人等,错误认知于激进之思想和言语,以一家之言而言天下,所以错误。民众,只劳于民生,在强权和杀戮下,无所谓对与错,安于身存,为之道,所以后世民众为错,为病。人于一世,没有思想文化,则流于世俗,故错之又错,为北宋后各个历史王朝不重于教育,致使中国落败于世界根源;不重于教育,则民众必愚,所以只迷信于权力和杀戮,以愚存世。

威 ,本义威力,《说文》畏也;《吕氏春秋》威也者,力也;《孟子》威天下不以兵革。

3民众不在居处放纵自己,不对生活感到厌烦;才会对社会充满期待,社会也因此充满生机,不是死气沉沉,这是一个国家社会应该具有的面貌。

狎,形声,从犬甲声,本义训犬,《说文》犬可习也;《韩非子》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

4圣人知道思想文化的价值所在,因此不会宣扬什么,不会否定什么,推广文化教育,让民众自己认知体悟,自己思考判断,这就是圣人管理天下,该做什么,不做什么的道理。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可察教育之全部。教育之路,开始于包容天下,因慈生爱;授之于形制,而俭且广;触类旁通,不敢为天下先,行用三宝,体悟于德也。后世学人,空学圣人之表象,心怀名利,以传道,授业,解惑而为本,假道学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