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迷必须知道的京剧知识(28)同光十三绝
梨园名家
早年戏曲演员的社会地位极其卑微,被称之为“戏子”,视为“下九流”。皇亲国戚、达官贵族居住的内城,是严禁他们进住的。只有劳动人民居住的外城,才允许有戏班和戏院。随着京剧艺术的发展,各个行当的演员乃至场面等舞台工作人员,由于其技艺精湛,均有被选为升平署承差的名家。京剧发展的初期,演出剧目大多偏重于历史演义,剧目来源都是从《三国演义》、《杨家将》等演义小说中改编过来的,因为剧中主人公大多由老生演,所以表演流派也自然集中在老生这一行当之中。当京剧艺术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流派的发展开始趋于分工精细,其专门化程度提高了,“四大名旦”就是这时候应运而生的。
名词解释
京剧术源远流长,梨园名家更是数不胜数,在某些行当中出现了很多有代表性的名角,随之也出现了一些特有的称谓。
同光十三绝
清朝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画了一幅戏曲演员的彩色写生图,图中收进了清同治、光绪年间在戏曲舞台上享有盛名的13位演员,称为“同光十三绝”。全画长达丈余,所绘13位演员须眉容貌各具神情,栩栩如生,这13位演员为:
程长庚(前排左起第三位):京剧“三鼎甲”之一,老生行。图中扮演《群英会》中的鲁肃。
卢胜奎(前排右起第二位):“三庆班”的主要演员,擅长编写京剧剧本,享有“活孔明”的美誉。图中扮演《战北原》中的诸葛亮。
杨月楼(后排右起第一位):工文式老生,由于能演猴戏,故外号杨猴子。图中扮演《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
张胜奎(前排左起第一位):擅长“衰派老生”。图中扮演《一捧雪》中的莫成。
谭鑫培(前排右起第一位):文武全オ,在戏班中,先应武生,后改为老生。为“新三鼎甲”之一,创立了“谭派”表演艺术。图中扮演《恶虎村》中的黄天霸。
徐小香(图正中的一位):文武全才,小生行中的“扇子生”、“穷生”、“武小生”,尤其是“雉尾生”的表演都能恰到好处,素有“活周瑜”之称。图中扮演《群英会》中的周瑜。
梅巧玲(后排左起第二位):梅竹芬之父,梅兰芳之祖父,是清同治、光绪年间“旦行”演员成名最早的表演艺术家,开创融“青衣”的端庄和“花旦”的活泼为一体的先例。图中扮演《雁门关》中的萧太后。
时小福(前排右起第三位):他的唱功极佳,吐字发音真切。中年以后很少演出,专门授徒。图中扮演《桑园会》中的罗敷。
刘赶三(前排左起第二位):原名叫刘宝山,由于戏路很宽,常一天赶三个戏园演出,曾遭嘲讽,但他毫不介意,反而以“刘赶三”为艺名。最初学工老生,后改小花脸,兼演彩旦。图中扮演《探亲家》中的乡下妈妈。
余紫云(后排左起第三位):京剧“三鼎甲”之一的余三胜之子,师从梅巧玲学青衣兼花旦。其子余叔岩成为后来“余派”老生的创始人。图中扮演《彩楼配》中的王宝钏。
郝兰田(后排左起第一位):初为“三庆班”的老生演员,后来兼演老旦。他以老生的声调揉进旦角唱腔,把老年妇女那种苍劲的声音特色表现得淋尽致,从而莫定了老行的基础。图中扮演《行路训子》中的康氏。
朱莲芬(后排右起第二位):昆曲演员,兼演京剧,极擅丹青水墨。图中扮演《琴挑》中的陈妙常。
杨鸣玉(后排右起第三位):昆丑角演员,文武兼长。后来参加了京剧班,兼演昆曲京剧,其表演艺术被称赞为“无戏不绝,无处不妙”,因此在他谢世后,有“杨三一死无昆丑”之说图中扮演《思志诚》中的明天亮。