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来了,您是“巧妇”吗

---浅谈课改中教师应有的意识

综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不把课改放在突出位置,把课程作为质量的关键加以改革和建设明确要求:“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应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权威更应体现在与学生共同开展的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是课改的执行者,更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如何须利地完成课改,并获得最大限度的实惠?我认为,教师在课改中应树立如下意识:

一、服务意识

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作为课改的参与者与执行者,教师应率先树立服务意识,为社会服务,为学校教育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从而带动全社会为学校教育服务、为课改服务。坦率地说,以前的教育是一块真空、一方净土、一爿圣地,教育对象不仅是文盲,科盲,甚至还是法盲,对教师敬之,畏之;教师因而变得看似神圣,实则孤寡的个体;教育也随之陷入一潭死水。树立了俯身服务的意识,教师自然会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自然会从主讲的位置上退到主导的位置,自然会将探究学习,寻知真理的舞台还给学生,自然会把教育融入社会.

二、挑战意识

课改把《教学大纲》变为了《课程标准》,把解牛式的教案变成了众说纷纭的、无一定论的争论式的教师用书,部分教师茫然了、迷惑了,教什么?!怎么教?!这就迫使教师不得不能不向自身的士学识和教法宣战。

1、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师是新课程的第一个学习者,也是课改的实践者。可以说,课改的成败关键在教师。这就需要教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深的理论水平,又要有将知识转化,迁移给学生的能力。课改中,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但对本学科知识应系统而透彻的理解掌握,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和相关历史人物也应有所了解,还应就网络科学,系统科学、心理学、文学,史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进行广泛了解与学习。林语堂曾说过:“如果你有才千,勤勉将会增进它,如果你只有平凡的才能,勤勉可以补足它。”教师只有做到勤奋虚心、学而不厌,才能不断充实自己,让已有的“一桶水’变成“自来水”,变成“长流水”也才能提高了解学生,组织学生的能力和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创新传递的能力.

2、树立破除陈旧的意识

面对课改,面对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化,面对研究性学习向传统方式的挑战,教师应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作为重要追求,把举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必须必改变学生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必须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和作的能力。为此,教师必须破除陈旧教法,注重对学生进行自主式,体验式,自省式与合作式等学习方式的培养。

三,辩证意识

1、师生关系中的辩证意识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主张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采取严酷态度;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以儿童为中心,把教育重心转移到儿童;中国传统教育则是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均只强调一方面的作用,而事实上,教师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方向起关键作用。学生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发展着的人,他不是单纯地消极地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就会是自发的,盲目的;而离开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会失去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有辨证意识,要正确处理探求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应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流,互动,平等,民主。师生均是主体,强调师生间的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动态信息交流,以致形成“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的互教互学,互相影响、互相补充的辨证的师生关系.

2,教育评价中的辨证意识

以前的教育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功能和选拔功能,功利性过强,致使所谓差生被纷纷挤出门,砍下马。此次课改大力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注重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要求“多几把尺于评价学生”,发展性评价提出尊重,爱护学生的个性、自尊心,自信心,并不是说评价时完全不顺学生的缺点,错误,而是要求教师树立辨证的评价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及其每一个方面;强调评价双方的沟通;强调多给机会: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转变.评价时忌褒贬极端化;忌偏爱偏信;忌者眼看人;忌以罚代教…….应该以有闪光点的典型事例鼓励学生;以亲切由衷而又终极的关爱感化学生:以平等、人道,民主的方式对待学生;学会“在下一路口等待学生”。

四,激励意识

近年来,乡镇中小学教师,家长都感叹:现在的孩子进取心不强,做一天和尚连钟都撞不响”。归根结底,学生缺少理想的刺激.,特别缺少一个能随时发现并敢及时肯定其“闪光点”的教者、长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闪光点’,做到使孩子在他最能充分显示和发挥天赋素质的事情上……”。为此,教师首先应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目标,激励他们将理想融入到学生的意识行为之中,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奋进拼搏。还要帮助他们联系实际制定阶段目标,并及时和恰当的肯定,激励其以此成功作为下—阶段的新起点,新动力.

其次,激励过程应有全局性和艺术性。不偏爱优者,忽视中者、抛弃后者,此为全局性.艺术性是指在过程中进行艺术化的说教,艺术化的批评,一位哲人说过:“正确的表扬会使庸者变天才,错误的批评会使天才变蠢才”。因此,教师应分清时间,分清场合,艺术地指出和批评学生的缺点,错误,感情上应真挚,言语上有分寸,既触动学生思想,又要指明方向’,使其及时调整自我。

五、综合实践意识

课改以后,中小学课堂上已出现综合实践课程,它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杜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作为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其必要性,设置综合实践课程,可最大限度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强调学生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和科研方法: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作为教师,应重新审视传统的学科分类体系,弱化学科界限。改变单纯的学科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做法,树立综合实践意识,树立大教育意识,树立集团作战意识,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课改的效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