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的讲究,还是古人最懂

我国饮茶历史悠久,传说炎帝神农氏时已有茶。

唐寅 事茗图卷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茶的记载逐渐增多,但饮茶的范围不广,尚未普及。

到了唐代中期,受禅宗饮茶风尚的影响,饮茶范围逐步扩大。尤经陆羽详细考证茶史并整理出流程完备的煎茶方法,饮茶之风大盛。

丁云鹏 玉川煮茶图轴(局部)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因鸿渐(陆羽)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饮茶在唐代已有风行大江南北之景象。

唐代是我国饮茶习俗逐渐普及,茶文化逐渐形成、确立的一个时期。

饮茶与茶器密不可分,中国茶器发展到唐朝,随着唐末茶煎煮方式的确立,亦逐渐成型。中唐以后陆羽撰著《茶经》,制定了一套专为烹煮末茶的茶器,正式奠定了唐代茶器划时代的历史位置。

中国茶器的发展,大体而言,是随着茶制(茶的形态)演进而改变。

茶制的演变,一般可分为唐、宋的片茶(固形茶)和明代以后以散茶(叶茶)为主的两个阶段。

成罐大凸花茶

茶制的不同造就了各异的饮茶方式。

唐代固形茶的饮茶法,大多先将茶研碾成末,投鍑(或茶铛)煮饮。宋代则多撮末于碗,注汤点饮。

明代以后的叶茶饮法,则为投茶入壶,煎瀹(yuè)泡饮。

唐 宫乐图(局部) 此为唐代宫廷茶、酒与音乐的仕女雅集

宋代饮茶法,在唐、五代既有的基础上显著发展。

北宋建国继承五代南唐遗制,在建安设置北苑贡茶,朝廷、民间饮茶风气兴盛。北宋中期以后,宫廷与士大夫间更流行一种由福建民间兴起的“斗茶”之风

不仅讲究茶的质量,亦重视比斗时的茶色、斗茶技巧等。因此斗茶时多使用易于分辨水线的黑釉茶碗。

建阳窑黑釉兔毫盏

宋时著名的吃茶竞技“斗茶”,是一种对茶竞赛的评比。

茶的色、香、味、新之鉴赏,点茶操作技巧的高拙及以茶匙或茶筅击拂茶汤所呈现的结果,均是考评重点。

斗茶进行时,必须注意节制注汤,使茶末与汤融合,再以茶匙或茶筅击拂搅匀调成浓稠的融胶乳状,使之产生泡沫汤花。

饮茶之风盛行,人们不仅满足于茶汤之味美,且对茶器相当考究。

《茶经》二十四器的出现,成为中国茶器的典范。其中列举的茶器共有二十五项,依功能分类,大抵可分为六类 :

1.煎煮茶器:

风炉(附灰承)、筥(炭笼)、炭檛(槌炭器)、火筴(火筷)、鍑(茶釜)、交床(鍑垫)

2.焙碾茶器:

夹(茶夹)、纸囊、碾(附拂末)

3.贮盛茶器:

罗合(滤茶末器及茶末合)、则(茶匙)、水方(贮水器)、瓢(勺水器)、鹾簋附揭(盐罐子及匙)、熟盂(贮熟水器)、畚(收纳茶盌的容器)、具列(陈列茶器的台子、茶几)、都篮(贮放茶器的棚柜)

4.饮茶器:

盌(茶盏子、茶瓯、茶碗、茶埦)

5.搅拌器:

竹筴(竹箸)

6.洁茶器:

漉水囊(滤水器)、札(洁刷)、涤方(污水器)、滓方(渣滓器)、巾(茶巾)

有人认为陆羽茶道之茶器,因唐代的末茶法与我们现在的茶叶冲泡方式相去甚远,与如今所用茶器也毫不相干,其实不然。

我们如今饮茶,是以工夫茶饮法为主流,而工夫茶乃承传自明代的煎泡茶法,明代煎茶法则是唐宋末茶法的改变与演进。溯源究本,自唐至今,茶器实乃一脉相承。

现代茶器陈设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今日借此“品茶”时机,邀各位书友共鉴书中茶香。

《历代茶器与茶事》精选200余件历代茶器、茶画,呈现一部中国茶事历史。

作者廖宝秀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任研究员期间,遍阅故宫及各地博物馆有关茶事的文献、藏品,并使用器物、文献、书画互证的研究方法,如实还原唐宋至明清的饮茶风尚。

本书是她一系列有关研究的集结,首版获得颇高赞誉,再版数次,其“如白描一般”的叙述手法,引导读者进入古代饮茶的情境之中,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古人使用何种茶具、采取何种方法饮茶,至今读来仍令人兴味盎然。

《紫禁城》杂志“春风啜茗”主题,主要聚焦唐代的茶器与茶文化。

如中日茶道器用文化比较、唐长安城遗址周边出土之茶器、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关键词等,并借由茶画,探讨唐代僧人茶事。

《茶事未了》是“紫禁城悦读”系列第二辑中的一本。旨在以图文并茂的轻阅读形式,介绍宫廷历史、文物、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等内容,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本书主要通过讲述茶的来源、历史文化以及茶具的制造来反映茶对古代宫廷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并从中解读出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理想、艺术品位,以及中国传统文史典故、风物民俗等。

上至王公贵胄,下至文士百姓,以至僧道九流,都对茶情有独钟,并与茶结下一生的不解情缘。这其中对茶痴迷到无以复加的,当推历代名士文人。

《闲来松间坐——文人品茶》是一本讲述历代文人品茶生活的书册,采撷历代名人的茶事雅趣,读后定会让您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清雅茶情。

封面图及部分内文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官方平台

在此一并感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